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2008

临江仙——赠欧尚



三叠一曲送君去,
天涯万里重楼。
问君何日驾归舟。
青山仍然在,
碧波依旧流。

猎猎风尘应犹是,
白衫剑挑清秋。
残阳如血月如钩。
挂剑乞山角,
醉卧红海头。

12/11/2008

《中庸》解读之一



距离初读《中庸》,于今已四年矣。最初之所以读《中庸》,因其名列“四书”,以之作为与人聊天之谈资,想来颇有面子,可以为自己强装门面,以佯装自己的博学。然而一读之下,大失所望,其义固艰深难懂,我之古文功底亦不佳,光文字一关已足以令我望而却步了。然而所幸我虽不敏,尚有几分韧劲,硬着头皮居然坚持读完了。只是读虽然读完了,而且不止读了一遍,其文句也可以背诵下来,然而其中深意却所知不多,懵懵懂懂,恍兮然兮,似有所得,然一细想却又一无所知,以为必是己之不敏,不足以学此高深学问。人有藏拙之本能,我亦不外乎于此,终于不敢于人前说自己读过《中庸》,以免贻笑大方也。
后来,随着人生阅历之渐丰,于人生问题亦有诸多思考,《中庸》之意方渐次明晰起来。后有同学读《论语》,问我读《论语》之法,我告之曰:“西方文化重想,东方文化重悟。想是用头脑去想,思其逻辑线索;悟是用身心去悟,体其身心所受。读《论语》之法在悟不在想,须用整个身心去印证,体会,感悟,方有所得,殊不可一味寻其逻辑线索。待你悟通,悟透之后,逻辑便自在其中了。说来,这也便是我后来读《中庸》之法。《中庸》者,亦在悟不在想也。四年之前,于《中庸》多有不明之处,盖因其时于世事所历不深,于生命所悟不透也。待世事洞明,生命透悉之后,道自明矣。
《中庸》一文,开篇则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此处《中庸》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三个定义性的陈述。要注意的是《中庸》的立场在于:真实天命所赋予的人性界定了“道”是什么,而后者界定了“教”应该是什么。至于此处,除一处不明外,余者皆自明也。此不明之一处在于“何谓天命”。惜哉,我通读《中庸》,又百思亦不得其解。然则若天命之谓不明,则道之谓不明,道之谓不明则教之谓不明。如此则一切皆不明。虽后有“天下之达道者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知,仁,勇,天下之大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 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等等之道,也只能说是人命,而非天命。其说法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终难服人也。
古语有云,“国之将兴,必有祥瑞;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古人是根据出现的现象来判定是否符合天命的。当出现祥瑞时,便是合天命,国家便会兴旺;当出现妖孽时,便是不合天命,国家便将灭亡。故每当有特大的灾难发生,帝王便会认为是不合天命,发布《罪己诏》以求获得天的宽恕。例如明崇祯皇帝就曾六下《罪己诏》。这是根据现象求原因,是据末求本,终没能说清楚何谓天命。
杜维明先生在《“中庸”洞见》一书中写道:“《中庸》开宗明义的提出了三个定义性的陈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显然,这些陈述不是作为有待论证之新命题提出来的,而是作为一些从《中庸》的观点看来不言自明的命题提出来的。”我认为此说法颇难以服人,此三个命题怎么说是不证自明的呢?至少我就做不到不证自明,甚至论证了半天,也终是难明。或是我天性愚钝,然而我就此问题问了很多的朋友,他们也只是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他们也根本不明白这不证自明的命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或是人以群分故,我天资愚钝,我的朋友也天资愚钝。但这说法我不敢提出来,提出来我的朋友们定会勃然大怒,当与绝交。况且,他们也确是高明之士,若说他们愚钝,任谁都不会相信。那么这个命题内在含义到底在哪里?天命又是什么意思?天命是天之命,性是人之性。为何“天之命”谓“人之性”?此些问题的确需要仔细的思考一番。
我是一个脑子一根筋的人,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的时候,就爱不释手,此问题会时时围绕在心头,直至给出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结果为止。下面就谈一谈我对此问题的思考过程。

