12/25/2008

临江仙——赠欧尚



三叠一曲送君去,
天涯万里重楼。
问君何日驾归舟。
青山仍然在,
碧波依旧流。

猎猎风尘应犹是,
白衫剑挑清秋。
残阳如血月如钩。
挂剑乞山角,
醉卧红海头。

12/11/2008

《中庸》解读之一



距离初读《中庸》,于今已四年矣。最初之所以读《中庸》,因其名列“四书”,以之作为与人聊天之谈资,想来颇有面子,可以为自己强装门面,以佯装自己的博学。然而一读之下,大失所望,其义固艰深难懂,我之古文功底亦不佳,光文字一关已足以令我望而却步了。然而所幸我虽不敏,尚有几分韧劲,硬着头皮居然坚持读完了。只是读虽然读完了,而且不止读了一遍,其文句也可以背诵下来,然而其中深意却所知不多,懵懵懂懂,恍兮然兮,似有所得,然一细想却又一无所知,以为必是己之不敏,不足以学此高深学问。人有藏拙之本能,我亦不外乎于此,终于不敢于人前说自己读过《中庸》,以免贻笑大方也。
后来,随着人生阅历之渐丰,于人生问题亦有诸多思考,《中庸》之意方渐次明晰起来。后有同学读《论语》,问我读《论语》之法,我告之曰:“西方文化重想,东方文化重悟。想是用头脑去想,思其逻辑线索;悟是用身心去悟,体其身心所受。读《论语》之法在悟不在想,须用整个身心去印证,体会,感悟,方有所得,殊不可一味寻其逻辑线索。待你悟通,悟透之后,逻辑便自在其中了。说来,这也便是我后来读《中庸》之法。《中庸》者,亦在悟不在想也。四年之前,于《中庸》多有不明之处,盖因其时于世事所历不深,于生命所悟不透也。待世事洞明,生命透悉之后,道自明矣。
《中庸》一文,开篇则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此处《中庸》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三个定义性的陈述。要注意的是《中庸》的立场在于:真实天命所赋予的人性界定了“道”是什么,而后者界定了“教”应该是什么。至于此处,除一处不明外,余者皆自明也。此不明之一处在于“何谓天命”。惜哉,我通读《中庸》,又百思亦不得其解。然则若天命之谓不明,则道之谓不明,道之谓不明则教之谓不明。如此则一切皆不明。虽后有“天下之达道者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知,仁,勇,天下之大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 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等等之道,也只能说是人命,而非天命。其说法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终难服人也。
古语有云,“国之将兴,必有祥瑞;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古人是根据出现的现象来判定是否符合天命的。当出现祥瑞时,便是合天命,国家便会兴旺;当出现妖孽时,便是不合天命,国家便将灭亡。故每当有特大的灾难发生,帝王便会认为是不合天命,发布《罪己诏》以求获得天的宽恕。例如明崇祯皇帝就曾六下《罪己诏》。这是根据现象求原因,是据末求本,终没能说清楚何谓天命。
杜维明先生在《“中庸”洞见》一书中写道:“《中庸》开宗明义的提出了三个定义性的陈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显然,这些陈述不是作为有待论证之新命题提出来的,而是作为一些从《中庸》的观点看来不言自明的命题提出来的。”我认为此说法颇难以服人,此三个命题怎么说是不证自明的呢?至少我就做不到不证自明,甚至论证了半天,也终是难明。或是我天性愚钝,然而我就此问题问了很多的朋友,他们也只是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他们也根本不明白这不证自明的命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或是人以群分故,我天资愚钝,我的朋友也天资愚钝。但这说法我不敢提出来,提出来我的朋友们定会勃然大怒,当与绝交。况且,他们也确是高明之士,若说他们愚钝,任谁都不会相信。那么这个命题内在含义到底在哪里?天命又是什么意思?天命是天之命,性是人之性。为何“天之命”谓“人之性”?此些问题的确需要仔细的思考一番。
我是一个脑子一根筋的人,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的时候,就爱不释手,此问题会时时围绕在心头,直至给出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结果为止。下面就谈一谈我对此问题的思考过程。

近年来事业一事无成,学业也了无进展,只能蜗居阁楼思考一些问题,间或与朋友们交流一些各自的想法,探讨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主要是独自一人思考,回顾自己以往的经历,所学过的知识,探究其各自之间的联系,求索其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阁楼,又名隔楼,义为与世隔绝的地方,正好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独自思考的安静的空间。阁楼并不单指一个空间,其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一个团体,是一个浙大有思想的精英人士的组织。阁楼里的朋友各自都有其想法和特长,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我的思想就是在阁楼朋友的启发与帮助之下建立起来的。另外,我的经历也算丰富,经历过大起大落,见证过世间百态,甚至有过抑郁症的经历;所学也算广博,物理,化学,生物,经济,文学,诗歌,摄影,武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儒家,道家,佛家,东方西方种种学问也有所涉猎,这些为我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材料。我的悟性虽然不算高,智力也谈不上聪明,但所幸我是个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与思考问题,能长时间地专著做一件事情,再加上一些特殊的契机,便形成了本文中现在的这些想法。
