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2009

武学的数学解释



前几日李志文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让我当他的文书秘书。晚饭时,李老师让我去买了两份便当,这两份便当就是我们的晚饭。
我们在办公室里边吃边聊天。李老师知道我懂些武术,便和我谈了一些武术的问题。李老师说他有一位朋友也懂武术,并且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武术,还出了书。所谓科学,就是用数学——准确地说,是用物理学——分析、解释武术。他说,他对武术是外行,不过觉得用这样的方法分析武术很好、很对路。我说,其实早就有人做这样的分析了,而且曾经蔚然成风,不过现在好像势衰了。我可以用纯数学分析武术中的一些问题。李老师有些怀疑,就问不借助物理么?我说,不借助物理,只用纯数学的方法。李老师很感兴趣地问,练武术追求的是什么?我说,是功力。李老师又问,什么是功力?我回答说,一般人解释武术,都避不开什么是功力的问题。而且一般人回答什么是功力的问题时,都是从功力本身去思考。这是很困难的。所以至今没有一个对功力的明确的、所有人都认可的定义。我也给不出功力的定义。但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功力。我觉得功力就像经济学里的效用。李老师问,效用是衡量Satisfication的,和功力什么关系?我回答说,我不管功力的本身是什么,我考关注的是功力的表现形式。武术的根本目的是技击,是打倒人。所以我认为功力就是打倒人的本事。两个人打架,总有一方会赢。而且,如果让他们打很多次的话,其中一方会比另外一方赢得次数多,也就是说这一方比另一方赢的概率要大。这样就可以说这一方比另一方的功力高。中国有一句谚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也就是说,文分不出第一第二,因为没有衡量的标准,你觉得这人的文章好,别人觉得那人的文章好,分不出高低。武是可以分出谁高谁低的,两个人打一架就知道了。所以说,功力是有高低之分的。我用类似于经济学中定义效用的方法定义功力,就可以用数学进行分析了。李老师说,你有想法,已经可以混饭吃了,为什么还要跟着我从头学金融会计?我说,武术只是我的爱好,乐在此,志不在此。而且我的整套分析武术的方法全是借鉴经济学。
其实,我也会用物理学、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法分析、解释武学。而且要分析、解释武学,肯定离不开这些学问。但单纯地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学等学问分析武学,都难免片面,都最多只能说明白怎么练,却说不明白练什么。而我想要做的是从大系统的角度看武学,说清楚武术应该练什么,怎么练,为什么这样练。
其实我跟李老师说我可以用纯数学的方法解释武学,是吹牛的。这倒并不是说数学不能解释武学,而是我的数学功底不够,对数学工具的掌握不够完备。不过我可以尝试用我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简单地解释几个问题。由于用的工具过于简单,所以难免会有失真,会存在漏洞,而且我知道漏洞在那里。不过我的这几篇文章意不在严密地用数学解释武学,而是抛砖引玉,旨在引起高明之士的注意,让更多的高明之士沿着这条路往下走,创出辉煌的成就。说到底,我只是一个开荒者。一般来说,开荒者要么是最有本事的,要么是最没有本事的。我是后者。有本事的又有谁愿意去开荒呢?作为一个最没有本事的开荒者,我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多大的价值,我只不过给别人创造出了创造价值的机会。另外,我需要说明的是,统计学在武学的数学解释中会大有用武之地,然而偏偏我不精通统计学,徒呼奈何。

