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2009

将大脑解放到底



在日本经历了挫折和失败,经历了困顿和彷徨,经历了寒冷和饥饿,经历了痛苦和煎熬,逐渐对自己更加看得更加清楚。这段时间以来,脑子里一直混沌不清,许多事情根本提不起劲去处理,直到看到欧尚提到的GTD(Get Things Done),自己去搜索一下。找到David Allen写的Getting Things Done,花了两天时间看了,受益匪浅。

其实讲的只有一个道理,把脑子清空。Allen同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帮助你建立一个完备的系统,将脑子里的东西放到一个可靠的地方。因而能将大脑从各种担心、忧虑、压力中解放出来,专心去创造,专心去处理。其实之前看得不少时间管理、个人管理的文章、书籍,许多都写的非常好,然而没有一本书讲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Allen此书的巨大价值。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的大脑不应该一直反复的对同一件事情进行思考,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没有生产力的事情上面。它需要良好的组织和管理,需要外包,将那些低级重复的工作,将那些牵挂的事情,扔给一个系统。这就是它对我的巨大启发。

我这个人的性格特质是充满了奇思妙想,总是能透过一些事物看到未来无限的可能性,这本身是好事情,然而一旦东西越积越多,就根本没有时间处理,也因为没有一个可靠的客观系统时刻提醒我工作的进展,使得我对于各种各样的机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这是范帅两年前批评我的)。这并不是我想得多,做的少,而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将想法组织起来。而演变到后面,脑子里东西太多,使得自己都变得混乱,根本理不清思路,抓不住重点,最后不可避免的酿成了大错。

演变到前几天,最糟糕的情况下,脑子里各种想法到处乱窜,根本不知道该从哪件事情做起,弄到自己心力焦灼,整日无精打采。还好,现在在写这篇的家伙才22岁,而不是42。

其实,只要把脑子清空,交给一个清单,然后按着清单一个一个做下来,同时保持更新。就能很好的让大脑充分得到释放,灵感和创意,以及那种专注并完成事项的快感,便是妙不可言的。在此向所有朋友隆重推荐David Allen的这本书,猛击这里品尝洋葱修订的中文版!

好了,这篇日志也是我清单中正在处理的一项,完成任务了,做下一件工作!




那些受伤的年轻人



这几天,接连遇到几个07的级小孩子,他们向我抱怨说最近有些压抑,不是很痛快。我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无非一些制度事情。当初没有搞清楚游戏规则就糊里糊涂开始混,现在就吃了些亏。觉得上大学来很多事情都还没有想清楚就去做了,弄得自己现在很郁闷、很疲惫。
其实,我觉得这是现在这些小孩子们的通病。没搞清楚怎么一回事,就凭着一腔激情和功利心,盲目地去做了。到头来自己是焦头烂额,事倍功半。记得看到过一个调查说,“80后”爱说“90后”太功利、太虚伪,“90后”会说“80后”太幼稚、不成熟。这样说来,我是太幼稚、不成熟的这一代人。
我觉得,有点功利心并没有什么不好。适当的功利心是进步的动力。若是年轻人都像老年人一样看破了名利,心胸豁达、与世无争、知天任命地活着,社会进步的动力从哪里来?
记得看到过一个故事,对我影响很大。这个故事说,有六个原始人,开始他们谁都不会用工具,他们只会用手打鱼吃。由于六个人实力相当,所以打来的鱼六个人平分。后来一个人觉得自己的鱼不够吃,于是他冥思苦想,发明了棍子。这样其他五个人就不是他的对手了,于是他就多得到了一些鱼,其他五个人的鱼就少了。于是其他五个人被迫也都学会了用棍子。这样一来,六个人又实力相当了,鱼又被平分成了六份。又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冥思苦想发明了刀子,于是鱼又不平分了,会用刀子的人多得到些,其他五个人少些。于是其他五个人又被迫学会了用刀子,至此鱼又被平分了。就这样,又有人冥思苦想发明了枪,大炮,炸弹……鱼也是从平分变成不平分,又变成平分,又变成不平分……最后,所有人都学会了用棍子、刀子、枪、大炮、炸弹……他们又用这些工具得到更多的鱼,而且可以打到狼、野猪、狮子、老虎了。再然后,他们已经得到足够多的食物,再也不会挨饿了,于是开始创建了制度,保证每个人都不会受到伤害,于是他们也就开始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其实社会就是在这样的竞争中,这样的抢夺中进步的。如果一开始六个人都没有竞争意识,都知天任命地活着,那么直到现在他们还是六个人平分一条鱼呢。
所以说,有竞争意识,有点功利心并没什么不好。相反地,年轻人一定要有一些功利心,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但也不能功利心太强,功利心太强的话就成了阻力。如果那六个原始人中,发明棍子的那个人要把所有人的食物都抢走,自己独占整条鱼。其他五个人一定会和他拼命。他有棍子也打不过五个人的联手。最终会六个人同归于尽。即使他杀死了其他五个人,由于少了帮手,他再也打不到鱼了,也会活活饿死。
现在这些年轻的孩子们就有些太过于功利了。需要知道,功利是需要资本的。要有足够的阅历、足够的能力、足够的头脑、足够的手段才能在功利中取得利益。你们没有那么精明,只是凭着一腔激情就钻到功利中来了,怎能不吃亏?如果没有足够的经历、能力、头脑和手段,越有激情,受伤越大。
要知道,谋取功利一定不能盲目、鲁莽。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的话,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会受其害,而且还会给其他人带来伤害。你想,你请缨去做一件超过你能力的事情,你一定做不好,自己的信心肯定要受到挫折。另一方面,这件事情你没有做成,但别人不知道你做不成,他会按照你能做成的计划来开展其他工作。到头来你却完不成你的工作,这样就会打乱所有计划,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带来的伤害不可估量。同时别人对你的印象一定会不好,会认为你好大喜功,盲目自信,甚至不负责任。以后别人不会再信任你,不会再交给你重要的任务,甚至不会再和你合作。你想,你的损失有多大,你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又有多大。这是伤人伤己的事情,有百害而无一利。
以后做事情,一定要搞清楚所有的问题,所有的细节,估量一下自己的能力,看是不是有能力完成,然后再决定要不要接受、要不要去做。我遇到问题时,首先会想到拒绝,然后再考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能胜任,能胜任的话就去做,不能胜任的话就拒绝。这样做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够魄力,没有冒险精神,甚至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却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和伤害。凡事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我觉得这是最好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也是对别人最负责任的方法。
刚才说过,适度的功利心是动力,过度了就是阻力了。我觉得这个度应该体现在做事情上。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情。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就掌握好这个度了。我认为这个度,就是在你所能看到的最大系统的视角来看这件事情,看是不是值得去做,为了得到这个结果,付出这么大代价是不是值得。能分清值不值得就掌握好这个读了。在衡量值不值时,一定要注意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我处理这种事情的方法是三句话。第一,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效果。第二,把目的和手段分开,不要为了手段而手段,也不要为了目的而目的,而是为了目的而手段。第三,把借口和理由分开,不要把借口当成理由。
最后,我再说一下,对于那些已经受过这些伤害的小孩子们来说,这样也好,以后就会慢慢变得成熟了。我觉得人就是在挫折中慢慢长大起来,慢慢坚强起来,慢慢成熟起来的。我觉得高人就是那些饱受挫折而没有被挫折打倒,反而屡败屡战,越战越勇的人。比如曾国藩,再比如老田。(严肃了老半天,也吹吹小牛,哈哈。)

3/23/2009

走进非洲-感染那旅行细菌带来的纯粹而原始的冲击力

关于这次去非洲,还是讲讲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吧。

为什么去?

第一、渣打银行的国际实习项目,国家是东非的坦桑尼亚,部门是Corporate Banking本身对金融出身而且将要出国学习的自己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无论是工作本身、生活经历还是长期积累的人生而言都是如此。另外工资还不错,应该足够生活和工作后的旅行了。值得期待还有住的是地方都是一起实习的同伴,来自的国家除了主场的坦桑尼亚人之外还有来自美国、新西兰、瑞典、乌干达的人,应该会是挺有趣的组合和生活吧。

第二、一直希望把自己置身于那贫穷、饥饿、战争、传染病背后的那片纯粹而原始的大陆,希望能在塞伦盖蒂大草原上在狮子的吼声中入眠,希望在一睹乞力马扎罗的巅峰,希望看到百万角马大迁徙的震撼。。。。。。。,“而这片不可思议的大陆最有吸引力其精髓不在任何草原、沙漠或是湖泊等自然景观,而是当地人的精神,推推搡搡,汗流浃背,手舞足蹈,欢歌笑舞,这像是一种旅行的细菌感染了众多的旅行者,让他们不时回来看看,甚至很不理性。”

嗯,还是克制不住内心那种对漂泊的冲动和对流浪的向往,还是那么的渴望新鲜的感受和生命的奇遇, “任何富有生命力或是不安分的灵魂总会不断的寻找环境的载体,不一定要为万人所知,但是一定要为自己所感动。”嗯,是的,我不敢说我富有生命力但是至少我会承认我并不安分,哈哈。

   20081202090730cbe7c   200812020907382f7b03_g 4S3F1TEL05RQ0001 2

第三、这是一块“世界最后一块充满想象力和可能性的边疆”。

每个男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拥有自己事业的梦想,而在这个实现梦想的旅途,也许你会幸运的遇到那么几位志趣相投的朋友或是可以相互慰藉的知己,也许更多的时候你只能一个人享受那种无奈的孤独和用自己的左右温暖右手,这里我也不会说,懂得就懂得了,不了解的你也不要问了。

4S3F1PMO05RQ0001 6

去哪?去多久?

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

位于东非、赤道以南,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印度洋。

22091    20

 

项目实习的时间三个月,

但我的预算是五个月左右

买的是六个月往返的机票,预定在工作后的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好好探询和穿行非洲大陆。

主要的线路暂定有三条:

北线: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尔比亚、苏丹、埃及(尽量避开索马里)

南线: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莫桑比克、坦桑尼亚或是从纳米尼亚、博茨瓦纳回来。

西线,要是时间经费还有签证可行从南非再往西非走就好了,目前看来可能性不太大,暂时搁置,现实点,呵呵。

 

关于这段旅程的具体线路,暂时还没最终敲定,不确定因素太多,最主要的麻烦是因为没提前弄好签证,另外的一些考虑因素就包括,时间、经费和生命了,毕竟很多地方还是拥有着那种神秘的致命的诱惑的。

“非洲不是到处都是“战争、内乱、饥荒、传染病和暴力犯罪”的地狱,这里其实是一片神秘莫测,充满顿悟,惊奇不断,魅力四射的纯粹的大陆,只要你尝试一次,我们保证你会期望在有生之年再去一次。”

骨子里我也并不是如此浪漫主义的人,我知道我所面对的那种诱惑带有危险乃至致命,但是不能抗拒就只好小心,尽人事,听天命,嗯。

      4S3F1T4M05RQ0001 hero

 

好,交代清楚后开始寻求帮助或意见?希望各位到过,研究过或耳闻过相关问题的信息的帮帮忙,或介绍了解的人让我咨询下也好,在此先谢过了。(黑体的是还没有搞定了,有建议的给哈)

药品:

疫苗:黄热、霍乱、疟疾、流脑、伤寒、流感、甲肝、乙肝(测试)能打的基本打完了

明天去体检办个国际旅行健康证,主要是要在各国穿行,还是办一个省心点免遭腐败官员勒索什么的。

地点:浙江省国际旅行健康保健中心

备用药物:

感冒、发烧:泰诺、白加黑、去痛片

肠胃:整肠丸

外伤:云南白药喷雾与涂抹型都有、酒精棉球、止血贴、扶他林(肌肉疲劳),估计还得备上酒精和纱布(不知道校医院让不让配)

治疟疾的药

鼻炎喷剂,自己有慢性鼻炎

胃药

过敏:息斯敏

各种发炎感染(肠道、中耳、支气管炎、尿路、淋*…ting给的很多旅行套装里的、拜谢了)

防蚊的:防蚊水

风油精,清凉油等等

金嗓子还有板蓝根 哈哈

礼品:(给上级、同事、客户、房东、路上遇到的朋友或是帮过我的朋友留个纪念)

中国结、脸谱、扇子(朋友义乌采购去日本的拿了两把)、剪纸(网上采购些生肖诗词的剪纸)、瓷器(小茶杯)、清凉油(据ting说这个玩意在非洲极受欢迎而且物美价廉,哈哈)

生活用具:睡袋、电器转换头 英式插头、一升容量的水壶手电筒、备用电池、尼龙绳子(晾晒衣服)、打火机、煮水壶(一去过的哥们推荐)。

食品:

泡面(金金强烈推荐,“巴西的面压根不能吃,当年才带了十包后悔了!!”)

老干妈辣椒酱,酱油

笋干萝卜干等等Chinese snack,哈哈

保险:

安联保险?还没确定。

最后,其实我

这回和哥们唱K没有以朋友结束,而是许巍的蓝莲花,很应景,很喜欢并怀念: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

再品味却带着一些淡淡的哀愁,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到底是洒脱还是不负责任?算了,放下。

最后分享下买LP Tanzania时书上夹的书签上写的一句深深触动的话:

带着你的梦想上路,你永远也不会独行。

再附上一些背景资料。

为什么坦桑尼亚?

希望在这个萃取了非洲景色精髓有着四个世界遗产的国度走上一走。

   48330_16 F200810221349048741724617

    5878586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坦桑尼亚是一个对比鲜明的国度,从白雪覆盖的乞力马扎罗山峰到塞伦盖蒂无边无际的草原;从阳光明媚的桑给巴尔阿奇佩拉勾岛至维多利亚湖温情的沙滩,这个国家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财富。这里,在奥都维峡谷(Olduvai George)山脚下留有最早的人类的足迹;这里,在掌形的桑给巴尔岛,斯瓦希里商人接待了穿越印度洋而来的商船。

数千年来,坦桑尼亚一直是非洲生活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壮观的羚羊迁徙---地球上数量最为宠大的陆地动物迁徙;25%的国土面积被划为野生动物公园和保护区,坦桑尼亚致力于保持非洲稀有珍贵的自然环境和物种。

坦桑尼亚共和国是非洲最和平的国度之一,是兴盛的民主和经济的中心,这个国家因其和平与安全而闻名。有保持良好的基础设施及其三个将繁忙的经济中心联接在一起、可以确保交通流畅的国际机场。

不可错过

•战胜乞力马扎罗山上的海拔、寒冷和疲劳

•再发现少许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人类化石

•在桑给巴尔(Zanzibar)石头城的巷子里迷失自己

•沐浴在塞伦盖蒂(Serengeti)壮丽的落日余晖中

•在热气腾腾的非洲之夜,被声声鼓点所征服

•在旧式独桅帆船鼓起的风帆下,不知自己身在何年

•看到非洲角马群的大规模移动

肯尼亚

被人类学家尊称为“人类摇篮”的肯尼亚原始而带有几分危险。如果你喜欢探险 —— 并且懂得适可而止的话 —— 那这里保证能让你体会到全球最棒的野生动物园、没有任何污迹的海滩、生长茂实的珊瑚礁、难以忘怀的山景和古老的斯瓦希里人(Swahili)城市。

斯瓦希里人语言中的一个字眼“safari”(按字面意思就是旅行)如今已成为狩猎远征的代名词,但如果不是因为有了东非这片冒险之地,这个词对大多数人也没有太多意义。而无论看过多少部关于泰山的电影,你也不可能在看到马赛马拉(Maasai Mara)保护区里的野生动物年度大迁徙时减少哪怕一丝的惊骇。

如果你曾沉溺于对非洲的幻想中 —— 睡在被野生动物包围的树丛,抬头是广阔的非洲天空,或者是跟着几个土著人一起穿越最初的人类称之为家园的地方 —— 那么,肯尼亚就是为你准备的。它那令人难以置信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迹在非洲几乎无可匹敌,并且去这里旅行通常很简单也无须花费很多。

埃及

绚丽的红海之滨,浪漫的尼罗河畔,埃及,这个拥有着 7000 年辉煌文明的历史古国,将带给你一次令你终身难忘的全新体验。

在埃及,魔幻神奇的帝王谷,法老们统治过的王国在等待着您的到来;

在埃及,耶稣的避难所,古老的开罗在等待着您的到来;

在埃及,摩西接受上帝苦难十戒教诲的西奈山在等待着您的到来!