我学习过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深深地体会到两者之间深深的不同,但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却说不清楚,只是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后来阁楼的朋友杨晨昀读《论语》,与我探讨《论语》的问题。我告诉他,《论语》不能只是去想,应该去悟。豁然间一个想法跃入我的头脑中:西方文化重想,东方文化重悟。想是用头脑去想,想其逻辑线索;悟是用身心去悟,悟其身心感悟。从此以后想和悟的问题便始终在我头脑中跳跃,纠缠不去。后来某一天,突然及道家之“道”与佛家之“禅”的区别。虽不知正确否,然亦为一时之心得。道家的“道”在于将自己之身心化入自然万物当中;而佛家之“禅”在于将自然万物化入自己的身心之内。“道”与“禅”虽不同,然而其两者之不同亦是两者之同,“道”与“禅”皆求入乎自然之境,合乎自然之理,以至于“天人合一”。由此看来,此两者与儒家亦为不同之同。故“入道”者,无待无己,身心无拘,自在逍遥;“入禅”者大智大慧,洞彻万物,身心无住。后来有一天,东阳和我去朋友杨磊家做客,恰逢朵朵之朋友Tim亦在。Tim系喀麦隆贵族,聪慧异常,悟性颇高,自称要做未来喀麦隆的总统。Tim先学兽医,后来来中国学中医,可谓学贯东西了。Tim与东阳及我二人谈笑甚欢。后来谈及东方文化在“悟”。东阳告之曰:“‘悟’字,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吾字,顾名思义,‘悟’即用心去体验我之感受。Tim即刻便能领会,我颇异之,乃补充道:“‘悟’即用自己之身、心去体会,感悟,印证万事万物,先将自己之身心化入自然万事万物之中,再将自然万事万物化入自己身心之内。”Tim大悟,欢喜非常。在这里,我是思考了前面关于“禅”和“道”的想法,联系到“想”与“悟”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说法:“悟”即用自己之身,心去体会,感悟。印证万事万物,先将自己之身心化入自然万物之中,再将自然万事万物化入自己之身心之内。在杨磊家返回阁楼的途中,东阳感慨地说道:“智慧是不分种族的。”我回答道:“是的,智慧是不分种族的,但文化是分种族的。”这一句脱口而出的话又令我大吃一惊,继而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智慧不分种族?又为什么文化会分种族?这个问题连通前面所说的“想”与“悟”的问题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常常在我脑海中纠缠不清,挥之不去。
我看书喜欢自己思考,常常书中一段话,甚至一句没什么大的意义的话都会触动我的思考,然后掩卷沉思,让思维自然地,高速地跳跃,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往往最后想的问题与书中的话题已经离了十万八千里,没有丝毫的关联。书没看几行,但思考的问题却很多。所以我读书很慢,但收获却不小。后来在读杨小凯《我的见证》一文时,不知道哪句话又触发了我的神经引起了那三个一直纠缠着我的问题的剧烈的活跃,结果自然又是没看几行书,思维便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后来不知怎么地突然想到了《进化论》中的观点:人是由自然中进化而来的。进而又联想到了生物学中的观点:每个细胞都包含了人类全部的遗传信息。综合此两者,我进而提出了:“人是由自然进化而来的,在其身上早已打上了自然的痕迹,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每个细胞包含了自然全部的遗传信息一样,人作为自然的‘细胞’,也包含了全部的自然信息。只不过这些自然的信息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被覆盖,隐藏了起来。就像一张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以至于字上有字,字上叠字,模糊成一片早已看不清纸上究竟写的是什么了。这些被掩盖,隐藏起来的信息便形成了心理学上所谓的潜意识。”这一观点不仅解决了那三个纠缠我的问题,而且还出乎意料地解释了更多的问题。这一观点的解释力强大到出乎我的想象。
我曾经说过智慧是不分种族的,分种族的是文化。所谓智慧是不分种族的,是指不同种族的整个人类在认识上,思想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在经过了学习,研究,思考,感悟之后彼此之间是可以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比如Tim以前虽然没有受到过东方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但通过我的解释,他完全可以理解我的想法。再比如人们之间的思想能够交流,不同文化也能够交流,能够相互认识,相互理解,这都是思想,认识一致性的证据。之所以如此,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是由自然进化而来的,在其身上早已打上了自然的印痕,人本身就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就像每个细胞都有全部的遗传信息,人作为自然的细胞,其身上也存有全部的自然的信息与奥秘。