一 什么是功力

什么是功力?这是任何一个想要解释武术的人都避免不了的问题。一般人回答什么是功力的问题时,都是直接从功力本身去思考的,即直接思考功力本身是什么。然而,功力只是对一种能力的定义,而且这种能力也是模糊不清的。模糊不清的概念,是没办法做出明确定义的。强行给模糊不清的概念作明确的定义,只可能,要么是以偏概全,要么是似是而非。所以至今,关于功力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大家都认可的说法。从模糊不清的概念出发,想要得到一个明确的定义,这本身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除了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世事如禅,一说就错”之类的敷衍塞责的话外,还能说什么才能掩饰自己的无知呢?即使是一说就错,我们也还是要说的。不说又怎么知道错在哪里呢?又怎能改进呢?只是我们可以尝试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换一个角度去说,或许能说得明白些。记得李小龙曾经说:“我承认,给截拳道下个定义是困难的,甚至我也做不到。不过,虽然我们很难说清楚截拳道是什么,但我们可以说清楚截拳道不是什么。这样思考,就比较容易理解截拳道了。”李小龙的话很值得我们思考。
事实上,关于功力,我也没有能力给出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大家都认可的定义。不过,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功力。我们不直接思考功力本身是什么,我们关注功力的作用,我们从功力的表现形式入手去思考功力。我在《苦楼论拳》第一卷《习武总论》中说“拳者,搏击之术也”,“搏击者,以最小之代价,获取最大之效果也。”也就是说,武术是用来搏击的。功力描述的是搏击的能力。武术的根本目的是技击,是打倒人。所以我认为功力描述的就是打倒人的本事。
两个人打架,总有一方会赢。而且,如果让他们打很多次的话,其中一方会比另外一方赢得次数多,也就是说这一方比另一方赢的概率要大。这样就可以说这一方比另一方的功力高。中国有一句谚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也就是说,文分不出第一第二,因为没有客观的衡量的标准,纯粹看评判者的个人偏好,你觉得这人的文章好,别人觉得那人的文章好,分不出高低。武是可以分出谁高谁低的,两个人打一架就知道了。所以说,功力是有高低之分的。
根据以往的实战格斗经验,一般而言,如果甲比乙厉害,乙比丙厉害,那么甲就比丙厉害。这一点虽不绝对,在逻辑上也不能证明,但就像经济学中的效用一样,在现实世界中,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记得小时候玩一种动物棋,大象杀狮子,狮子杀老虎,老虎杀豹子,豹子杀狼,狼杀狗,狗杀猫,猫杀鼠,鼠又杀大象。但现实中,老鼠杀大象的例子好像并不多见。还记得小时候看西游记,哪吒打不过孙悟空,孙悟空打不过牛魔王,牛魔王又打不过哪吒。我们一般小朋友总是争论他们三个到底谁最厉害,往往争得面红耳赤也没有结果。这就是中国俗语中说的一物降一物。逻辑上说,可能会有这种情况,但现实中一般很少见。我曾说:“现实中存在的物理,逻辑中一定存在;逻辑中存在的物理,现实中不一定存在。”我们就根据现实世界的状况,假设,如果甲比乙厉害,乙比丙厉害,那么甲比丙厉害。
至此,我们可以说,功力就是对搏击能力的衡量,并且可以假设功力有两个性质:
一. 功力是可以分出高低的。
二. 如果甲比乙功力高,乙比丙功力高,那么就有甲比丙功力高。这就是功力大小的传递性。

如此看来,武学中的功力与经济学中的效用,这两个概念确实很相似。两者都模糊不清,
但又都能被感觉到。两者都不可以测量,但却都可以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可以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两者都具有传递性,也就是说,如果甲比乙大,乙比丙大,则甲比丙大。其实两者的相似性还不止于此,两者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相似的地方,那就是边际效果递减。