在埃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中国人的朋友都在等待着,带给你令你流连忘返的难忘假日。

如果你想追溯历史的源头,寻找文明诞生的痕迹;

如果你想尽情放松自己,拥有假日后健康的古铜色皮肤,请到埃及来。

5000 年的长卷史书欢迎你;

伟岸的金字塔,纪念碑和众神的庙宇欢迎你;

明媚的阳光亲吻下蔚蓝的地中海欢迎你;

神奇永恒的尼罗河和他众多神秘的河流欢迎你!

埃及,悠远古老的神秘文明的所在,欢迎你的到来。

埃塞俄比亚

到埃塞俄比亚旅游并不适合所有的人:这儿没有多少旅游基础设施,想收一下你的电子邮件?还不如传信鸽来得快呢。但这里的景色无与伦比,民风也颇令人舒服,连历史感都是切切实实的,而且你还不必担心拥来挤去的游客。

很快你就会发现,这里远不止是一片饥荒与贫苦之地。埃塞俄比亚刚好是非洲唯一一个从未被殖民的国家,它的人民有为独立而战的骄傲传统。他们理应为此而感到自豪。

这个国家拥有的那么多的东正教遗迹也是它不同寻常的地方,即使是在公元7世纪,当所有邻国都皈依伊斯兰教的时候,埃塞俄比亚仍将东正教的信仰保持了下来。如果你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那么我们就实话实说:要知道很多人都认为埃塞俄比亚就是非洲隐藏得最深的秘密。

南非

南非是一个使人振奋、引人入胜、复杂多元的国家。由于之前的种族隔离制度遗祸太深,人们对南非的新认识尚处在辨别的过程中,所以毫无疑问,此地显得非常具有活力和进步感。人们也正在回归这片非凡的土地,毕竟它已经在旅行者的视线内消失得太久了。

这里的气候宜人,基础设施正在不断改善,堪称是观看非洲野生动物最好的地方。但如果想了解这个国家,你将不得不深入而全面地去认识它。贫困、艾滋病流行以及暴力行为猖獗在今天仍然是一个难题。

近些年来,外国游客的涌入引爆了各种各样的旅行方式:顺着绳子滑下桌山、呷着鸡尾酒观赏非洲狮……新事物可谓是层出不穷。在此之后的背景则是南非持续的巨变和民主制度的实施,从这一点上看,它尚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民主促成的改变有利也有弊 —— 天平的一端,是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突破了肤色对人的辖制,而天平的另一端,则是尽人皆知的犯罪问题。就南非而言,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就游客而言,现在也是一个亲身观察这种质变的好机会。

先行者的经验与建议

“时间,金钱,政局和感兴趣的地区是决定路线的主要因素,对于那些时间有限的旅行者(比如说一个月或更少),最好把旅途限制在一个区域(北非,西非,东非或南非)。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跨地区旅行。最流行的路线是从肯尼亚,南非到坦桑尼亚,马拉维和津巴布韦,并捎带莫桑比克或博茨瓦纳。东非和西非间的刚果(扎伊尔)目前局势复杂。对于那些想要自北向南(或相反)穿越大陆的旅行者,唯一的选择就是穿过泛撒哈拉地区,经摩洛哥,西撒哈拉进入毛里求斯,问题是假如没有自备车辆,你需要搭顺风车,很困难但并非不可能。东部穿过苏丹,厄立特利亚和埃塞俄比亚的路线由于苏丹和间的边境关闭厄立特利亚而完结。苏丹和埃塞俄比亚间的边境也由官方关闭。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有些国家是旅游者的禁地: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布隆迪,利比里亚和索马里不要考虑,并且最好避开刚果(扎伊尔)。谁也无法阻止你进入上述地区,除非你准备被装在大盒子里运回家乡。要牢记在心的是当上路后,这里是非洲,一切都处在急剧变化之中。

签证

通常在沿途取得签证是最好不过的,特别是当你的旅行计划还没有确定的时候,但竖起你的耳朵留意取得它们的最佳地点。南非,是便于安排数国签证的地方。但,同一国家的两个不同领事馆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要求。无论怎样,除非你确信自己一定能得到,否则不要在没有拿到签证的情况下到达边境。

牢记在心的是,签证费是一大笔开销。无论你持什么护照,你将会需要许多签证,特别是在西非和中非,假如你旅行预算很紧的话,最好事先计划好。

你还要意识到办理某些国家的签证需要很长时间,其中以苏丹,利比亚和加蓬为主,但还要留意尼日利亚。”

为了平衡以上所述,大部分国家的签证还是很容易拿到的。你只需填写必要的表格,交纳适当的费用,并可在当天或24,48小时后取回护照。确信你有许多护照尺寸的照片以便贴在签证表格上,24张应该差不多。

4S3F1OPG05RQ0001

藏地行,在一个虔诚清澈的角度里获得灵魂的温暖,附纳木错绝处逢生记事

关于西藏,还是应该写点什么吧

多少风风雨雨之后在一个清澈而虔诚的国度里行走总会有着心如止水的淡定,并不是故意的为了逃离什么,也没有明确的要寻求一些什么,然而现实总是不会完全如我所愿,寻求宁静的旅途似乎宿命似的注定了不能一路平静。

值得记录下来的东西很多,能记录下来的不多,记录下来的想表达的更少,想表达而能表达的就很少了。

那些虔诚而纯朴的人们在那片圣洁的土地年复一年的磕着长头转着经筒,

那些平静祥和而纯净的目光和面容,

那些在一群人在大昭寺广场偶尔聊聊天或仅仅是安静的沉浸在拉萨阳光的慵懒,

那些每天晚上酒吧里喝酒打牌打闹谈笑的糜烂,

那些蓝天下随风舞动的经幡,

那羊湖几近完美的日落星空日出,

那些缭绕宁神的桑树烟圈,

那些善良美好各式各样的便车,

那些路过,爱上然后留在这里开酒馆旅馆饭馆的可爱的人们,

那半夜摸黑爬山看天葬的无知者无畏的可爱,

那凌晨街头流浪相互慰藉的温暖,

那些独自行走的洒脱、孤独和疯狂,

那蹲火炉边火锅烤羊腿蜷缩的温馨,

那些干瞪眼耍酒疯结对子女寝夜话的“鸟人”生活,

那些生的熟的肉,酸的骚的奶或茶,自己做的,别人给的还是饲料般的糌粑等奇特美食,那些肆无忌惮的嬉笑怒骂,

那些关于坚守十年总再相逢的虚幻而美好的约定,

那些一起闯天涯开事业的豪言与梦想,

还有那些所不能言传的最美好的情感。

……太多太多想分享的美好和感动,

嗯,有多少年少如花的日子能够如此浮生若梦般的美妙?

 DSCN0113  DSCN9051

我想,这些要写下来并不难,但是我的生命不应该在这些记忆中沉迷太久,那些刻骨铭心的东西写出来终觉肤浅,璐媛那句很触心的话“逃离生活轨迹以外的情感,从来不需要被想起,永远从来也不会遗忘,”嗯,有些东西藏着并不等于遗忘,前行需要放下,洒脱有时候也带有一丝的无奈。

还是写点什么吧,写些没那么沉重深刻的东西,仅仅是经历,一段也算有意思的经历。

2008年冬季纳木错徒步绝处逢生记事

这趟出国前的西藏行,最想膜拜的地方就是纳木错,这个传说中的三大圣湖之首,说不清为何这么想去,就是有种强烈的精神需求想去看看,走走,可能因为是去完吴哥窟后对寺庙的兴趣已经没有那么大了,只是想看看一些自然地没有雕饰的东西。

对于进纳木错的各方看法,凶多吉少,缘悭一面

首先听到的版本是所住旅社的老板山人说,纳木错现在路面积雪结冰,普通的车子肯定打滑,要进去只能用四驱的越野车,于是和小美在拉萨晒晒太阳逛逛寺庙茶馆找旅伴,等了三天,还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旅伴进去。

旅行社说这条线路也不走了,走的话仅仅是停在离扎西岛30公里外的地方,看一个小角,很多人的意见是走到湖边都不够时间,没多大意思。

于是想着能不能拦班车加徒步进去,但是立即被诺汐和山人否定,珍惜生命啊小伙,那是接近5000米的海拔的积雪的冬天。决定出发拦车前诺汐还专门打了个电话问下当地的售票处,答复是这两天都在下雪,肯定不能进去的。

又被浇了冷水,但越是花了心思去追寻就是越是不容易放得下,嗯,谋事在人,此心不死。

再到雪线汽车俱乐部打听消息,听这下过乡扛过枪经历极其传奇的老鱼说老现在纳木错路已经结冰了,进不去了,即使进去也没什么看头了,因为湖面也已经结冰了,看不到蓝色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雪山了。于是一度陷入绝望中,想不到还是与纳木错擦肩而过,只能安慰自己说:it is our destiny,终是缘悭一面,不得相逢,嗯,不执着。

柳暗花明,徒步可行

正在绝望之际,又听到一哥们说刚从纳木错徒步回来,走进去了中科院考察基地的湖边,虽然他没有进扎西半岛,但是却证明了两件事:1、徒步进去是可行的,死不了。2、纳木错的湖水还没结冰。

接着就不用说了,肯定是毫无疑问的整装待发了。

行程计划:

第一天:行程:30公里。

拉萨班车到当雄 8:00-11:00,吃完午饭买好干粮出发徒步:11:30

考虑到是4000多米海拔,速度放慢以4公里每小时的步速行走,大概下午5点到那根拉山口,下午7点前到达纳木错乡,纳木错乡投宿藏民家里,到湖边远观纳木错日落。

第二天:行程:30公里

考虑到有10多公里的全冰雪路面,速度可能会更慢。

8:00-下午5:00前到达扎西半岛,找藏民家投宿。

第三天:扎西半岛上停驻一天,细细体味纳木错。

第四第五天再往外走。

行程计划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一天30公里也是还好的,即使是对于高原的冰雪路面而言。

开始行走,备受眷顾,一个不安分的人总是停不下脚步

DSCN9680 DSCN9684 DSCN9691 DSCN9716

 

然后开始行走,一开始你就会不得不喜欢上这个地方,这里的人和景。

都是走一小段就遇上好心的司机,于是连续坐了4俩顺风车,而且都是免费带我走一段,还把我带到可以徒步绕过收费站的地方。前面的30公里仅仅就徒步了绕过收费点和其余的大概6、7公里左右的路程。于是结果就是两点钟已经到了纳木错乡,也就是计划里第一天徒步的目的地。那时候离天黑还有6个小时呢(晚上8点天黑)。

过度的顺利会让人产生被佛眷顾的感觉,我就在想,难道佛的旨意让我继续前行,一个不安分的人总是停不下他前行的脚步,而且前面这么多顺风车也让我隐约感觉到后面可能会也有顺风车。

于是就上路了,尽管知道这30公里对于还有亮光的6个小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依然感觉总会有出路的,大不了看到形势不对就往回撤。接下来却为这样的想法付出了代价。

DSCN9754 DSCN9755

一条路走到黑:

黄昏与黎明走路有点像,他们最大的区别是黄昏的路是越走越黑的,而黎明的则相反。

走了没几公里,开始遇到全冰雪的路面,路面极其容易打滑而且在深深地雪地里行走有过经验的人就会知道那是多么的举步维艰。

  DSCN9770DSCN0201

两三个小时之后袜子开始不断地湿,不知是渗水还是汗,一共换了5双袜子,还停下来晾过一次鞋,不然脚得出事了。

DSCN9805 DSCN9834

前面的旅途整体而言还是挺享受的,等走到了50公里左右的时候本来就不太好的天气开始变得更差,还刮起了风下起了雪,当时时间是晚上7点,也就是说还有一个小时需要走10公里路,而前方唯一的希望大概3、4公里外是一排隐隐约约的民房。

DSCN0207DSCN0229 

这个时侯心里开始有点感觉不对劲了,虽然纳木错也已经开始隐约出现了,继续受指引似的往前走。

一个多小时候到,天基本黑了,只剩下那高原独有的绚丽的霞光,到达那隐约的民房,的确是房子,但是一点灯光没有,也就是没有人住。

本想看看能不能打开门窝一晚上的,要命的是开始有狗吠,路上前后左三条狗往我的方向走来,边走边吠,妈的,一条还跟你搏斗下,三条我怎么跟你们搏斗啊,摸摸包里的军刀,还在,只好继续慢慢的往前走,希望人民群众总结的话还是准的吧,会叫的狗不咬人。幸运的他们只是吠而已,顺利通过那排民房,不知是喜是忧。

DSCN9879 DSCN9882

前方还有6公里就是扎西半岛,继续往前走了半小时左右得到令人惊慌的消息,“山人去年这个时侯开车去过纳木错,冬天的纳木错扎西半岛压根就没有地方住,夏天的帐篷全都撤掉了”。

再听到一个补充的消息,“小心犬类动物,那里的旷野有狼,真的”这个时侯开始彻底的慌了,疾步而如履薄冰的行走,怕一不小心摔骨折了就长埋雪地了。所有坏的东西都开始出现,呼吸的困难也开始显现,极度后悔来之前没有跟雯雯好好练长跑和没跟老田好好练武了,我后来在想高原反应是不是因为心态的急而导致的,但这已经真正成为小事了,有狼!这玩意没见过,所以很怕。又摸了下军刀。

“救命啊”生命比尊严重要,未知死焉知生,我只有温暖的回忆了。

现在开始是最黑暗和恐怖而印象深刻而回想起来特别有意思的时候了,先描述一下

环境是海拔4700多米的纳木错湖,冬天夜晚的雪地,漫天的繁星,空旷得不能在空旷的旷野,气温是大概零下10多度,风很大,偶尔伴着一些小雪,方圆十里没有一点灯光,偶尔传来犬类叫声。

我是独自一人又累又冷又饿,湿了的脚走得都麻木了,不敢停下来吃东西换袜子,许巍的像风一样自由也不敢听了,留点听觉给野生动物的脚步声吧,再伴着些与饿狼搏斗的想象,走了一个小时左右开始出现幻觉,路边的路碑看起来像是一条狗蹲在那里,还摇着尾巴。远方看到好像有灯光,但是在摇曳,怎么看都不想人家的灯光,也有可能只是自己在摇摆着走,反正会发觉自己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其实意识也开始慢慢的失去了强烈的希望,在机械的拖着腿往前走,想到了馨缘那看到的“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嗯,无论如何,没有退路就只能往前走了。

一开始看到秃鹫的时候是觉得有趣的,现在特别怕看到秃鹫,尤其是跟着我,因为据说秃鹫能嗅到人之将死的死亡气息,所以会跟着快死的人。所以先现在看到天上飞的东西也会觉得恐惧。

短信基本上是一看完眼就花,边看边走还会忘路以外的地方走,摔上个一两跤后就短信也不敢看了。

想到要求救,一哥们说可以尝试把没人的民居敲开,住了再说,但得小心恶犬。要命的是我连手电和打火机都没带!!!