只不过这些自然的信息,自然的奥秘已经在人的进化中被掩盖,隐藏了起来,以至于字上有字,字上叠字,模糊一片,再也看不清纸上究竟写的是什么。这些被掩盖,隐藏起来的自然信息便形成了心理学上所谓的潜意识。而当受到某种外界的刺激时,潜意识可以复苏过来,以显意识的形式被感知,而人类的思想,认识便是由于受到外界刺激而重新辨认出来的被掩盖,隐藏的信息。这里所说的外界刺激,便是指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对人类神经的刺激。而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是相似的,相通的。所以人类在认识上,在思想上有很大的一致性。而文化的种族性则是由于不同种族所在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毕竟不完全相同,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就是说由于受到的外界刺激不完全相同,所以被复苏过来的隐藏的信息不完全一样,从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种族文化。我曾说过:“我认为文化就是在局限条件下,均衡点所表现出来的均衡状态。”而这个局限条件则是这个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有一致性又有特殊性的原因也同样如是。
道家追求自然,讲究道法自然,便是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依照自然的法则才能最好地生存,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要法自然,这里便要讲到何为自然。所谓自然,便是指大自然的特征。大自然的惟一特性便是自然。我认为大自然具有自发达到均衡状态的力量和趋势。所以自然状态是一种均衡态,或说是一种稳定态。大自然的这种自发达到均衡状态的力量反应在人身上便是理性。我把它描述成:“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果。”然而大自然却是个不稳定的稳定状态。这一句话怎么样理解呢?大自然在受到刺激时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大自然的稳定状态是有局限条件的,是在一定局限条件下的稳定态。大自然在一定条件下由不稳定态转变为稳定态。然而这个稳定态的转变过程加上外界的刺激却改变了原来的局限条件。从而又进入不稳定态。从而又进入了一个循环,这便是说大自然是个不稳定的稳定态的原因。
道家讲“道法自然”,然而道家以为自然状态便是先天的婴儿状态,追求“去后天,返先天”。这则是个误解。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讲到一个人会经过三个阶段:狮子,骆驼,婴儿。中国道家也讲“俨如赤子”。那么这里所说的“婴儿”,“赤子”是否先天的“婴儿”呢?我认为不是的。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应该是后天的,经历过种种世间万态之后而返璞归真的“婴儿”。所以尼采说人经历了狮子,骆驼的境界后,最后才达到“婴儿”的境界。事实上,我认为先天的“婴儿”境界与后天的“婴儿”境界都是均衡态,其不同处,只是局限条件的不同。我讲过,自然有自发达到均衡状态的力量和趋势。若以整个自然为全集,则先天“婴儿”的局限条件为“空集”,而后天“婴儿”的局限条件是全集。或者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就是先天“婴儿”状态是未受到外界刺激的,潜意识未苏醒的状态;后天的“婴儿”状态则是指受到了外界的刺激,潜意识完全苏醒的状态。后天“婴儿”与先天“婴儿”表面看来是完全相似的,但是其中本质内涵却已经完全不同了。就像圣人与白痴的差别一样,圣人是大智慧,而白痴则是真愚。就像一张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以至于字上有字,字上叠字,模模糊糊一片再也看不清纸上写的是什么,但却不能就此认定纸上没有字。事实上,所谓的自然状态应该是后天的“写满了字的纸”,而不是先天“没写过字的纸”。佛家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说法是对的,然而却将这句话解释成一切世间万物都是心中形成的幻影,心中空了则万物皆空,此则是误解。正因为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什么也找不到,但任何一个字都能在纸上找到,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又讲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不执着于任何事情,就像在一张写满了字的纸上,再写字都不会留下痕迹,而任何一个字都能在纸上找到。佛家又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则是复苏潜意识,重新释放、复活那些被掩盖和隐藏的自然的信息与奥秘,就像将那张写满字的纸上的字再重新辨认出来一样,其实佛家的“佛”,道家的“道”,儒家的“圣”,都指的是这样的一种境界。
现代有很多科学成果与东方的神秘主观主义颇为吻合。有些人认为是巧合,实际上这也毫无奇怪之处。因为东方古典哲学讲究“天人合一”。从自身感悟宇宙。而人自身就隐藏了自然全部的信息与奥义,所以东方的古人能从自身认识到宇宙就毫不奇怪了。我曾说东方文化重想,西方文化重悟。事实上,想就是在自然中直接认识自然,而悟是从自身中间接认识自然,即所谓“见性成佛”。所以我主张将自己之身心融入自然万物之中,再将自然万物收入自己之身、心内,实是想把想与悟两种方法合而为一,以求更好地认识自然,想与悟只是认识自然的两种手段,其目的都是认识自然。