二 功力的六要素

我在《苦楼论拳》第一卷《习武总论》中说:“功者,不外乎速、硬、力、柔、稳、和。速者,速度也,可分为反应与动作之速也;硬者,硬度也,周身之坚也;力者,力量也,分为本力与爆发力;柔者,柔韧也;稳者,稳定也;和者,周身之协调也。”,“明六要,而知功力之深浅,曰速、硬、力、柔、稳、和。”也就是说,我认为组成功力的要素有六个,就是我所说的速、硬、力、柔、稳、和。或者说,功力就是这六个要素的综合体现。
这绝对不是我一拍脑门想出来的,是我根据多次的格斗经验总结出来的。毕竟武术是一门实用的技术,我们需要从实际中找依据。至于功力是不是就是这六个要素的综合体现,我们现在不能下完全的结论。不过,至少目前来说,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功力就是这六个要素的综合体现。于是,我就可以假设,功力就是六个要素的综合体现。
于是,我们练功力就可以从这六个要素出发,练速度、练硬度、练力量、练柔韧、练稳定、练协调。我假设,练速度就只是练速度,练硬度就只是练硬度,练力量就只是练力量,练柔韧就只是练柔韧,练稳定就只是练稳定,练协调就只是练协调。也就是说,练速度时,只是提高速度,与其他五个要素无关,不影响其他五个要素的增减。同样地,练硬度、练力量、练柔韧、练稳定、练协调,也只是相应地提高硬度、力量、柔韧、稳定、协调,与其他五个要素无关。
当然这只是我的假设,是为了方便用数学方法来分析,不是实际的情况。实际情况是,这六个要素还是相关的,甚至有些要素的相关度还挺大。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大体上我的假设还是接近真实情况的。前面我说过,我知道我的分析上有漏洞。由于我对数学工具掌握的不够完备,只能用一些最简单的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在某些方面难免会失真。不过,我也说了,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只是开荒,只是抛砖引玉,引起高明之士的关注,以期他们能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做出辉煌的成绩。这篇文章本身的价值并不大,它的价值就是帮助别的高明之士实现价值。
除了上面的假设外,我还有一个假设,那就是当其他五个要素不变时,随着速度的增长,功力也会增长,但涨幅逐渐减少。同样地,这个假设也适用于其他五个要素。也就是说,这六个要素对功力的贡献是正向的,但边际效果递减。我在《苦楼论拳》第一卷《习武总论》中说:“盖六要之各边际效果递减之故也”,讲的就是这个假设。不过,这个假设也不是凭空而来的。空穴来风,岂会无因。这个假设也是来自于现实中的经验。
至此,关于功力的假设和性质就说完了。
不过,前面我们说,练功力就可以从这六个要素出发,练速度、练硬度、练力量、练柔韧、练稳定、练协调。那么练速度、练硬度、练力量、练柔韧、练稳定、练协调,又需要投入什么元素去练呢?也就是说,我们为了练速度、练硬度、练力量、练柔韧、练稳定、练协调,都应该付出哪些代价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代价就是时间。我在《苦楼论拳》第一卷《习武总论》中说,“功夫者,工夫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既然如此,我就假设,为了练出速度、硬度、力量、柔韧、协调和稳定,唯一需要付出的就是时间。也就是说,时间是为了练出六要的唯一投入。而且,前面我们假设练六要中的任一要素时,都不影响其他五个要素。由于这种六要的不相关性,某一段时间一旦投入练某一要素,便不能练其他要素了。也就是说六要对于时间有排他性。
更进一步地,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还可以假设,随着时间投入的增长,速度也在增长,但涨幅却是递减的。同样地,对于六要中的其他五个要素也同样如此,随着投入时间的增多,它们也在增长,但涨幅趋于递减。这不难理解,我们任何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比如我以前做引体向上,开始的时候一个都做不上去。练了两天后,就能上四个了,又练了两天,能上七个了,再练两天能上九个了,再练上两天能上十个了,但以后练了很多天,都一直没有进展,这就可以证明随着时间的投入,力量是增长的,但涨幅逐渐减小。其他五个要素,我们也有同样的经验和感觉。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我们关于功力和六要的几个假设。
一. 功力是速、硬、力、柔、稳、和,这六要的综合体现。
二. 速、硬、力、柔、稳、和,这六要具有不相关性。
三. 六要对功力的作用是正向的,而且边际效果递减。
四. 练六要,也就是练功力,时间是唯一的投入。
五. 六要对时间具有排他性。
六. 时间对六要的作用是正向的,而且边际效果递减。

三 数学建模与解答

现在,全部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剩下的就只是把前面的讨论与假设翻译成数学语言,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并解决数学问题了。
我们先把所有假设都列出来。
一. 功力是可以分出高低的;
二. 功力的大小具有传递性;
三. 功力是六要的综合体现;
四. 六要具有不相关性;
五. 六要对于功力的作用是正向的,而且边际效果递减;
六. 练六要,时间是唯一的投入;
七. 六要对时间具有排他性;
八. 时间对六要的作用是正向的,而且边际效果递减。

首先,我们以G表示功力,以S表示速度,以Y表示硬度,以L表示力量,以R表示
柔韧,以W表示稳定,以H表示协调,以T表示投入的总时间。并分别以t1、t2、t3、t4、t5、t6表示投入速度、硬度、力量、柔韧、稳定、协调的时间。

G=G(S,T,L,R,W,H);
T=t1+t2+t3+t4+t5+t6;
S=S(t1);
Y=Y(t2);
L=L(t3);
R=R(t4),
W=W(t5);
H=H(t6);

剩下的问题,就只是求G的最大值的问题了。只要学过微积分,学过偏微分的朋友都知道怎么解决。那就是用拉格朗日乘数法。为了给大家一点自己思考的机会,也为了给大家一个复习数学的机会,我决定将具体解答过程省略。

我在《苦楼论拳》第一卷《习武总论》中说,“功之六要者,不可偏废,需协调而进,乃能有大成就。此六要者协调而进而能成就者,可及混元之境也。”“昔之大成就者,无不六要皆强。盖六要之各边际效果递减之故也。若欲使效果最大,需六要之边际效果等也。”此一句话便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2 条评论:

goooooood girl 说...

your blog is very fine......

田开斌 说...

thank you~
not mine,but 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