晨昀说,那里好像有山洞的,可以尝试窝里面去,抱住自己所有温暖的东西,但得小心占了其他野生动物的窝。

我想,我最温暖的就只有那些美好的回忆了,感谢你们曾经如此温暖的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这么年轻挂了真不值,提到这里,那一刻真正的想到了死亡其实不远,一个跳跃一咬脖子就结了,或许抱着自己过一晚上也差不多了,尝试过用强大的内心去战胜这些所谓的恐惧。

但依然无法抑制那种生命无常而脆弱的念头,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于是又想到了那本还没看完的西藏生死之书,未知死焉知生,如若我们可以因此学到安详的死,或许会懂得如何从容的生。然而这些话题我不想再深挖,因为知道这是无论我如何努力也许也是不能分享的那种面对极端环境的心理历程,也不好让大家不堪其扰,我只是想说我们的生活里面缺少这样甚是灵魂的机会。

在那段黑暗的时间里也偶尔会突然发现景色原来很美,漫天的繁星,还有银河,两边是白茫茫的雪地,那可是梦寐以求的旷野美景啊,然后中间一条小黑路,左右还有隐约的纳木错,风声水声狗吠声,声声入耳,不过实话说欣赏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于自身生命的脆弱和执着充塞于脑子里。

然后再走了两三公里,看到前面有不摇曳的亮光,心理为之一振,又不自觉的加快了疲惫的脚步,想着,佛的眷顾又来了,然而走进大概还有两三百米的时候,灯灭了,希望破灭的感觉让我一时惊慌失措了,立即大喊,有没有人啊?我想投宿?Help!(尝试使用以前排戏时金金和可乐教的那些具有穿透力的叫法),喊了几分钟没人应,却把狗给引起来了,十几条狗在狂吠,撕破了那么寂静的夜,让我觉得没那么孤独,却添了几分惶恐,完全不敢走近,但想着可能是藏民,于是又开始远远地喊扎西德勒,工come桑,还是没人应,这时候想起了网上一哥们误闯牧区与藏獒英勇搏斗的事迹(其实就是与藏獒对峙喊救命喊了半个多小时然后把人喊来了),于是立即大喊,救命啊,救命啊,别笑,真没招了,生命比尊严重要,哈哈。

丢掉了尊严,但是还是没有换来人,又思考,嗯,藏民,立即打电话给青海青年旅社认识的藏族哥们,“现在情况很紧急,来不及向你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救命用藏语怎么说?”

“土救”,“谢谢哈,你救了我一命”然后开始大喊“土救”,“土救”,“土救”。。。。

绝处逢生,你能理解我的感受吗?

连续喊了十几分钟,终于把一手电筒给喊出来了,等到确定那是人以后,身体立即就软了下来,冷饿累的感觉又都放大的回来了,那张纯朴的藏民的脸,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绝处逢生的感觉,你能理解吗?

进屋里坐下来后喝了几杯热茶,靠在烧牛饼的炉子边取暖,和这不太会汉语的藏族兄弟聊天,我唯一听的很清楚的是,“兄弟嘛,不要钱”“好吃,吃”,兄弟叫巴桑,是做玛尼石刻的,我说我们合起来就叫欧巴桑,哈哈,晚上睡得地方没有暖气,风嗖嗖的刮,但是睡得很舒坦,垫了两床,盖了四床被子,和一路上关心我给我温暖的朋友们报个平安,所幸的是还有如此的好友。当感动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个人可以分享的感觉是幸福的。那些会心的笑容和话语常常让我觉得温暖。感谢你们常伴左右。道完珍重也就安然入睡了,春梦了无痕,梦里面见到很多的犬类动物,哈哈。

DSCN9902

幸运的还不止已经看到的

第二天爬起来看完日出后发现岛上还是有几乎藏民驻守的,有一些简易的工棚在,还有个寺庙,但是据一位藏民说,今年稍微好点,往年这里风很大,把房子都刮跑了,这些工棚都是今年新建的,你要是去年来就没人在了,更大的可能是就直接被刮到湖里去了。心里默念,嗯,佛的旨意,佛的旨意。

而关于那十几狗,我问他说昨晚如果巴桑不出来我就没办法可能得进去敲门了,那些狗会不会咬,他说幸好你没进来,这些狗有7、8条是不咬人的,但是其他的会咬的,所以白天都得拴起来。嗯,天意天意,阿弥陀佛。

最好的风景,总在历尽艰辛以后,总在人迹罕见的地方

DSCN0007clip_image002

DSCN0029 DSCN0157

在岛上的一天多收获了很多,那种历尽艰险赏阅美景的感受有多么的美好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传达出来,嗯,最好的风景,总在历尽艰辛以后,总是在人迹罕见的地方,我不知道我这算不算历尽艰辛,但这地绝对属于人迹罕至。在岛上转来转去就没看到多少只鸟,更别提人了。

DSCN9983   DSCN0113

出去的路上值得一提,徒步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在快到纳木错乡的地方碰到了珊姐,阳光他们包面包车到纳木错湖边,就在那里和他们聊了下顺便晾晾袜子,哈哈,有些是刚从尼泊尔回来的姐们,看来也是挺有趣的经历,说可以把我捎到当雄,但是得等到五点半他们才走。(这里也遇上了那个后来一连串的巧合让她坐在我旁边拷照片的时候把我电脑给浇了接着打牌时又把我手机给浇了的女孩,嗯,天意天意)

 

接受“教育”,珍惜生命,远离冬天纳木错

于是我就继续先上路,反正肯定有车能带到县城,就没了后顾之忧直接走过纳木错乡往海拔5000+的那根拉山口走,快到那根拉山口的时候已经快六点了,等了半个多小时还是没见人,这时候又有点麻烦了,难不成被放飞机了他们在纳木错乡待下了?那麻烦了,前后两头不是岸啊。。。郁闷之时碰到了一辆皮卡,坐上之后发现时纳木错乡政府的,道明来意之后就开始接受训话,你竟然冬天下雪还跑来纳木错,还进了扎西半岛,还徒步,还一个人!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好好一大学生,你要出了什么事不仅仅是你自己的责任,也是我们乡政府的责任啊,我们很热情的欢迎各地的旅客,你要夏天来我们还可以接待下你什么的。。。之后噼里啪啦的还轮流坐到后面来教育我,当然我们也有聊到粤语怎么讲你好什么的,然后问我怎么回拉萨,我说拦车啊,他们又说拦车不安全,我们把你送到火车站坐火车回去吧,于是就坐火车回去了。哈哈。最后让我回去后在论坛也好,和身边的人说也好,让他们冬天不要来了,嗯,我说遵命,所以奉劝大家“珍惜生命,远离冬天的纳木错!去也不要徒步!不要选下雪的时候!不要走夜路!更不要一个人去!”

再也不去了

这趟华丽的冒险,换来了很多的经历,震撼唯美的景色,淳朴的藏民,正宗美味奇特的藏餐,更多的或是更加重要的是那种灵魂层面的触动和反思,如果你问我换来的东西值不值,我想了下,我会说,值。但是你说让有机会你再试一次你去不去,我想我会说,不,再不去了。青春年华已经逝去了,感觉也已经不在了。

嗯,沧海桑田间,在年少如花的日子里用生命的旅程行走,挺好。

DSCN9018

你的灵魂,又将引领你走向哪里?

DSCN9821

3/20/2009

苦楼行思录(补5)



古语有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然其言。但需再补充一句:谋事看天,成事看人。

不真实,不一定无意义。

不存在,不一定无意义。

过去了的,就让它死去;过不去的,就让它去死。

张歆说:路有多远,就走多远,走不到长安,也许走到了楼兰,或者走进了桃源。
我说:放心地去走,只要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你就不会走进荒漠。

关于饮酒:独饮求其趣,众饮求其乐。

小杨(杨晨昀)曾问我:“耐心是不是修为的一种”。我答曰:“是。不过我说的是真正的耐心,消极的规避不在此例。”小杨曰:“是的,正如你老田这半年来所表现出来的耐心吧。”我答曰:“孺子可教也。懂得用我的话反驳我了。不错,这半年来我太过追求洒脱,虽也为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总体来说却还是消极规避的多。这个结论也正好是我反思这半年来的所为得出的结论。”

道德应该是情感的延伸,而不应该是教条的束缚。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则是说天有自发达到均衡状态的动力与趋势。

李志文老师说家里没钱的学生不要去学商,可家里有钱的学生又有谁还会去学商呢?

低层潜意识是进化中所存储的隐藏信息,中层潜意识是成长中所存储的隐藏信息。

规则的建立,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强者制定规则,智者利用规则,庸者遵守规则,弱者受制规则。

曾经发生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佛法,并不是佛定的法,而是用以修佛的法。

高手并不是每一次都出招正确,而是随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我们不怕犯错误,但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能力越大,权力越大;能力越大,破坏越大;能力越大,嫌疑越大。

只要身边有一位朋友离你而去了,不管你身边还有多少朋友,你都会感到孤独。

3/19/2009

苦楼说酒


新认识了一位朋友,谈到了喝酒的问题。
彼言:“酒喝点到是无妨,不过还是要多注意点身体。”

我答:“我是练武的,觉得越喝酒,身体越好。之所以有人觉得饮酒伤身,那是因为他们降伏不了酒。酒就像烈马,你降伏了它,受益匪浅;你降伏不了它,受害无穷。
“饮酒养性,所以修仙者爱饮;饮酒乱性,所以修佛者力戒。有酒我就是仙,无酒我就是佛。哈哈 ”

彼言:“难道你都喝不醉?难道那么喝你胃不会不舒服,不会受伤?我只是比较好奇哈! ”

我答:“当然会喝醉,而且经常喝醉。但不会有不适,因为能降伏它。我已经十来年不吃早饭了,而且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元旦时,三天只吃了一顿饭。但我的胃好得很。所以我说,人的胃就是贱,越对它好越出问题,对它差点,它反而相安无事。不过,这也是练出来的,有多大的本事,就做多大的事情。比尔·盖茨退学,成了美国首富;我退了学,就是个找不到工作的流浪汉了”

另补充一句:“独饮求其趣,众饮求其乐。所以有酒有朋友,生活真美好。”另外,鄙视朱淼华,就因为我这句话,他居然说我没文化,没古文功底,不会写诗,写诗也只能写现代诗。

苦楼说潇洒


看一友之文章,他说听魏晋玄学讲“困顿与逍遥”,其中提到后人注庄子。讲东晋名僧支道林解释庄子“逍遥”之义时,何善蒙认为支道林注最大的新意是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并认为“若然,则真乃大逍遥也。”老田才浅学疏,这是第一次听到逍遥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说法。这是我读书少的恶果,惭愧惭愧。若早看到的话,我早就批判了。
庄子谈到列子御风而行时,说他的境界还不够高,说他还要依恃外物才能飞行。庄子追求的是无待无己,无所谓物,无所谓不物。物物而不物于物,还是有所待的,终究还没有达到庄子理想的境界。不过,庄子那理想的境界又有谁能达到呢?庄子自己都达不到,他只是在装庄子,所以叫“装子”。我倒觉得,庄子那理想的境界根本就不是人所能达到的。换句话说,达到了那种境界就不是人了。所以庄子创造出了神人、圣人和至人三个概念。说什么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无己。其实神人、圣人、至人都已经不是人了。如果你愿意,可以把他们想像成人类进一步进化的高级阶段,不过这也是胡思乱想。我喜欢胡思乱想,所以我总是胡说八道。这一段也全是胡说八道。接着我再胡说八道下一个话题。
我个人还是认可人类所能达到的修为境界,而不喜欢空谈人类达不到的修为境界。所以对于一些我认为人类达不到的修为境界——我也不拒绝承认,因为我有自知之明,自觉能力有限,自己达不到,不能就说所有人都达不到,万一真就进化出一个圣人、至人呢,岂不是自讨没趣——我学孔子,给他来个“子不语”就好了,束之高阁,略而不谈。记得我曾跟东阳说人生的修为境界要经历三个阶段:以苦为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东阳说还是第四个境界。我说那是无苦无乐,但那已不是人类所能达到的境界了,所以我略而不谈。我所能看到的最高境界也只是不住心了,即《金刚经》上所云: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然我还远远达不到这种境界,但这种境界却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经过数年的修身修心,我已经有了很大突破。所以去年一年隐居修行,摒弃手机、电脑,依旧活的潇洒快乐。

3/18/2009

武学的数学解释



前几日李志文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让我当他的文书秘书。晚饭时,李老师让我去买了两份便当,这两份便当就是我们的晚饭。
我们在办公室里边吃边聊天。李老师知道我懂些武术,便和我谈了一些武术的问题。李老师说他有一位朋友也懂武术,并且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武术,还出了书。所谓科学,就是用数学——准确地说,是用物理学——分析、解释武术。他说,他对武术是外行,不过觉得用这样的方法分析武术很好、很对路。我说,其实早就有人做这样的分析了,而且曾经蔚然成风,不过现在好像势衰了。我可以用纯数学分析武术中的一些问题。李老师有些怀疑,就问不借助物理么?我说,不借助物理,只用纯数学的方法。李老师很感兴趣地问,练武术追求的是什么?我说,是功力。李老师又问,什么是功力?我回答说,一般人解释武术,都避不开什么是功力的问题。而且一般人回答什么是功力的问题时,都是从功力本身去思考。这是很困难的。所以至今没有一个对功力的明确的、所有人都认可的定义。我也给不出功力的定义。但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功力。我觉得功力就像经济学里的效用。李老师问,效用是衡量Satisfication的,和功力什么关系?我回答说,我不管功力的本身是什么,我考关注的是功力的表现形式。武术的根本目的是技击,是打倒人。所以我认为功力就是打倒人的本事。两个人打架,总有一方会赢。而且,如果让他们打很多次的话,其中一方会比另外一方赢得次数多,也就是说这一方比另一方赢的概率要大。这样就可以说这一方比另一方的功力高。中国有一句谚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也就是说,文分不出第一第二,因为没有衡量的标准,你觉得这人的文章好,别人觉得那人的文章好,分不出高低。武是可以分出谁高谁低的,两个人打一架就知道了。所以说,功力是有高低之分的。我用类似于经济学中定义效用的方法定义功力,就可以用数学进行分析了。李老师说,你有想法,已经可以混饭吃了,为什么还要跟着我从头学金融会计?我说,武术只是我的爱好,乐在此,志不在此。而且我的整套分析武术的方法全是借鉴经济学。
其实,我也会用物理学、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法分析、解释武学。而且要分析、解释武学,肯定离不开这些学问。但单纯地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学等学问分析武学,都难免片面,都最多只能说明白怎么练,却说不明白练什么。而我想要做的是从大系统的角度看武学,说清楚武术应该练什么,怎么练,为什么这样练。
其实我跟李老师说我可以用纯数学的方法解释武学,是吹牛的。这倒并不是说数学不能解释武学,而是我的数学功底不够,对数学工具的掌握不够完备。不过我可以尝试用我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简单地解释几个问题。由于用的工具过于简单,所以难免会有失真,会存在漏洞,而且我知道漏洞在那里。不过我的这几篇文章意不在严密地用数学解释武学,而是抛砖引玉,旨在引起高明之士的注意,让更多的高明之士沿着这条路往下走,创出辉煌的成就。说到底,我只是一个开荒者。一般来说,开荒者要么是最有本事的,要么是最没有本事的。我是后者。有本事的又有谁愿意去开荒呢?作为一个最没有本事的开荒者,我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多大的价值,我只不过给别人创造出了创造价值的机会。另外,我需要说明的是,统计学在武学的数学解释中会大有用武之地,然而偏偏我不精通统计学,徒呼奈何。