人能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解释世界,是因为人是在自然中进化而来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的细胞,人的身上存在自然的全部信息。我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解释世界,并不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解释世界,而只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复苏了某些本来隐藏在人身上的自然的信息。也就是说人类认识,理解,解释世界并不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只是一个复苏的过程。
人本来就存有自然的全部信息,而这些信息在人的进化中已经被掩盖,隐藏起来,形成了潜意识,或者说以潜意识的形式储存起来。在受到刺激时候,这些隐藏的信息,即处于睡眼状态的潜意识可以复苏,活跃起来,从而可以与显意识相互转换,可以被显意识认识到。
因此我认为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潜意识是均衡态,所有意识都以潜意识的形式储存。而显意识是沟通潜意识与外在世界的桥梁。潜意识在受到刺激时,包括自身的刺激与外界的刺激,有自我更新的能力,然而潜意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必须借助显意识才能完成。潜意识的自我更新过程与大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是一样的。潜意识本来就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以这样的观点来看,我认为学习的过程只不过是不断刺激潜意识,促使其复苏和自我更新的过程。智商,情商,敏感,迟钝等都只是衡量潜意识对刺激的反应程度的量度。
精神混乱是潜意识高度活跃造成的,潜意识的复苏不受约束地,频繁地,大量地与显意识进行交换,从而造成精神混乱,所以精神混乱者一般都很敏感。当潜意识受到的刺激过大时,以至于超过了其所能够承受的程度,潜意识的约束系统便会失控,造成潜意识的高度活跃。所以很多天才,大师都是精神病的患者,或者成了精神病患者。当精神压力过大时,也容易导致精神混乱。而精神迟钝者则恰好相反。那么潜意识的约束系统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应该交给心理学家去解决,或者推翻。
人们常将无意识的动作称为自然动作,比如在被火烫着时,会自发的缩回。之所以将无意识的本能动作称为自然动作是有原因的。无意识的动作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只是没有显意识,是在潜意识的指导下完成的动作。而潜意识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自然态,所以受潜意识指导的无意识动作是自然动作。
《苦楼拳经》第一卷《习武总论》讲到“武术”应该“神意集中于虚无。”为什么要“神意集中于虚无”?神意若集中于虚无,便是清空显意识,从而处于潜意识的状态。潜意识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自然态。所以“神意集中于虚无”的状态就是一种自然态。这与武术追求自然的道理是一致的。
在思考武学问题时,我曾遇到过一个问题。武术追求自然,自然应该是自发的,本能的,最容易达到的状态。然而初学武术的人的动作怎么就那么不自然呢?我们武术中要求的自然,他们做起来怎么就那么困难,那么不自然呢?这个问题后来想明白了。自然动作与动作自然是不同的。习武练功要求的自然是动作自然,而不是自然动作。所谓自然动作指人们日常之中所做的自然动作。动作自然是指于任何动作中都能做到的最和顺,最协调,最稳定的自然状态。自然动作不一定动作自然。动作自然也不一定是自然动作。于非自然动作中练出来的动作自然才是真正之自然。事实上,自然是有局限条件的,是在一定局限条件下达到的均衡状态。对于习武者来说,这个局限条件就是自身条件。初学武术的人自身条件比较差,肌肉,筋骨等都处于比较低下的状态。在这样的局限条件下的“动作自然”就只是自然动作。人有拓展自己条件的能力,通过刺激。人们是可以开拓自身的局限条件的。而动作自然正是在将自身的局限条件开拓到极限的“自然动作”。所以,可以说自然动作是低层次的动作自然,动作自然是高水平的自然动作。同样地,可以将动作推广到人类的全部行为,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自然行为是低层次的行为自然,行为自然是高水平的自然行为。
如此看来,学习,思考,教育等都是通过刺激拓展自身的局限条件的过程。有一句话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话颇有道理。因为人的身上隐藏有大自然的所有信息,自然也已经包含了文章的所有信息。妙手偶得之,不过是由于某种刺激激活了有关这篇文章的信息而已。
我的武术理论中的“神意集中于虚无”,与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儒家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道家的“不以目视,而以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瑜伽的冥想是一致的,那是自然进化形成的自然状态。各门技艺都追求入道,而入的这个道就是“道法自然”。何以如此?因为人是由自然中进化而来,身上早就已经打下了自然的印迹。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采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法则就是必然的和必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各门技艺,各门学问确实是相通的,相通于自然;各门技艺之道是一致的,一致于自然。