一 什么是功力

什么是功力?这是任何一个想要解释武术的人都避免不了的问题。一般人回答什么是功力的问题时,都是直接从功力本身去思考的,即直接思考功力本身是什么。然而,功力只是对一种能力的定义,而且这种能力也是模糊不清的。模糊不清的概念,是没办法做出明确定义的。强行给模糊不清的概念作明确的定义,只可能,要么是以偏概全,要么是似是而非。所以至今,关于功力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大家都认可的说法。从模糊不清的概念出发,想要得到一个明确的定义,这本身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除了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世事如禅,一说就错”之类的敷衍塞责的话外,还能说什么才能掩饰自己的无知呢?即使是一说就错,我们也还是要说的。不说又怎么知道错在哪里呢?又怎能改进呢?只是我们可以尝试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换一个角度去说,或许能说得明白些。记得李小龙曾经说:“我承认,给截拳道下个定义是困难的,甚至我也做不到。不过,虽然我们很难说清楚截拳道是什么,但我们可以说清楚截拳道不是什么。这样思考,就比较容易理解截拳道了。”李小龙的话很值得我们思考。
事实上,关于功力,我也没有能力给出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大家都认可的定义。不过,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功力。我们不直接思考功力本身是什么,我们关注功力的作用,我们从功力的表现形式入手去思考功力。我在《苦楼论拳》第一卷《习武总论》中说“拳者,搏击之术也”,“搏击者,以最小之代价,获取最大之效果也。”也就是说,武术是用来搏击的。功力描述的是搏击的能力。武术的根本目的是技击,是打倒人。所以我认为功力描述的就是打倒人的本事。
两个人打架,总有一方会赢。而且,如果让他们打很多次的话,其中一方会比另外一方赢得次数多,也就是说这一方比另一方赢的概率要大。这样就可以说这一方比另一方的功力高。中国有一句谚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也就是说,文分不出第一第二,因为没有客观的衡量的标准,纯粹看评判者的个人偏好,你觉得这人的文章好,别人觉得那人的文章好,分不出高低。武是可以分出谁高谁低的,两个人打一架就知道了。所以说,功力是有高低之分的。
根据以往的实战格斗经验,一般而言,如果甲比乙厉害,乙比丙厉害,那么甲就比丙厉害。这一点虽不绝对,在逻辑上也不能证明,但就像经济学中的效用一样,在现实世界中,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记得小时候玩一种动物棋,大象杀狮子,狮子杀老虎,老虎杀豹子,豹子杀狼,狼杀狗,狗杀猫,猫杀鼠,鼠又杀大象。但现实中,老鼠杀大象的例子好像并不多见。还记得小时候看西游记,哪吒打不过孙悟空,孙悟空打不过牛魔王,牛魔王又打不过哪吒。我们一般小朋友总是争论他们三个到底谁最厉害,往往争得面红耳赤也没有结果。这就是中国俗语中说的一物降一物。逻辑上说,可能会有这种情况,但现实中一般很少见。我曾说:“现实中存在的物理,逻辑中一定存在;逻辑中存在的物理,现实中不一定存在。”我们就根据现实世界的状况,假设,如果甲比乙厉害,乙比丙厉害,那么甲比丙厉害。
至此,我们可以说,功力就是对搏击能力的衡量,并且可以假设功力有两个性质:
一. 功力是可以分出高低的。
二. 如果甲比乙功力高,乙比丙功力高,那么就有甲比丙功力高。这就是功力大小的传递性。

如此看来,武学中的功力与经济学中的效用,这两个概念确实很相似。两者都模糊不清,
但又都能被感觉到。两者都不可以测量,但却都可以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可以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两者都具有传递性,也就是说,如果甲比乙大,乙比丙大,则甲比丙大。其实两者的相似性还不止于此,两者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相似的地方,那就是边际效果递减。

二 功力的六要素

我在《苦楼论拳》第一卷《习武总论》中说:“功者,不外乎速、硬、力、柔、稳、和。速者,速度也,可分为反应与动作之速也;硬者,硬度也,周身之坚也;力者,力量也,分为本力与爆发力;柔者,柔韧也;稳者,稳定也;和者,周身之协调也。”,“明六要,而知功力之深浅,曰速、硬、力、柔、稳、和。”也就是说,我认为组成功力的要素有六个,就是我所说的速、硬、力、柔、稳、和。或者说,功力就是这六个要素的综合体现。
这绝对不是我一拍脑门想出来的,是我根据多次的格斗经验总结出来的。毕竟武术是一门实用的技术,我们需要从实际中找依据。至于功力是不是就是这六个要素的综合体现,我们现在不能下完全的结论。不过,至少目前来说,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功力就是这六个要素的综合体现。于是,我就可以假设,功力就是六个要素的综合体现。
于是,我们练功力就可以从这六个要素出发,练速度、练硬度、练力量、练柔韧、练稳定、练协调。我假设,练速度就只是练速度,练硬度就只是练硬度,练力量就只是练力量,练柔韧就只是练柔韧,练稳定就只是练稳定,练协调就只是练协调。也就是说,练速度时,只是提高速度,与其他五个要素无关,不影响其他五个要素的增减。同样地,练硬度、练力量、练柔韧、练稳定、练协调,也只是相应地提高硬度、力量、柔韧、稳定、协调,与其他五个要素无关。
当然这只是我的假设,是为了方便用数学方法来分析,不是实际的情况。实际情况是,这六个要素还是相关的,甚至有些要素的相关度还挺大。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大体上我的假设还是接近真实情况的。前面我说过,我知道我的分析上有漏洞。由于我对数学工具掌握的不够完备,只能用一些最简单的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在某些方面难免会失真。不过,我也说了,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只是开荒,只是抛砖引玉,引起高明之士的关注,以期他们能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做出辉煌的成绩。这篇文章本身的价值并不大,它的价值就是帮助别的高明之士实现价值。
除了上面的假设外,我还有一个假设,那就是当其他五个要素不变时,随着速度的增长,功力也会增长,但涨幅逐渐减少。同样地,这个假设也适用于其他五个要素。也就是说,这六个要素对功力的贡献是正向的,但边际效果递减。我在《苦楼论拳》第一卷《习武总论》中说:“盖六要之各边际效果递减之故也”,讲的就是这个假设。不过,这个假设也不是凭空而来的。空穴来风,岂会无因。这个假设也是来自于现实中的经验。
至此,关于功力的假设和性质就说完了。
不过,前面我们说,练功力就可以从这六个要素出发,练速度、练硬度、练力量、练柔韧、练稳定、练协调。那么练速度、练硬度、练力量、练柔韧、练稳定、练协调,又需要投入什么元素去练呢?也就是说,我们为了练速度、练硬度、练力量、练柔韧、练稳定、练协调,都应该付出哪些代价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代价就是时间。我在《苦楼论拳》第一卷《习武总论》中说,“功夫者,工夫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既然如此,我就假设,为了练出速度、硬度、力量、柔韧、协调和稳定,唯一需要付出的就是时间。也就是说,时间是为了练出六要的唯一投入。而且,前面我们假设练六要中的任一要素时,都不影响其他五个要素。由于这种六要的不相关性,某一段时间一旦投入练某一要素,便不能练其他要素了。也就是说六要对于时间有排他性。
更进一步地,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还可以假设,随着时间投入的增长,速度也在增长,但涨幅却是递减的。同样地,对于六要中的其他五个要素也同样如此,随着投入时间的增多,它们也在增长,但涨幅趋于递减。这不难理解,我们任何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比如我以前做引体向上,开始的时候一个都做不上去。练了两天后,就能上四个了,又练了两天,能上七个了,再练两天能上九个了,再练上两天能上十个了,但以后练了很多天,都一直没有进展,这就可以证明随着时间的投入,力量是增长的,但涨幅逐渐减小。其他五个要素,我们也有同样的经验和感觉。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我们关于功力和六要的几个假设。
一. 功力是速、硬、力、柔、稳、和,这六要的综合体现。
二. 速、硬、力、柔、稳、和,这六要具有不相关性。
三. 六要对功力的作用是正向的,而且边际效果递减。
四. 练六要,也就是练功力,时间是唯一的投入。
五. 六要对时间具有排他性。
六. 时间对六要的作用是正向的,而且边际效果递减。

三 数学建模与解答

现在,全部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剩下的就只是把前面的讨论与假设翻译成数学语言,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并解决数学问题了。
我们先把所有假设都列出来。
一. 功力是可以分出高低的;
二. 功力的大小具有传递性;
三. 功力是六要的综合体现;
四. 六要具有不相关性;
五. 六要对于功力的作用是正向的,而且边际效果递减;
六. 练六要,时间是唯一的投入;
七. 六要对时间具有排他性;
八. 时间对六要的作用是正向的,而且边际效果递减。

首先,我们以G表示功力,以S表示速度,以Y表示硬度,以L表示力量,以R表示
柔韧,以W表示稳定,以H表示协调,以T表示投入的总时间。并分别以t1、t2、t3、t4、t5、t6表示投入速度、硬度、力量、柔韧、稳定、协调的时间。

G=G(S,T,L,R,W,H);
T=t1+t2+t3+t4+t5+t6;
S=S(t1);
Y=Y(t2);
L=L(t3);
R=R(t4),
W=W(t5);
H=H(t6);

剩下的问题,就只是求G的最大值的问题了。只要学过微积分,学过偏微分的朋友都知道怎么解决。那就是用拉格朗日乘数法。为了给大家一点自己思考的机会,也为了给大家一个复习数学的机会,我决定将具体解答过程省略。

我在《苦楼论拳》第一卷《习武总论》中说,“功之六要者,不可偏废,需协调而进,乃能有大成就。此六要者协调而进而能成就者,可及混元之境也。”“昔之大成就者,无不六要皆强。盖六要之各边际效果递减之故也。若欲使效果最大,需六要之边际效果等也。”此一句话便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3/09/2009

旅行的意义—浪迹东南亚感受篇(关于为何漂泊、回忆的争论与文字的远征)

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很大的隔阂。

                                           ——题记

对于这一次毕业前华丽而宁静的东南亚之旅,每个寂静的时候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的思绪万千,然而心中纵有千言,下笔实在不知从何说起,又该如何说起。现时的生活正像是缠绕在一起的长长的胶卷,我们的回忆只不过是选择其中的精彩图片。

而我总是希望表现自己内心最真实细腻的感觉又希望能客观的描述所到之处的纯美壮观,不希望用过多的琐碎细节填补语言和内心的苍白又害怕因为过度的省略压缩而走向虚假。情绪的飘忽也让自己很难找到循序渐进的主线。而在此之外对于仍然封禁的区域又是何时才能坦诚的面对自己与笑对彼此?

王蕊说:“文字始终是不真实的,就像photograph always lies一样.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断章取义感觉的片断。在不经意间把琐碎幻化。”

嗯,抛却表达上的力不从心或是功底不足,文字大量的省略压缩会让人怀疑这倒底是不是我的生活,也可能很沮丧的发现如此急切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自己最希望传达的。

如德波顿所言,“我们因一些风景而引发的情思,很少能用三言两语就形容出来:好比在初秋的黄昏看着天色渐渐暗去,或者在,一片空旷的平地上看到一池静谧的湖水,我们往往要用一大堆华丽的词藻来描绘我们的情感。”

而急于表达的情形从来都不应该出现在真正的深情厚意面前,急切总是缺少了点诚意,仓促使本可以细细品的美好如撕裂的纸张一样不仅面貌丑陋声音更是刺耳。

文字之所以难,也难在文字的目的经常是为了沟通,沟通会导致误解,所以承担了压力,所以小心翼翼,所以步履维艰。于是更深刻的理解馨缘博客上看到的一句话,文字是孤独的远征。

因为重要,便成重负。于人于事皆然。

所以,在开始这趟回忆之旅之前,也许可以先卸下对别人和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也卸下自己对于完美再现过去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我仅是还致力于表现我眼中的真实,我也只会选择对我而言的重要性,但这已经值得我为自己喝彩了。(这样的指导思想直接导致了我接下来写作的飘忽和跳跃,由于这些感受的书写实在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所以在不经意间也掺进了很多毕业的日子里的一些所思所感)

于是,启程。

关于旅行的意义

如我一直以来的强调,我是一个喜欢旅行喜欢浪迹天涯的人,我喜欢那种面对远行的地图,异国的风情,陌生的城市所产生的喜悦,疑问和深思的感觉,或许更准确来说我把生命看成是一次漫长的旅程。总是很轻易的找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理由来支撑着我的不断前行和启程: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 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在有限的生命里过无限宽广的日子。

你要认真地去体会生命的每一分一秒,不要放弃对美好的执著。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人们的内心都有漂泊的冲动和流浪的向往,渴望新鲜的感受和生命的奇遇,这是自由探索的力量源泉。

任何富有生命力的灵魂总会不断的寻找环境的载体,不一定要为万人所知,但是一定要为自己所感动。

人生只过一次,理应活得飞扬跋扈

在下一个城市,在下一个车站,我的爱只属于旅途 汪峰—旅途

我有着一个并不安分的心,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大学四年的假期与非假期从来没有消停过,从一站走到下一站,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旅途,于是尽量让自己的每一段都走得精彩走得无悔。

旅行不仅是一个了解外面的世界不同的人情的方式,更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只有你愿意去探索自己的生命时,你才可能发现里面深藏的秘密,你才能理解自己生命的本质和归属。

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漫游

谁遇见了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我珍惜着每一个可以让我称做朋友的人

因为

那是可以让漂泊的心驻足的地方

每次读到或是想到这样美好的文字总是会让我对即将来临的旅程身未动,心已远

总是想着要释放自己那颗并不安分的心(想起哈尔滨看到的那个让我震撼的名叫绑不住的自由的冰雕)嗯,不停地行走,只为了心灵的平静与美好。

关于回忆:

以前看张爱玲的“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还有苏格拉底的“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那是相当的有感觉,细细思察发觉很多的时候并不然,起码对于这一趟旅程而言,回忆,是如此的美好,那些不熟悉的笑脸却让人感到很温暖。

写到这里我看到马喆写的“我开始意识到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会成为此生不再的回忆,也开始设想没有了这一切的我会开始一种怎样的陌生生活”,每一段的旅程终会遇上这样的悲哀与感伤,而我想,我已经习惯别离,却依然会难以割舍,难以控制那种悲的情绪。

为什么东南亚?

作为自己的毕业之旅,其实考虑已久,之所以如此期待,大学这几年来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羁绊着,总是自动自觉的填满了自己的时间,找到一个给自己走得远远的借口和一个很好的理由,于是,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启程。

西藏尼泊尔印度骑行朝圣之路夭折

毕业之旅准备已久,原来和登少一直想好是骑川藏或青藏再到珠峰附近再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然后回国的,无奈的遇上了314的西藏暴乱,本来也想过冒险一番,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后来在动荡的局势和生命的安全面前还是妥协了,再一次见证了混乱的大时代中个人的渺小,又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个遗憾,也是期待。

苦闷中的突围

西行之路的夭折很自然就会想到往其他方向突围,北已经到了黑龙江,东边也就只到了舟山,再往东就是漫漫的太平洋了,于是方向很快聚焦在南边—东南亚。

和哥们几个的一次闲聊更是坚定了这个方向,那片充满热带风情的土地。

华丽的启程

恰逢英国留学申请选校、雅思考试、毕业论文等等重叠在一起,大学里最重要的一些事情凑在一起后的结果就是毕业旅行只能是见缝插针的准备,看相关的书籍电影,搜攻略,买准备的物品,和家里人沟通。。。。。。

那一段最忙的日子让自己有了很好的期待,奋斗的劲头总是很足。总体而言,准备得并不充分,这也让这次的旅途留下了不少的遗憾,造就了另外的一些更加的完美,人生就是如此,尽情的去经历去碰撞吧。

5.10、5.11 上海考雅思

5.11通宵赶论文

5月12 上午10:00急匆匆的飞奔楼下打车到城站赶火车,走出已远突然发现相机忘带了,立即折返回去从等候在楼下的tb手上取走再次出发,有惊无险的到达火车站然后再检票时神奇的发现车票不见了,抓了一会脑袋被好心的放上列车后再慢慢找或补票,上车之后的哀叹命途多艰的同时一阵翻江倒海后苦觅而不得,要放弃之时又奇迹般的从钱包里的隐秘处找到心爱的车票,于是又是经历了一段过山车般的大悲大喜—因为一张并没有丢的车票,我在想,这是让生命变得更加的多姿多彩还是让生命更加的远离平和与宁静,而哪一种生活更值得自己去追寻和创造的呢?又该如何定义这样的价值?

有惊无险的气喘吁吁的赶上火车后,长嘘一口气,生活总是如此华美的冒险,一次挺刺激的启程,可怜了同行的丁小盛同学,每次和我一起出去都得承受这样惊心动魄的时候,想起来还是上次飞奔赶去东北的列车惊险,哈哈

能磕碰但是顺利的踏上这次东南亚之行的列车得感谢很多很多的人,首先当然很对不起的tb和小胡同学,我自己跑出来旅游把无聊的排版和编辑工作留给他们,至今仍然深深愧疚,也感谢他们的出色尽责的工作让我的毕业论文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而这匆匆的出行,连行李都是小丁帮我往包里塞的(ps小丁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旅伴,哈哈),于是漏了不少东西,中裤和鞋子,只穿了金金留下来的加大大码拖鞋,很自然得想起了金金,昨晚金金打来的电话因为赶论文没有聊太久,太多想问想祝福的事情没有说,曾经说过一起走西藏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的,没能实现有点可惜也有点可喜,毕竟生活需要一些盼头嘛,如今有很好的一个。

我相信你是一种鼓励我走向梦想更远处的力量,说得多深情啊,哈哈

不过虽然这装备记不齐全,但是没关系, “一个人只要知道上哪儿去,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的。”嗯,我信的。

粗线条的东南亚感受:

如果梦中的景象与现实发生了错位,那么你一定是在东南亚了。

这是LP上对东南亚的描述。

而当我回忆起这样一片奇异的土地。。。。。。

炎热的气候,热辣辣的阳光,狂野的景观和气味,天堂般的海滩和热带岛屿,喧嚣的街道,轰鸣的摩托车,丰满而色彩鲜艳的热带水果,奇怪的食物,刺激的调料,黝黑的肌肤,橘红色的僧侣,朴实的人民,时光在喧嚣破旧的摩托车刺耳的轰鸣声中与佛教徒们冥想的静默之间相互交错。一切的一切缠绕在脑海里,听觉味觉视觉被全面的包围。

粘滞的时光,像是在迷糊的梦境里,思维有点飘忽,反而有可能更加接近内心的深处,挥不去的形象,让我如何才能忘了这些记忆,欢乐、善良、坎坷与温暖。

出发前写的东南亚之行十大期待

吴哥朝圣

美奈迷人的海滩与沙丘

大叻深山里的法式建筑与摩托车日记

芽庄的潜水与大龙虾

西贡寻觅“情人”的痕迹

会安的异乡中国味

湄公河漫长的漂行

一切新鲜奇怪的食物

泰国的海滩普吉岛

曼谷的酒吧与人妖

现在回看其实最重要的和最最震撼最为享受的都没有说出来,接下来的感受里我会一一道来,但是有些个人性的感受和感悟,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哈哈。

嗯,“愿你可以留下共我曾愉快的忆记,当世事再没完美,可远在岁月如歌中找你”

large_1791n65.jpg

苦楼感悟孤独


只要身边有一位朋友离你而去了,不管你身边还有多少朋友,你都会感到孤独。



或许正入小叶所言,因为有可以想念的人,所以才会感到孤单。如果没有可以想念的人,剩下的或许就只有寂寞了吧。

苦楼论渊博


前几日读报纸,看到一则有趣的故事。儿子问父亲:“你觉得菊花台怎么样?”父亲思考了一会儿,回答说:“没喝过。”可能这位父亲把菊花台当成一种酒的名字了吧。这也难怪,茅台是中国的名酒,菊花台听起来和茅台有些相似,也确实像一种酒的名字。

在此,我无意于探讨不同时代的人们的代沟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儿子敢于坦荡地向父亲提出这个问题,本身也很难得可贵。说明父子之间本无芥蒂,他们可以坦诚地交流各自的爱好、想法与观念。在此我想说的是关于渊博的问题。确切地说,是关于渊与博的问题。

以前,我一直把渊与博混为一谈,所谓渊博者也。现而今才悟到两者之差异。所谓渊者,深也,指的是思想的高深,简单地说,也就是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博者,广也,指的是信息量的广博,也即掌握、存储有大量的信息与资料。

记得曾有人问爱因斯坦能背得出π的多少位。爱因斯坦回答说:π的值,书上自然有,我何必要背它。他答得很妙。他注重的是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而不是信息、资料本身。但这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就像盖房子一样,他空有一张好图纸,却没有好的砖瓦材料。所幸的是爱因斯坦有不少掌握有大量信息与资料的朋友,他们弥补了他在这方面的缺陷。于我自身而言,一直以来我致力于自我修炼与提高自我思辩能力,而于信息量掌握极少。有如建筑时,空有一张完美的图纸,却无砖瓦、水泥、木材等基本材料,如何能盖得起房子?所以我暗告自己当改之,补之。

中国人在赞扬读书人的学问时,喜欢以学富五车来譬喻之。学富五车者,说的是看书很多,看过的书可以装满五大辆车。这是中国的读书人追求的境界。所以中国的读书人喜欢引经据典。他们不引经据典又能怎么样?他们学的就是经典,不引经据典岂不学无所用?所以中国的读书人读有大量的书、大量的经典,他们掌握有大量的信息与资料。他们一个个都成了活字典,都成了双脚的书橱。但需要知道的是,中国人熟读经典,读了那么多书,学富五车,韦编三绝。但他们又有几人有自己的见解,真正的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他们又有几人实现了创新与发展?整天埋头在古老的典籍里面,只想多掌握一些信息与材料,又怎能超越古人?又怎能发展与进步?我认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没有进步的一个原因。一切宗古,则永远不能超古,也就永远不能进步。

我觉得,渊、博者,两者很难兼容。博了则很难渊,渊了则很难博。就像背负了重物则很难爬得高、走得远;而爬得高、走得远得往往是轻装上阵的。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这方面想得多了,其他方面自然关注的少。或许有人反驳我说,中国有许多古人,他们读了很多书,他们也思想很高深。你需要知道,中国有句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人读了那么多书,他们读的是“渔”,而不是“鱼”。中国有很多读书人,他们读了很多书,结果读成了书呆子。为什么他们都是读书,读了很多书,但有人越来越思想高深,而有些人越来越书呆子了呢?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在读书时的关注点不同。前者关注于思想性,而后者关注于信息量。

东阳曾嘲笑我读书少,我回答说,是的,我确实读书少,但我懂得很深。我曾经说,书是用来读的,而不是用来看的。这也只是关注点不同而已。

回到前面开头时的例子,我觉得这个例子并不能说明儿子比父亲高明,最多只能说明在新时代的信息方面,儿子的信息量比父亲多而已。父亲几十年的人生经验绝不是儿子所能比的。

其实我无意鄙薄那些读书只关注于信息量的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每个人都应该——而且有权利——追求自己能做的、想做的、该做的事情。不应该一股脑地都做同样的事情。我觉得关注于渊者与关注于博者,就像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的关系一样。如果没有土木工程师,建筑师有再好的图纸也是空想;如果没有建筑师,土木工程师有再好的技术也不能盖出好房子。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天赋选择我们该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和能做的事情。

3/08/2009

内心的流浪与越南柬埔寨泰国行程计划

XY说:人们的内心都有漂泊的冲动和流浪的向往,

渴望新鲜的感受和生命的奇遇,

这是自由探索的力量源泉。

无法压抑自己探索生命状态的冲动。

自我探索的过程,就是内心的流浪,

而流浪,

是每个生命最真实的处境。

被击中的感觉。

有人说,喜欢旅行的人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总是不懂得珍惜眼前的美好,不懂得欣赏身边的风景,他们总是宿命式的一路漂泊,他们会有他们的萍水相逢的友谊和爱情,但是他们没有归属,注定了在这个美好的人间颠沛流离。我想我很喜欢在路上或是流浪的感觉,我也总是会呆久了就会希望离开和转变,我也经常会觉得孤独,我还太年轻以至于不知道我的友情是不是转瞬即逝的萍水相逢,但是我还是不能抗拒那种feel:

“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漫游

谁遇见了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我珍惜着每一个可以让我称做朋友的人

因为

那是可以让漂泊的心驻足的地方!”

我想旅行不仅是一个了解外面的世界不同的人情的方式,更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只有你愿意去探索自己的生命时,你才可能发现里面深藏的秘密,你才能理解自己生命的本质和归属。我深深地敬重自己的生命,同时我也尊重存在中的所有生命,即使是那些不被别人尊重的生命,毕竟我们并无多大的不同。

嗯,孤身单骑走天涯,海阔天空任逍遥

一个对生命充满热诚的心灵,一个对许多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的脑袋,一个对漂泊流离充满感觉的躯体。

苏格拉底说:Be as you wish to seem。

我想这就是我想要的。

嗯,也许总有一天我不得不接受平淡无奇自私愚蠢的生活,但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推迟这一天的到来,一直挣扎直到离开。

伴着毕业论文和雅思的越来越艰巨和迫近,东南亚之行即将开始,贴上计划算是给自己鼓鼓劲,顶住,从地狱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天堂了。

大行程:南宁—越南—柬埔寨—泰国—澳门

具体安排:杭州—南宁—河内-顺化-会安-岘港—芽庄—大叻—美奈-西贡-湄公河三角洲-金边-暹粒(吴哥)—曼谷—普吉岛or沙美岛—曼谷—澳门—珠海—广州—杭州

统计:5月12日—6月4日 行程约一万五千公里左右, 耗时24天, 停留16个城市。

最为期待的地方:美奈迷人的海滩,西贡的喧嚣和记忆,吴哥的神圣和苍凉,泰国—男人的天堂,呵呵,杜拉斯和安妮笔下的那些形象还有早安越南,花样年华等等电影里的点点印记,当然还有那一大堆很多叫不出名字的东南亚美食。

相关书籍:杜拉斯《情人》安妮宝贝《蔷薇岛屿》《五月盛放柬埔寨》lonely planet的东南亚和柬埔寨。

若有谁刚好在那段时间在那里的话可以同游或吃个饭什么的哈。

越南:

货币: 越南货币盾 (Dong)与人民币的兑换比率是1800:1,但是人民币只能在北部兑换(河内和下龙湾), 从中部到南部, 你可以方便地在当地银行用美元兑换越南盾, 兑换比率是 15,000 盾兑换 1 美元.

气候: 一年分干季和湿季两个季节, 年平均温度为 27 摄氏度, 日照充分, 户外活动的时候要戴好墨镜和遮阳帽, 防晒霜也是必需品.

语言: 越南语是一种拼音文字, 有29 个字母, 由葡萄牙传教士在十六世纪创建并在1900年被认定为官方语言. 事实上, 在此以前越南没有自己的语言, 官方语言是汉语. 传教士为了方便西方人学习, 根据汉语的发音创建了今天的越南语.

交流: 在越南, 同背包客相关的行业, 如宾馆, 餐馆, 旅行社, 机票代理, 银行等, 你都能用简单的英语同他们交流, 不存在任何问题, 这也是越南被称为世界背包客的天堂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 同不会英语的当地人交流, 你可能会面临’鸡同鸭讲’的困境.

收入: 越南人的平均月收入为人民币200元.

安全: 越南的安全状况令人放心. 旅游业是越南的一个支柱产业, 任何可能引起老外对安全状况担忧的行为被严格禁止. 就安全感来说, 同在国内的城市旅行相比, 没有任何差别.

小贩和车夫: 最殷情地招呼你的越南人. 可惜, 对他们的热情, 只有一个定律式的回答: ‘No, Thanks’. 如果你想尝试验证这个定律, 敢打赌, 你只敢试一次.

柬埔寨:

概况: 柬埔寨面积为18.1万平方公里,人口1330万. 首都金边.官方语言高棉语,英语.法语.中文也流行. 货币为瑞尔.时差:比北京时间晚一个小时.

汇率: 1美金=4000瑞尔. 人民币也可以直接换成柬币,不一定用美金.

消费: 食宿:10-20美金/天, 门票最多80美金, 交通:摩托6-8美金/人;托托 10-15美金/天. 飞机55-60美金. 其他:5美金/天

金边PHNOM PENH: 一个吵吵闹闹,生机勃勃的城市, 长期战乱带来的满目疮痍及战后重建给了这个城市一种贫瘠,神秘,鲜活的气质.

购物: 中央市场和俄罗斯市场

SIEM REAP : 一个非常安静安全的小镇,和金字塔.长城并列为世界七大奇迹的吴哥古迹就掩映在这里.

吴哥 ANGKOR: 离SIEM REAP6公里,是柬埔寨的灵魂,它是古高棉王国辉煌文明的仅存见证.正如人们所说的,不到吴哥窟,等于没到过柬埔寨.

泰国:

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介绍

佛国,天使之城,普吉苏美,人妖,妓女,泰拳,泰式按摩,泰式咖喱,。。。。。。

“泰国是旅游者的天堂.她的美丽是那些只会跟团看人妖,购物的所谓游客所无法想象的.只提一点.就是背包客的天堂KAOSHAN ROAD入夜的风情万种就让我流连往返.那里各式各样的客栈和酒吧,路边小吃令人难忘.在那里你可以交到世界各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他们游走世界的经历.这些乐趣哪里是那些住在酒店的游客能体会到的”

最后,属于杜拉斯的情人

开始: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

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始终认识您。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

我常常忆起这个只有我自己还能回想起而从未向别人谈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我赞叹不止。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惬意、也是我最熟悉、最为之心荡神驰的一个形象。

结束:她,白人姑娘,她对这些事从来就一无所知。

战后多少个岁月过去了,从前的那个白人姑娘几经结婚、生育、结婚、写书。

一天,那位昔日的中国情人带着妻子来到巴黎。他给她挂了个电话。是我。一听到这声音,她便立刻认出他来。他说:我只想听听你的声音。她说:是我,你好。他有点胆怯,他和从前一样感到害怕。他的声音突然颤动起来,而这一颤动,使她突然发现他那中国的口音。他说他知道她已经写过好多书,他是从她妈妈那里听来的,他曾经在西贡看见过她的妈妈。然后他对她说出心里话,他说他和从前一样,仍然爱着她,说他永远无法扯断对她的爱,他将至死爱着她。

180657_419861318.jpg

3/07/2009

关于内心修持的一点讨论续

东阳、老田,

多谢两位兄长的耐心回答~阳受益匪浅。

过去,阳确实对中国人的内心停留在一种状态层次的认识,耽于所谓意境之中,融融通通却实则模棱两可未有定数。或用东阳兄的话来说,便是抛弃秩序而无 处不是秩序,不管和谐而哪里都是和谐。虽则是也能自得其乐,却总归是失之懵懂,未能真正理解其意涵。两位兄长对达致均衡之前的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之提醒,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过去常不自觉地把古人描绘出来的生命场景当作是静态的生命剪影,有如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均是自成一个内在丰盈的世界,无始亦无终。读论语,读楚辞唐诗宋词,读画品读古画无不是如此,为那一自成的境界心驰神往之,并时时在自己的生活中自我营造这样的幻想,忙乱于琐碎事务却竟然常以此刻自亦丰实自慰。殊不知——诚如贤兄所言——所谓意境境界均衡合一住心绝非是只要心有所想便即地而成,而必须要经历长期的修炼 与动荡不定,甚至有可能终其一生亦仍然是chaotic. 但是正是明确了这一点,明确了生活本身便是一种颠簸与不定,才反而能使有限的身体生发出无数活力出来,并使得最终有那么一丁点可能去品尝那种自为的境界.