禅宗北宗祖师神秀有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宗祖师六祖慧能也有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两者所言皆有道理,也并不矛盾。人是自然进化而来的,人的身上藏有大自然所有的信息与奥秘,这些信息与奥秘最终形成潜意识被保存起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从外界刺激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是不断清晰显意识,活跃潜意识,以求复苏隐藏在人身上的自然的信息的过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关注的是内在信息的问题,是描述清除了显意识,活跃了潜意识,复苏了隐藏在人身上的自然的信息的状态。两者关注的本来不是同一个问题,而且一个描述的是过程,一个描述的是状态。可怜修佛者不识佛,致使禅宗南北分家,互相攻击,失去了共同进步的机会。同样地儒家的心学与理学也同样不矛盾。只不过关注的角度不同罢了。心学讲“良知良能自存于心中”,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状态来说的。心学说心外无物,理学则说格物致知。前者是从自身中隐藏的信息间接认识自然,理学则是从自然中直接认识自然。所以心学学者对自然的描述与理学学者对自然的描述完全一致。心学学者看到的世界与理学学者看到的世界完全一致,这都是证据。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存在于心里面的,是心理活动的反映,一切世间万物都是心中形成的幻影。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我认为,人是由自然进化而来的,在其身上早就已经打下了自然的印痕,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思想和认识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人们由自然万事万物中得来的,用以认识,理解,解释自然万事万物的工具。人类认识,理解,解释世界只不过是受到外界的刺激,复苏了某些本来隐藏在人身上的自然信息。从这个角度看,说“一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心中的幻影”是正确的。但是却不应该由此就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事实上,人的心,人的思想和认识也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我认为主观唯心主义是从人类自身隐藏的信息来认识世界的,关注的是自身受到外界刺激,复苏本来隐藏在人身上的自然的信息的问题;而唯物主义是直接从自然中认识世界的,关注的是世界本身信息的问题。在这个角度看,我认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并不矛盾,因为它们考虑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主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都只不过是认识世界两种不同的手段,两种不同的方法。而客观唯心主义则是调和主观唯心与唯物主义的不成功的产物。
至此,我将我以前常说的两句话终于连通起来了。
1.自身就是一个宝藏,从认识自身可以认识到很多东西。
2.阅历决定脑袋。
前者说的是从自身隐藏的自然的信息看问题,后者说的则是外界刺激,促使自身隐藏的自然的信息复苏的问题。同时也将这两句话送给所有看过这篇文章的朋友。因为我就是主要从这两方面学习,思考,研究问题的。

至此,整个问题我已经能逻辑贯穿,自圆其说了,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天命者,我认为便是自然之命,也便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如此以来,天命也即自然。符合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则自然会出现祥瑞,国家自然兴旺;不符合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则自然会出现妖孽,国家自然会灭亡。故云:“国之将兴,必有祥瑞;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而认识由自然中进化而来的,人的身上存有自然全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已被掩盖,隐藏起来了,形成了潜意识,或者说以潜意识的形式储存起来。人之性也便是人身上隐藏起来的自然的信息。故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即人们遵循“性”而为便谐之道。人性自然,而当然道亦自然,故古语有云“道法自然”。“修道之谓教”,即修道便是教化,自我教化,自我修养。那么修道,也即“自我教化”是为什么呢?这便是释放,回复隐藏在自身中的信息,以使人的后天之性回复天性,即合天命了。
故“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贯于自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