 

我很赞同两位兄长所信奉并热情行诸日常生活的关于尝试与追寻的信.”大胆的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想看什么就去看,想做什么就去,想去哪里就去;凡事心有所想,必定身体力行.”大前硏一的这句话确实朗朗上口,读之使人顿觉有力.其实,天下大道确是同一的.从韦伯的行动者到波普尔的试错理论(error-elimination),到现代派的互动理论或商谈交往理论,无不是对过程的肯定,对给予人充分机会去前进和进步的重视以及对人性本身的信任。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的不断积累为老田之谓“悟”者奠定了条件,我把它理解为在某一刻从繁杂的生活表面直抵入生命核心的一种“进入”,并且能进一步借助这“进入”对生活及其中充斥的冗杂无章的信息重新进行组织,化零乱为丰富,我谓之“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这过程究竟是怎样的?游历以扩大数据库固然需要,躬身反省自我本心自属当然,克制欲望与节制必不可少(多谢老田再一次提醒。对节制,我屡试屡败,惭愧之),体悟自然亦属需要,而设定目标与勤奋更是题中之意。但还有一方面,我觉得对经典的研读还是不可缺少的。诚如东阳兄说,“我们这些最聪明的先辈,他们已经感觉到了这样一个均衡,但是他们谁也讲不出,如何抵达均衡的dynamic process”,但是在二位兄长对阳之于动态过程之理解的启发下,我认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经典:一方面,与其说我们读经典是为了体悟一种确定的均衡,倒不如说我们读经典是在体会先人的动荡看他们是以怎样的视野和姿态周旋于现实生活的不安中的,看他们是怎样转化腐朽、一点一点的寻找出秩序来。我生病的时候借着冯至的眼睛重读杜甫诗,真是坎坷艰难,一字一词几乎都要引人下泪,可以杜甫何曾放弃过希望?“溪壑为我回春姿!” 又如我最喜欢的古画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放眼望去一片宏伟可是细看那一点一点千描万描的雨点皴,能不体会到对所致力之业的极端专著与挚诚?即便是圣人,也很少能在生活中时时刻刻给出一种抽象的关于均衡的教诲吧,否则孔子也不必因人施教就个人特质与层次给出不同指引了。因此,与其把经典看作是“道”的完全的表达,倒不如把它看作是贤者对其当下生活的现实反思。而读经典的我们,不妨尝试跟时空远方的贤者一同成长。

 

另一方面,关于对“借助经典径直注重内心修养”的一点回应。如我们之前的讨论,这个论断对修炼过程的忽视是大有问题的,但仍有其意义。我觉得经典能够给人一种基本的方向感的把握,能够使人的心性不自觉地向它们所呈现的方向靠拢。尽管作为状态的“境界”或“均衡”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但是距离它比我们大大近得多的圣贤与贤者们,能帮我建立起一种基本的感知,是仿佛磁场或者气场一样的东西。我觉即使是经历了同样的复杂的经历(姑且假设其他情形都一样),一个从小阅读圣经的基督徒、一个儒家价值观的信奉者以及一个习惯了与真主对话的穆斯林教徒,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对世界的看法也不会完全一样吧。“尽信书不如无书”,但经典作品通常都提供了在个方面高屋建瓴的视野,作为借鉴弥补自己所看不到的地方,亦或是在懵懂时某把看不见的钥匙,未尝不好。这一点也可跟我的一丁点个人经历结合上,在我九、十岁的时候,我有很多次走入歧途的机会,我始终没有越过界并且很在当时就有明确的拒绝——仅仅是觉得“不应该”。对一个孩子来说,这一点价值坚持是哪儿来的?我想既来自我母亲对我的潜移默化,也来自我从小大多数时间是在书店和家里的书架前渡过的。大量的阅读中的那些出色的作品,能对一个人的气质起到变换的作用。

 

总之,不断地借助各种方式拓展自己的身体与心灵,保持一种动态,可共识为有益与必须吧。呵呵,想起加缪的一句话:“无论处在何种境地,我所做的全部努力,便是重新去寻找接触。”

 

有兄若此,阳何其幸运。愿指我鄙陋,以增益余所未见。

 

祝好。

 

妹,

沈阳

論悟性-感和想




題記:
在文化中國人才計劃的管理與領導課上,宋凱教授提到,人腦的左右兩分,導致了人理性和感性相互之間的交融和衝突。這些觀點與我最近對於自己思考和情緒的觀察不謀而合。我也漸漸發現在自己理性背後蘊藏的雖不可知但同樣巨大的能量。再想起幾個月前和師兄田開斌聊到想和悟之間的區別,遂各種經歷感受連成一片,正好作一番整理,談談悟與感,想之間的聯繫。
此文由宋凱老師的課程論文修改和增補而來,其中功勞要感謝東陽,開斌,老葉和內子對我的啓發。


古希臘哲人的絕唱“認識你自己”囊括了世間的一切。計算機的世界解構到底,逃不開零和一兩個數字;人腦也大抵如此,最後不過是感,想二字。想了解這個世界捷徑就是在於了解和觀察自己。一沙一世界,人雖渺小,卻是是複雜而精緻的生命—認識自己,是體察和認知世界之道的唯一途徑。

想是其一。想,是指利用邏輯進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人類的左半腦功能是邏輯,理性與分析,思想活動也就發生於此。思考的過程說到底簡單不過,卻非常有效。我們面對世間的事物,先找到語言中對應的詞彙對其進行描述,然後利用抽象和概括把詞彙變得更加簡潔,形成概念;最後建立概念系統來描述世界萬物之間的聯繫。這聯繫的基礎是人類的理性,也稱之為邏輯。邏輯最簡單的例子是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一,好老師講課都能吸引學生;宋凱老師是好老師;所以宋凱老師講課能吸引學生。想,思考,也就是人類想用理性來解釋自己,世界以及自己與世界的聯繫。

想的痕跡,在語言誕生之初就已經被記錄了下來。我們的名詞例如“書本”,“光”,“食物”就是對世界事物的抽象。容易想象,古代人以竹簡為指代的書本與今人以電腦文檔為指代的書本是多么的不同;古人以閃電,火焰為含義的光與今日以燈泡為含義的光亦是大相徑庭。 名詞的沿用是因為其背後更本質的概念。例如書本指的是儲存并記錄成冊的文字;“食物”則指的是能夠滿足人類食慾的物體。名詞作為對真實世界的抽象,實際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對應的關係。在一個語言體系中的人有相似卻各異的對應關係。相似是因為用以進行描述的語言詞彙具備類似;各異是因為不同人接觸的真實世界不同,對詞彙鏈接的真實世界不同。這也就是文字在傳遞信息中的有限性。

邏輯在文字中的體現主要是在連詞上,“因為甲所以乙”就表達了邏輯中最簡單的因果關係。這類詞彙的使用是表達甲、乙兩個部分的邏輯關係,假如我說“因為天很藍,所以我在寫字”讀者一定會覺得無法理解,因為讀者看到“因為甲所以乙”的時候腦海中已經應用甲、乙之間的因果關係,一旦發現事實上兩者無法聯繫,自然會有思維的混亂。

最能反應人類思考模式的是電子計算機。計算機是沒有感受能力的,也就完全剔除了“感”。(至少目前還是這樣的) 它只通過邏輯和符號進行運算。它要通過變量來進行指代,然後通過順序,條件,因果等等邏輯運算來再現人腦的處理過程—本質上是完全濾過了情感后人腦的運作模式。

通常來說,人思考的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提高。一方面是經驗的積累,使得一個單詞能夠表達生活中越來越多出現的事物。例如杯子對於一個成年人和對於一個才放下奶瓶的孩子而言意義要豐富的多。 另一方面,通過平時思考或者課程(尤其是數學)的訓練,成人能越來越熟練的運用邏輯來鏈接各種不同的概念。其中登峰造極者當如從事基礎科學者如數學、物理學家等。人思考的發展從簡單到複雜,從單變量到多變量,從一維空間到多維空間。

給人一個支點,他就能靠思考來描述整個地球,乃至整個宇宙。可是支點尋找不易,而且思考并不常常是最有效的表達方法。

思考活動可以作用于思考之上,“我爲什麽會這樣想?”,“我爲什麽會問‘爲什麽會這樣想?’”不斷追問無窮無盡。如同兩面對照的鏡子,永遠找不到其中的真相。於是人需要一點來啟動他的思考,這一點便是信念。 其次思考和邏輯有時并不是最有效的表達方式。用幾何光學來模擬我們眼球的運動和聚焦原理的照相機,永遠也還原不出肉眼所見事物真實的面貌。

“我們所看到的”,正是我們所感覺的。感覺是人通過自己的身體體察世界的能力。當我們繞開思考和邏輯體察這個世界的時候,正是我們負責感性,創意,整合的右半腦在發揮著作用。也因為這樣,感覺常常是是整體的,是模糊的。文字的悲哀正是在於,通過文字所傳遞的感覺永遠都是經過篩選和挑剔的片段;文字只是文字,而不是事實本身。 感覺又是無定的,佛家談到色的時候,就是講其中的無定性。佛曰人的情感如同人的思想一樣是隨機產生的,是無法被捕捉和確定的。我們修行中的坐禪就是想通過有意識的放下情感和思考,來達到本覺的空性。感覺還常常是來源于天賦,盧梭在《懺悔綠》中講到他“對激情獨一無二的悟性”中說“我對具體事尚無任何概念,但已懂得了所有的感情。我對什麽都不理解,但卻全都感受到了。”

人類社會能夠蓬勃發展,多虧了感覺中的不確定性。正是這些不確定性造就了創意,造就了舊事物的毀滅和新事物的誕生。張五常也打趣的說過,“如果用一點思考的能力來換一點創意的能力,在現在這個世界換得回來。世間的各種活動,缺乏創意難有大成就。”正是這些在人感覺中的波動,鑄造了文學,繪畫,音樂,這些不朽和偉大藝術;鑄造了愛情,這人世間最美好的體驗。

感覺也是經驗在積累以後的重現。打籃球時,人能夠憑自己的感覺百發百中;倒汽車時,人也能夠憑自己的感覺適應各種地形。這些靠經驗積累起來的感覺是比理智思考來的更加有效。

感覺的發展比起思考的發展是難事。人性懼怕恐懼,唯一能消除恐懼的是人的理性。人們害怕那些用自己理性不能解釋的東西—譬如人的感覺。如果思考的分析和直覺的判斷有衝突,我的經驗,多半是思考取勝。思考和感覺此消彼長。感覺的發展,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思考,盡可能的調動自己所有的感覺,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感受。

人腦有連接左半腦和右半腦的胼胝体,必然有感覺和思考的互動。這就是悟的生理基礎。悟字,左邊一個心,右邊一個吾。 古人曰心,是大大超越了腦的範圍,指的是全身各個感官的融合。悟是需要把身心融入到感知的對象中,然後通過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 悟是思考和感覺的互相補充:思考因為感覺的注入突破自己本身的重重限制;感覺因為思考的出現,變得有跡可循,有情可依。

悟是非常高層次的感受。宋凱老師把思維分為知識,能力,認知,覺悟四個層次。我覺得四留其三,去掉認知。知識是簡單的記憶和邏輯的聯繫;能力是邏輯的思考加上實際的操作;而覺悟是出現人對自身與自然本質的體悟和感覺。悟不僅僅是想明白,做成功;更多的是內心中的感受。一次和瀋陽聊天的過程中,瀋陽提到“人有了覺悟,自然而然會有所行動。”我然之,更進一步,覺得人有所覺悟,對待世界,對待自己的態度和行為都會發生自然的轉變。

關於悟的體驗,常有高僧對於頓悟的描述。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曾經描述了他頓悟心性時候的狀態。“那时候,我大约九岁,我们正在朝礼西藏南部地区的途中,在洞穴中歇脚。我的上师把我找来,叫我坐在他面前,洞中只有我们师徒两人。他说:「现在我要将重要的『心性』传示给你。」拿起铃和小手鼓,他就唱起上师启请文,从本初佛一直到他自己的上师。然后,他做了心性的传示。突然瞪着我,抛过来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心是什么?」我整个人顿时被摄住了,我的心瓦解了,没有言语,没有名称,没有思想——事实上,连心都没有。”悟是無法用言語描述的體驗,一旦有了覺悟,必然會有所行動,而且這覺悟和行動之間并不需要理性的解釋。自己大學三年一路走來,頓悟的時刻也頗多。最近的一次是在雅魯藏布江一周的徒步穿越時候不幸跌落懸崖,幾秒鐘內滑落數十米;最後僥幸求生,撿回一條命。當天夜晚就頓悟“人生無常”,回來之後變逐漸發下自己的執念,專注與修身修心了。

要提高自己的覺悟不是容易的事。多半是機緣巧合,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有用的技巧。悟可以看作是大腦處理外界信息后作出的反應。自己的經驗一是多經歷,提高自己所掌握關於自己和世界的數據。人對於自己的挖掘和對於世界的觀測都是無止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經歷和感受中,才能對兩者有更真切的認識。 另一個經驗是提高自己數據挖掘的能力。多反省和反刍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這和前面提到關於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自己的感受能力是一致的。感受和理智一混合,再加上一點運氣,或許能有所覺悟。

胡思亂想一點小節,不敢藏拙,還望大家指教。

关于“关于内心修持的一点讨论”的一点讨论——答沈阳、东阳的一封信



沈阳、东阳:

读你二人之信,实令我受益匪浅,我很赞赏两位的才学。二位识见之高,胜我甚多,人有自知,我本不敢妄言。但君子和而不同,我无意藏拙,也愿意略述鄙见,望两位有以教我。

其实我不同意说“中国人对内在的修练是借经典径直注重内心的修养。”最多只能说是一部分中国人如此。而这部分人还是少数,集中于一些迂夫子和百无一用的书生中。如东阳所言,老子是周朝国家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加上他聪明好学,于是在那样一个年代,这样的职位等于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况他名气很大,必不缺少高人交流切磋,连孔子这样的智者都去向他问礼呢。庄子出身贵族,人生经历很丰富——出身战国时期的贵族,除非早夭,否则想不人生经历丰富都不行——读的书也很多,很杂,交的朋友也很多,很杂。更不用说孔子了,从没落贵族,小时候几乎什么活都干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后来周游列国,有机会开了眼界,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的文人也喜欢游学,讲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尤其一些才子、道士、和尚们变着法的去体味自然、社会、万事、万物(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是不太喜欢才子的,认为他们不通圣人道,专攻旁门)。比如,嵇康喜欢打铁;陶潜喜欢种地;李白通过饮酒游历山川河岳入神;杜牧、柳永则埋头在青楼妓院去品味人生;陈抟则通过埋头大睡悟道;连孔子都是站在川上,才悟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最下流的,还有一些道士主张修炼房中术入道。《大学》讲格物致知,也就是说要通过格万物之理,以得到智慧。朱熹的理学之说继承了格物致知的观点。这句话又影响了王阳明,不过却是反面影响。早期王阳明深信理学学说,相信格物致知。他和朋友们对着几竿竹子冥思苦想七天七夜也没能致知,于是恼羞成怒,彻底抛弃了理学之说,自创心学之说,讲究心外无物、良知良能。不过,我认为王阳明的心学之说也不是“借经典径直注重内心的修养”。而是想通过自身内在的自我刺激,以释放隐藏于自身的大自然的信息,也就是说通过我所说的“悟”——而非经典——来完成内心的修养。(参见我的《中庸解读之一》和《关于中庸解读之一的一点讨论》两篇文章)。即使如此,王阳明也没有息观止闻,也没有息神止念,他也没有放弃外在的刺激。之所以有人认为“中国人对内在的修练是借经典径直注重内心的修养”,可能是因为主要把目标放在了那些以科举而致仕的迂夫子和呆书生身上了。这也难怪,毕竟古时的平民百姓读书的不多,他们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更不可能流传下来。即使有流传,也不允许违背官家主流思想,否则便是大兴文字狱、埋书坑儒、诛灭九族。能流传下来的,除了一些远古时代的经典,便是那些迂夫子、呆书生的文章,一些居心叵测的小人的论著,以及一些胆小怕事的无耻文人的颂歌。即使那些远古时代的经典也都是为了政治需要,经过篡改、曲解后,才得以幸免于难、在外流传的。比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就属这一类。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会让人误以为中国人都像那些迂夫子、呆书生一样,只会读书,也只有读书。让人误以为“中国人对内在的修练是借经典径直注重内心的修养”。
另,沈阳贤妹言“自然环境,常常似乎是从一开始便是人融汇在其中了,这秩序与和谐自是内在的而一的。”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中国人并不是一开始便融汇于自然环境之中的,而是经过后天修炼才能融入其中的。或更准确地说,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在初生的婴孩时期是合于自然的,但随着后天的经历和生活习惯的增加,开始逐渐与自然分离,而修道者则企图通过修炼再重返自然。也就是说“融汇于自然之中”,是中国修道人追求的境界,而不是与生俱来、自始至终都有的状态。中国人修道,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说白了就是与自然合一。若一开始就能融汇于自然之中,能天人合一,又何必还去辛苦地修道呢?我觉得沈阳贤妹可能是直接看的古人经典,才会认为“自然环境,常常似乎是从一开始便是人融汇在其中了,这秩序与和谐自是内在的而一的。”而这些经典描述的都是那些古人得道后的状态,他们没有描述辛苦修道、努力融入自然的过程。让人误以为他们从一开始便融汇于自然环境之中了。还说王阳明,他也是在格竹子的理未果后才悟得心学学说的。古人游学,为的只是增长一点见识么?我认为不尽然,我觉得他们也在追求与自然天道合一。孔子立于川上,才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再说我自己,我并没觉得我开始就已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甚至现在也没能完全融入进去。我是在经历很多事情之后,才悟到应追求“不住心”的——当然我还远远达不到“不住心”境界。不住心,即《金刚经》所云: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即万理洞明,心无所住。再说大众中国人,又有几人真的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了呢?众人都言天人合一,可又有几人真做到天人合一了呢?他们只是向往做到天人合一,或自以为做到天人合一了。我曾说:“很多人都说自己想明白了,其实他们并没有想明白,只是自以为想明白了。”这句话就主要是针对中国人说的。在讨论佛与道的差异时,我曾说:“道家之道在于将自己之身心化入自然万物之中;而佛家之禅则在于将自然万物化入自己之身心之内。道之与禅虽不同,然而其两者之不同亦为两者之同,道与禅皆求入乎自然之境,合乎自然之理,以至于天人合一。从此看来,此两者与儒家亦为不同之同。故入道者无待无己、身心无拘、自在逍遥;入禅者大智大慧、洞彻万物、身心无住。”这说的都是历经辛苦修炼后,成佛入道后的境界与状态。达到这种境界后才能说自己已融入于自然环境之中,这秩序与和谐才是内在的而一的。

至于沈阳贤妹所言的懈怠,我亦时而有之。我觉得是意念过盛,而定力不足所致。我个人所用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修身、修心。修身与修心所要达到的境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形劳,不为心役,能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从容淡定,无喜无悲,而又心眼睿智,胸怀慈悲。修身与修心的目的是,能在任何情况下最好地保护自己,并给于自己最大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我所用以修炼身心的手段则是在不使自己受到本质伤害的前提下,克制自己的欲望,增强自己的忍耐力,锤炼自己的身心。具体而言,我个人认为在四个方面的修炼是有必要的,即:饥渴、疼痛、劳累和寒暑。倘若一个人能在这四个方面克服,那么他在多数的恶劣环境中都能很好地生活,在多数的境况中都能保持从容淡定。但是请务要分清目的与手段,而不要为了手段而手段。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而不是伤害自己,所以修炼身心的前提是不使自己受到本质的伤害。否则便成了纯粹的自虐行为了,没有任何意义。经过修身修心可依次达到人生的三重境界:以苦为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并进而臻至无苦无乐的境界。另外还有炼气、炼神之法,是我习武练习内功的法门,类似于自我催眠——有可能就是自我催眠。至高深处,可以“神意集中于虚无,神意如鉴,无所想而无所不想,无所应而无所不应。”

我认为东阳所言极是:“不必思虑太多,人生在于经历,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走,许多事情若无经历,很难有体会。所以我鼓励身边的人到处走,见各种各样的人,看各处风景,体验百味人生。有了数据,然后才能处理得到结果。虽然我们这个结果不是那个遁去的一,那个本来的元,但是随着我们数据库的扩大,所得的结果会不断的趋近那个真。而这也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了。更多的时候,我们没有人能看得清到底如何通往那个均衡。但我们总有一点大致的感觉,灵台深处守住这点大致的感觉,大胆的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想看什么就去看,想做什么就去做,想去哪里就去;凡事心有所想,必定身体力行。”记得杭州公交车上有一句广告词,我很喜欢:“行动就会心动,心动就要行动”。张歆言:“路有多远,就走多远,走不到长安,也许走到了楼兰,或者走进了桃源。”所言极是,而且我认为:“放心地去走,只要有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你就不会走进荒漠。”

3/06/2009

关于内心修持的一点讨论



沈阳吾妹,

迟迟不肯动笔,实在被小妹所问惊起满腹牢骚~


2009/3/1 Yang SHEN <

东阳兄,

谢谢你的欣赏。愿不负相交相知,共同守护心中所爱,勇猛奋进。

近日醉心于人类学,间隔读到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的散文集,
收入了他在日本的一段禅缘。尚有不解,愿请教兄。

李先生问京都万佛寺一老僧缘何中日共同持有原善立场,
都注重内在道德力量的修持,易忽视外在法律的束缚,但日本人却乐于守法。老僧以庭园作答,说注重内力修持也可有不同的形式,特别是在借何种外在环境以达成内在修持上差别最大:“日本人的庭园都喜欢把细沙石爬梳地井井有条,就是要借这种外在的秩序来训练自己内心的合理与有条不紊;至于那些砂上的浮石,或者砂边缘上的树木,可以看作是秩序世界的结,如何绕过这些结而再达于合理,更是借外在景象做内心修持的重点。日本人这种借外在景象以增强内在修持的特性,恐怕是其他民族少见的。”李先生又借问具有现代中国意义的庭院该如何设计方能引导内心思考,老和尚引曾子《天圆篇》答道:“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

想请教兄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老和尚以《天圆》阐释中国式的借外在环境达成内在修持的功夫。在妹过去的理解中,中国人对内在的修炼是借经典径直注重内心的修养,通过实际的交往与外在的活动不断巩固内心对一以贯之之道的追寻,而自然环境,常常似乎是从一开始便是人融汇在其中了,这秩序与和谐自是内在的而一的。在这样的语境里,环境如何可以归之为外在?


小妹问得好!
我对中华文化,只有十分粗浅的认识,我只能根据自己的一点经验,给妹一点参考。在我所认识当中,正如小妹所言,中国人对内在的修练是借经典径直注重内心的修养。我们中国人一口想吃成正果,在第一点上,便将秩序与和谐内在而一,直至抛弃秩序而无处不是秩序,不管和谐而哪里都是和谐。这或许就是无的境地。

然而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我和李志文老师曾经谈到佛教的问题,李老师给我的启发,佛、道、儒家的仁,其实是给出关于人生的一种均衡。我们这些最聪明的先辈,他们已经感觉到了这样一个均衡,但是他们谁也讲不出,如何抵达均衡的dynamic process。

其实内心的修持,可以看成对均衡的一种追求。所谓的在一开始人与环境融入其中,等于是说,不经过一个动态的过程直接抵达均衡点。这当然体现了我们先辈的高明之处,但是由于他们讲话总是讲一半,不说清楚,让无数后人误入歧途,坐而论道。

什么是dynamic process?人生是有几方面组成的,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努力以及际遇。就像计算机处理系统一样,基因、智商、天赋等,是这个系统的运算速度,他代表了一种更快更好处理数据的可能性,但是还需要其他东西,后天的努力是运算的时间,而际遇则提供了数据。

人生是需要数据的,没有足够的数据,哪怕处理速度再快,运行时间再长,也不会得到什么结果(抵达均衡)。我们那些圣贤,其实很不负责任。他们通过他们的运算,告诉我们有这么一个结果存在,但又没讲明白怎么得到这样的结果,因而使得整个中国文化千年以来在不停打转。

你看老子、庄子、孔子,这些人算是圣贤了吧,实现了内心的修持。然而你要看到这样一些:老子是周朝国家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加上他聪明好学,于是在那样一个年代,这样的职位等于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庄子出身贵族,人生经历很丰富,读的书也很多,很杂;更不用说孔子了,从没落贵族,小时候几乎什么活都干过,后来周游列国,有机会开了眼界,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些人都懂得独立思考,同时又有很丰富的人生体验,于是他们就更有机会悟道了。

回到环境。我们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而且我相信人生是一个修练的过程,能做到环境和内心统一的,几千年来找不出几个。我们凡人还是认命的好,人心是极容易受环境影响的,我们既然想踏上漫长的修练之路,经历一个dynamic process,还是老老实实把每一步走好。

我到过京都的南禅寺,切身感受到了日本人通过对沙石的设计,来体现内心的境界。当你面对那样一种环境,你会更容易达成内心的正果。

下一步,当你通过环境的训练,到达内心若有若无的境地了。现在你可以开始更变环境,任环境变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境界又难了。

我曾经读过南怀瑾的《南禅七日》,虽然这个老家伙很多话我都觉得在瞎扯,但是你仔细听听,还是很有道理的。研究一下释迦摩尼是如何悟道的,他是犯过无数的错误,修练了很多所谓的外道,三年无想定,三年苦行僧,最后在菩提树下七日得证。然后他老人家说,之前修练的都是外道。我真想骂着个老家伙,他只讲之前的无想定、苦行是外道,可是他没有告诉后人,没有那十几年的外道生涯,就不会有后来的如来佛祖。我在写给李志文老师的信中提到我总结的试错理论,释迦摩尼这老头子其实是不断的犯错误,又运气够好,最后糊里糊涂的上了西天极乐。

总而言之,人生的许多方面是不可分离的。而一切的本源当在人性。我们人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循序渐进的修道,决定了我们一开始更多的依赖环境,而又是由于人性的能动性,能让心灵不断的超越束缚,获得解放。

以上是一点浅薄的看法。附上我写给李老师的信,供参考。冀有裨益于万一。

 


又,对日本人的一丝不苟与内心宁静,妹向有耳闻。不知兄在日半年,是否对此有独到感受?若如老僧所说,这样的内心安宁是与外在不懈地细致梳理有关的,那么在细致之中对全局构架的预想应也是题中之意了。妹窃想自己的时有懈怠是否可归之于浮躁的仍未去除,又可归之于对实际情况之清楚认识的缺乏?总之,妹总觉得自己似乎忽略了什么东西,故向兄呓语一番,兄旁敲侧击,也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了。。

日本人做事精细,但这不代表理所当然的有对全局架构的预想,反而,因为精细,容易忽略其他,这也是为什么你会看到许多日本人对自己本行很厉害,但对其他一窍不通。但是日本人很懂分工,做一件事,会做得很深入。而日本上流社会,特别是大公司的高层,都以下围棋为喜好。我想或许正是因为围棋所带来的大局观,弥补了普通日本人的那种精细,而上层人的精细正在于全局架构。这样的社会结构,很好的将整个社会有效的组织起来,尤其在工业社会下,生产模式是零件式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工业化能如此之成功的原因之一。

至于小妹自身的问题,哈哈,有时的懈怠更多的是因为面对的高山太高。正如小妹前一问,中国人一口想修成正果,这难度是不可思议的高,所以若常人按此方法修练,常有挫败之感。

照我说来,小妹不必思虑太多,人生在于经历,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走,许多事情若无经历,很难有体会。所以我鼓励身边的人到处走,见各种各样的人,看各处风景,体验百味人生。有了数据,然后才能处理得到结果。

虽然我们这个结果不是那个遁去的一,那个本来的元,但是随着我们数据库的扩大,所得的结果会不断的趋近那个真。而这也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没有人能看得清到底如何通往那个均衡。但我们总有一点大致的感觉,灵台深处守住这点大致的感觉,大胆的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想看什么就去看,想做什么就去做,想去哪里就去;凡事心有所想,必定身体力行。

 

至少,有我们一起同行。






东阳草

3/02/2009

关于《中庸解读之一》的一点讨论



我曾写过一篇拙文《中庸解读之一》,蒙tommysbox贤弟略加青眼,使我颇有受益。今将我二人之讨论发付于此,望tommysbox贤弟莫怪我冒昧才好。

tommysbox 评论此文说...

斌哥一文力透纸背,融会贯通。然,小弟仍觉诠释不及定义。若哥肯为“天命”下一定义,实为大快。
另,细胞与人,人与宇宙之关系恰如小弟之心则。而,且问,兄何以得“细胞包含人全部遗传信息”之论断?自悟,或自想?
姑且不谈此论断真理与否,吾认为此乃想之果。遂斗胆一句:知天命为想与悟之结合,若否,天命(世间万物的规律)难参。
性(规律的特征)道(特征的表现方式)教(认知这些表现。)

2009年1月6日 下午8:46

田开斌回复 说...

不知道是否邵贤弟?我久疏网络,今日才看见这段留言,另我汗流浃背,惭愧不已。其实此篇文章最初是思考经济学问题时的一点心得。后有一位叫杨晨昀的朋友邀请我写一篇解读《中庸》的文章,才稍作修改,写成此文。愚兄才疏学浅,虽有心解决贤弟所提的几个问题,奈何力有不逮。然愚兄亦会再作潜心思考,望贤弟有以教我。我认为天命即非天命,定义之曰天命。若非要下个定义的话,我认为应该就是大自然的运行、大自然的更新与自我更新吧。至于细胞包含人全部遗传信息,乃是自悟自想的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随便一块石头、一粒沙子都能告诉人们很多过去发生的事,而况于人哉。我认为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自然中来,都是大自然的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身上一定打磨上了大自然的更新与自我更新的痕迹。只是这些信息还没有被完全发现而已。故佛教云:“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而况于人的细胞哉?况且现在的科学告诉我们,细胞中的染色体DNA确实包含了人的很多遗传信息。我习武炼气练神,也觉颇有玄妙之处。此论断实是悟与想结合之果。贤弟言:“知天命为想与悟之结合”。贤弟所言极是,我也认为知天命是想与悟之结合,两者缺一,则难知天命。纯想无悟难知天命之奥,纯悟无想难知天命之妙。至于性、道、教,文中已有言,不复赘述了。各家自有见解,本无所异,实为一道。这些见解也只是我一家之言,望贤弟不吝赐教。

2009年2月28日 上午11:36

tommysbox 评论此文说...

斌哥,

好。

DY跟你讲到关于我的话,真是这一兄弟没事吹捧我。斌哥的文章真的真的写得很好,兄弟读者自愧不如,觉得没有斌哥那样的悟性。回复此文,只是想借此认识斌哥。冒昧地有点像套近乎一样。不过,认识斌哥不是目的,目的,也是想能和斌哥聊聊杂七杂八的东西。也更没有斌哥那样的文采,每次都斌哥的诗词,都颇有压力。怪我古文学得不好。我没有读过《中庸》,所以,请允许我用白话讲讲我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我也没有什么逻辑,所以按你行文的顺序说吧。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让我先扯出这话来。《中庸》应该是儒家的书吧?那这句话里的“天命”,和中庸里的“天命”应该没有多大差别。
听到某些说法,我常常崩溃掉,说“我十五开始立志学习,三十而成家立业(或者,学有所成,自立于世),四十我就对事情不会感到疑惑,五十知道天的命令,六十我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耳朵听顺了),七十我就随心所欲,不会超越规矩(或者,说不逾越法度)。”晕,简直是晕。
斌哥,孔子讲的是对自己的灵性修养的提高,所以,我能这么理解吗?
十五:懂得了立志学道,学,指增长知识,道,指悟性【1】的提高。
三十:懂得了行事为人的准则。所谓“不知礼无以立也。”
四十:懂得了人生(人际关系,现实社会)的智慧,跟那个“对事情不会感到疑惑”差不多。
五十:懂得了宇宙(这里和物理学家说的“宇宙”不一样,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不仅包含物理的宇宙,还包括人的思想这样的抽象之物。)的存在,存在的条件,存在的规律,改变的条件和力量。
六十:懂得了顺应存在的条件,规律,改变的因素。但是,到这里都还是在讲修养、道德上的问题。
七十:懂得了从心所欲,所做的都合于天命(不逾矩,合乎规律),他的行为可以不再需要意识的引导,可以顺乎自然。就是说,他这个主观存在和自然这样的客观存在几乎融合。
我用几个“懂得了”都是在说,他强调的是心灵修养上的造诣,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而不是他真正能否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之所以这样讲,是觉得这实现起来是比较困难的。【2】

中国哲学的特点,或者说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3】这句话,我需要解释吗?

斌哥说:“至于性、道、教,文中已有言,不复赘述了”我仔细找了找斌哥的“性”“道”“教”,只发现有这句“要注意的是《中庸》的立场在于:真实天命所赋予的人性界定了‘道’是什么,而后者界定了‘教’应该是什么。”可以允许我说吗?斌哥只讲到了界定,还是没有讲斌哥理解的定义啊。
所以,允许我再胡诌一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吧:
天命:上文定义了。省字。
性:存在的规律的特征,性质。
道:这些特征所表现的方法,道理。
教:学习这些方法,道理。
合起来:宇宙有规律,规律特征的,这些特征有表现方式,学习领悟这些道理。
其实啊,我这简直是曲解这句话的意思。这样说吧,我更认为,天命,性,道,三个说的就是一个意思,简单地,就是“宇宙存在,和存在的规律”;我们要修什么,教什么呢?就是认识宇宙的规律——不对,那不是中国的哲学精神——应该是超越这些现实的规律,体验高于道德,心灵的价值。前面【1】,志于学道,道就是心灵,悟性的提高。中国的哲学家不是西方意义上类似一人职业人一样的从事哲学思考研究的人,中国的哲学家们只是载“道”的人而已。说得白一点,提升过心灵价值的人,更白一点,就是那些境界很高【4】的人。

讲到这,在瞎忽悠,要问:什么是心灵的价值?什么是悟性?

让我讲这样一段话。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例子:师傅向徒弟提出许多问题后,会突然用棒打他一下,徒弟于是得到了顿悟,会像是忽然没有了什么,各种问题都自行解决了。

说这个,我想讲三点东东:
第一点, 斌哥说的刺激因素,不用我多解释了,跟这根棒棒差不多吧?嗯,刺激是要的。
第二点, 我想多说一句,刺激因素是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让人顿悟的?我觉得不是。我们的记载或者文学里,给顿悟这个说法整得神神秘秘的。我想说,要时间。这是什么意思?别想那根棒子,就想刺激因素。哦,想想《少年包青天》《名侦探柯南》里的那种一闪而过。哦,一句话:事物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的积累的,我们的顿悟来自来自于对事物长期的不同角度的认识;那个刺激因素,往往是连接各个事物的其中一个关键东西。~~就像斌哥提到的,你看《我的见证》。
第三点, 为什么忽然什么都没有了,各种问题都自行解决了。前面【4】,人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自然便是修道。尽管吃饭穿衣都是寻常事情,要在做时无求无心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举例来书,人们通常喜欢漂亮衣服,衣服收到别人称赞时,心有就得意起来。修持,就是要人忘记,是要用一番心的,才能渐渐达到不知之知,一种从容——这,是上面,禅,佛家徒弟的通常事情。我想借此说的是,悟性。

悟性,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我总觉得我们通常理解的“悟”有点玄乎。DY,这一“心”,一“吾”,有道理【5】,也有没道理之处。让我先说没道理之处。
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字典,古代汉语没查,我古文不好,以下随便讲的,见谅:
悟性是分析和领会能力。单讲领会,还有点像说的一个心,一个吾,就是有种感觉想不学习,空想一样的感觉。可是,字典里确实提到了分析能力,这跟我的理解有点像,我可以把它理解成综合能力吗(分析和综合,无非是拆了,拼上)?就是上面讲的,顿悟来自来自于对事物长期的不同角度的认识。还没看明白吗?

斌哥提到“细胞包含是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我问了一句:“是斌哥想出来的吗?自悟?自想?”斌哥的回答不是我想说的意思。我想说,斌哥已经提到了“另外,我的经历也算丰富,经历过大起大落,见证过世间百态,甚至有过抑郁症的经历;所学也算广博,物理,化学,生物,经济,文学,诗歌,摄影,武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儒家,道家,佛家,东方西方种种学问也有所涉猎,这些为我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材料。”那DNA的含全部的遗传信息,不是你自个儿空想出来的吧?细胞,DNA这个词也不是你造的吧?不是,“细胞包含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不知,那些科学家们是不是骗我们的,但这个命题是他们提出来的吧。那好了。既然,斌哥说知天命,既要想,也要悟,也就是我想说的:我们对天命的理解和认识一方面依靠我们对宇宙零碎真理的探索,又依靠我们对宇宙普遍规律的总体把握。中国人自古以来比较喜欢从现象提结论“相声相克,相反相成”,西方人弄了个列沙特勒定律和楞次定律。其实都有一点没有变:我们“悟”是靠对事物不断积累的客观认识,而总结出了目前条件下的客观或主观的一般规律。——感叹一下,现在的教育往往有点极端,要不是让学生学一大堆零碎的知识而不总结规律,做到融会贯通,要不然就是让一下人只顾思考,悟(空想,或者只是依靠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生活经验),不注重集中性地探索和学习科学的成果。根前述,中国哲学的精神一样,都是喜欢看自然而然的东西,而不深入分析,推理。

从中国人的思维来讲,悟是在提升心灵的境界,“从心所欲”;西方人有时更强调认识了普遍的规律后,利用规律,发现新的客观。哎,说的就是 小规律,大规律,宇宙就是一样的。什么一样的?
斌哥说了,人是自然的产物,也包含有自然的规律。前面【5】,人也可以通过自身去认识宇宙啊。但是,其一,斌哥说了,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哲学这种理想中有一部分是提出这种人生哲学的哲学家所处时代、地区和经济条件的产物,但也还有一部分是对人生的一般见解,不只有一时的意义,而还有持久的意义。我们往往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不能懂得其中的深意,或者我们不知道哪些是有差异的,哪些是有共性的。我真的不懂,但是我可以举一最简单的例子。“妈妈”这个词,每个语言里都有吧,“插队”这个词,中国就有,俄罗斯有没有。还有更多更多。所以,不把一些具体问题搞清楚,我们还一时不能简单地说靠悟,而用自身去推测宇宙。其二,好吧,我们把具体问题都搞清楚了,再总结规律吧,这样总可以推测宇宙了。但是,以我们2009年,21世纪的发展速度,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速度可能还没有宇宙的变化速度快——我没有证据,我主观判断,就像我们还没搞清楚为什么一场战争要胜利,一方会赢,下一场又打起来了。有句话不知对不对,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其实都是对以前的,甚至很久的认识,对现在的变化,和未来还认识不够——前面【2】,不能利用总结的规律而对未来行为,行为的未来有判断,我们怎么“从心所欲”啊?顺应什么规律啊?规律难道就那几个吗?就顺那几个我们就不逾矩吗?

所以,虽然有点不可知,有点看似悲观,但确实我们都是生活在上帝给我们开的玩笑中。邮局名言,记不得谁说的:“人一思考,上帝就笑了。”孔子的那句话,我觉得还是要加“懂得了”好一些,因为那恐怕人生的理想。所以,不知是不是我的曲解,中国古代的理想,空拍现在也是,固然很好,道家的“归自然”,儒家的“知天命”,实在也是有点对现实的无奈啊……


我想讲的讲完了。谢谢斌哥听我张牙舞爪,无法无天得乱说话。没有检查就贴了,有错别字请原谅。不过公开滴,轻轻滴打个小报告,之前听某人感叹学到二十五,不用再读书了,就可以根据内心行事了。我听了最先以为他讲的是说,人的思想选择在18到25很重要,25后可能只是影响观念,方向性的东西,比如人要选择成为什么,可能影响就小了。后来听到有是说有点“从心所欲”,我就不知该做何评论了。人真的要不要学呢?

Tommysbox
再强调,斌哥的文章真的写得很好很好,所以之前我转载了。留个言,真有几分为了和斌哥攀谈而找借口的感觉。我中没读过很多书,所以,讲的以上这些,都是生活经验,在空想而已。讲错话了请原谅。没重读没修改就贴了,对不起了。【3】没解释,留作回味。

田开斌回复 说...


贤弟高明,老田自愧不如,实在是相差甚远。我本不长于逻辑论辩,也不长于灵性修持,我只是喜欢把逻辑论辩和灵性修持化合起来胡说八道。我本无能力授业解惑,我只要能给人一点启发,也就是我们文中所说的刺激,能抛砖引玉,便心满意足了。当然这也很有可能会被别人把砖头反抛回来,砸了自己的头。但我依然乐此不疲。因为授业解惑的人很多了,而能给人启发刺激的人并不很多。况且我也无授业解惑的本事。人总要找到自己该做的、能做的和想做的事情。所以纵使被自己抛出去的转头砸了头,也在所不惜了。
贤弟所持说法应该是本于冯友兰先生之论和贤弟自己之感悟。冯友兰先生讲“六十而耳顺”时,认为耳字是讹误,应作“六十而顺”。(这话也是听傅佩荣老师讲座时听来的)。我只读过四书原著,至于注解之文我则很少一看。各家自有妙解,如何能看得过来。况且我非哲学家、更非哲学史家,也根本无心当哲学家或哲学史家,当然也并非全是无心,更是无力,所以也根本无此必要。我认为对我这样的人来说,作者原意为何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我不喜欢问作者原意是什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原意可能是什么,我喜欢问的是作者原意应该是什么。当然,各人自有见解,这也只是我自己的见解,于我适用,于别人未必适用。所以我并不持某家之论来反对别家。若非要说我到底是持何家之论,也应该说只是持自家之论。我喜欢以科学思考哲学,又以哲学反思科学;以心学看理学,又从理学反看心学;从佛家看道家,又从道家反看佛家;从武学看经济学,又从经济学反看武学,等等等等,把我所学所知所悟所思的一切化合起来思考,倒也有点心得。故我最初给这篇《中庸解读》定名为《大系统视角读中庸》。后终觉狂妄,我这点疏才浅学哪有能力从什么大系统视角读中庸?只是胡说八道而已。所以后定名《中庸解读之一》。可能有人以为这是一系列文章中的一篇,实则不然。这只是众多解读中庸的论点中的一个而已。
我本学浅,贤弟所论我皆无异议。当然这并非说贤弟之论皆对,只是我无能力找出其中的错误而已。但有些问题我认为也不应该排斥别家之论。下面我只是从几个方面做一点我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贤弟解释为“孔子讲的是对自己的灵性修养的提高”,我认为是否高看孔子了?十五岁尚属弱冠之年,况是在两千多年前,虽孔子之悟性,恐也难有这等直修灵性的本事吧。我认为孔子还是应该以学习知识为主,尤其是古籍、礼乐等——孔子常言好古——并以之来提高灵性修养。孔子曾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应该是说孔子少时什么都学,是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吧。至于灵性修养,以孔子悟性之高,博学自能广悟。故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之“学”,应该是兼有学习知识技能和灵性修养两方面,但孔子的意思应该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吧。或许孔子自身也没有搞清楚学习知识和技能与灵性修养有什么区别吧。
2.贤弟言:中国哲学的特点,或者说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孙子兵法》、《韩非子》等当作何论?我倒感觉道家、佛家是如贤弟所言。而兵家、法家等则是为了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信息的认识,并加以利用。而儒家、墨家则两者兼顾。当然这也不绝对,但大体如是吧。所以儒家理学讲“格物致知”。况中国各家学说本难明确分别,在民间哲学中更是交相混合,实难分明到底如何。
3.悟性是分析和领会能力。此言不错。但分析什么?领悟什么?我认为“悟”本难下定义,“悟”也只能靠悟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国的哲学概念始终是模糊的,可能也是受这两句话的思想的影响吧。我也只是想给“悟”做出一个定义,虽说我也知言出必错,但也没办法了,总比不说好吧。我的为事哲学是“不求无过,只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效果”。贤弟说“顿悟来自于对事物长期的不同角度的认识。”,然后在一个恰当的契机下,豁然明朗。我然此言。所以我一直不认为佛教禅宗顿悟说与渐悟说在思想上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顿悟不顿,渐悟不渐,我认为只是修行方式上有差异。
4.细胞、DNA自然不是我之首创。“细胞包含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也不是我最先提出。但也不应该说这个思想就是沃森和克里克等几个人最先创出来的。他们只不过把这思想具体化、明晰化、科学化了,并作出了定义。实则我认为“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说的意思也与之同。其实当初我并不相信“细胞包含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说不相信,并不是说我拒绝接受,而是相信但不迷信、怀疑但不狐疑,是保留怀疑的相信。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细胞会包含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后来广思深悟才给出一个解释,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随便一块石头、一粒沙子都能告诉人们很多过去发生的事,而况于人哉。我认为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自然中来,都是大自然的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身上一定打磨上了大自然的更新与自我更新的痕迹。只是这些信息还没有被完全发现而已。故佛教云:“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而况于人的细胞哉?”,我也才坚定了“细胞包含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的说法。这便是我所说“这是我自悟自想的结果”的原因。并不是说我通过自悟自想,发现了细胞和DNA。我言“纯想无悟难知天之奥,纯悟无想难知天之妙”,说的就是贤弟所说的意思。
5.“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贤弟是有点悲观。其实我还有下句。我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一发笑,人类就思考。所以上帝笑傻了,人类累疯了。”我比贤弟还要悲观。DY知道,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对一切事物都有本能的戒备和怀疑。但我认为不管这世界可知不可知,我们总要活下去吧,总要活得更好更幸福吧。东阳自称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所以他总是勇猛精进;我则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所以总是悲辛交集。勇猛精进是过程,悲辛交集是状态。能升华它们的也只有不住心了吧。所以我便有了这篇《中庸解读》中的思想,提出了“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并认为它们是一致的,一致于自然。我认为这个世界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感觉这个世界是什么,也即这个世界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怎么去利用它。所以接着那句话后,我还有一句话:“上帝一发笑,我就装思考;我一装思考,上帝就发笑。所以我把上帝笑死了。”声援一下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中说的“上帝死了”。 他是笑死的。
6.贤弟说我只讲到了性、道、教的界定,而未讲到三者之定义。我在文中最后一段讲道:天命者,我认为便是自然之命,也便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如此以来,天命也即自然。符合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则自然会出现祥瑞,国家自然兴旺;不符合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则自然会出现妖孽,国家自然会灭亡。故云:“国之将兴,必有祥瑞;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而人是由自然中进化而来的,人的身上存有自然全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已被掩盖,隐藏起来了,形成了潜意识,或者说以潜意识的形式储存起来。人之性也便是人身上隐藏起来的自然的信息。故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即人们遵循“性”而为便是谐之道。人性自然,而当然道亦自然,故古语有云“道法自然”。“修道之谓教”,即修道便是教化,自我教化,自我修养。那么修道,也即“自我教化”是为什么呢?这便是释放,回复隐藏在自身中的信息,以使人的后天之性回复天性,即合天命了,也即顺于自然了。

哈哈,我都是在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贤弟见谅、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