近年来事业一事无成,学业也了无进展,只能蜗居阁楼思考一些问题,间或与朋友们交流一些各自的想法,探讨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主要是独自一人思考,回顾自己以往的经历,所学过的知识,探究其各自之间的联系,求索其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阁楼,又名隔楼,义为与世隔绝的地方,正好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独自思考的安静的空间。阁楼并不单指一个空间,其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一个团体,是一个浙大有思想的精英人士的组织。阁楼里的朋友各自都有其想法和特长,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我的思想就是在阁楼朋友的启发与帮助之下建立起来的。另外,我的经历也算丰富,经历过大起大落,见证过世间百态,甚至有过抑郁症的经历;所学也算广博,物理,化学,生物,经济,文学,诗歌,摄影,武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儒家,道家,佛家,东方西方种种学问也有所涉猎,这些为我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材料。我的悟性虽然不算高,智力也谈不上聪明,但所幸我是个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与思考问题,能长时间地专著做一件事情,再加上一些特殊的契机,便形成了本文中现在的这些想法。
我学习过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深深地体会到两者之间深深的不同,但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却说不清楚,只是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后来阁楼的朋友杨晨昀读《论语》,与我探讨《论语》的问题。我告诉他,《论语》不能只是去想,应该去悟。豁然间一个想法跃入我的头脑中:西方文化重想,东方文化重悟。想是用头脑去想,想其逻辑线索;悟是用身心去悟,悟其身心感悟。从此以后想和悟的问题便始终在我头脑中跳跃,纠缠不去。后来某一天,突然及道家之“道”与佛家之“禅”的区别。虽不知正确否,然亦为一时之心得。道家的“道”在于将自己之身心化入自然万物当中;而佛家之“禅”在于将自然万物化入自己的身心之内。“道”与“禅”虽不同,然而其两者之不同亦是两者之同,“道”与“禅”皆求入乎自然之境,合乎自然之理,以至于“天人合一”。由此看来,此两者与儒家亦为不同之同。故“入道”者,无待无己,身心无拘,自在逍遥;“入禅”者大智大慧,洞彻万物,身心无住。后来有一天,东阳和我去朋友杨磊家做客,恰逢朵朵之朋友Tim亦在。Tim系喀麦隆贵族,聪慧异常,悟性颇高,自称要做未来喀麦隆的总统。Tim先学兽医,后来来中国学中医,可谓学贯东西了。Tim与东阳及我二人谈笑甚欢。后来谈及东方文化在“悟”。东阳告之曰:“‘悟’字,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吾字,顾名思义,‘悟’即用心去体验我之感受。Tim即刻便能领会,我颇异之,乃补充道:“‘悟’即用自己之身、心去体会,感悟,印证万事万物,先将自己之身心化入自然万事万物之中,再将自然万事万物化入自己身心之内。”Tim大悟,欢喜非常。在这里,我是思考了前面关于“禅”和“道”的想法,联系到“想”与“悟”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说法:“悟”即用自己之身,心去体会,感悟。印证万事万物,先将自己之身心化入自然万物之中,再将自然万事万物化入自己之身心之内。在杨磊家返回阁楼的途中,东阳感慨地说道:“智慧是不分种族的。”我回答道:“是的,智慧是不分种族的,但文化是分种族的。”这一句脱口而出的话又令我大吃一惊,继而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智慧不分种族?又为什么文化会分种族?这个问题连通前面所说的“想”与“悟”的问题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常常在我脑海中纠缠不清,挥之不去。
我看书喜欢自己思考,常常书中一段话,甚至一句没什么大的意义的话都会触动我的思考,然后掩卷沉思,让思维自然地,高速地跳跃,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往往最后想的问题与书中的话题已经离了十万八千里,没有丝毫的关联。书没看几行,但思考的问题却很多。所以我读书很慢,但收获却不小。后来在读杨小凯《我的见证》一文时,不知道哪句话又触发了我的神经引起了那三个一直纠缠着我的问题的剧烈的活跃,结果自然又是没看几行书,思维便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后来不知怎么地突然想到了《进化论》中的观点:人是由自然中进化而来的。进而又联想到了生物学中的观点:每个细胞都包含了人类全部的遗传信息。综合此两者,我进而提出了:“人是由自然进化而来的,在其身上早已打上了自然的痕迹,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每个细胞包含了自然全部的遗传信息一样,人作为自然的‘细胞’,也包含了全部的自然信息。只不过这些自然的信息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被覆盖,隐藏了起来。就像一张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以至于字上有字,字上叠字,模糊成一片早已看不清纸上究竟写的是什么了。这些被掩盖,隐藏起来的信息便形成了心理学上所谓的潜意识。”这一观点不仅解决了那三个纠缠我的问题,而且还出乎意料地解释了更多的问题。这一观点的解释力强大到出乎我的想象。
我曾经说过智慧是不分种族的,分种族的是文化。所谓智慧是不分种族的,是指不同种族的整个人类在认识上,思想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在经过了学习,研究,思考,感悟之后彼此之间是可以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比如Tim以前虽然没有受到过东方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但通过我的解释,他完全可以理解我的想法。再比如人们之间的思想能够交流,不同文化也能够交流,能够相互认识,相互理解,这都是思想,认识一致性的证据。之所以如此,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是由自然进化而来的,在其身上早已打上了自然的印痕,人本身就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就像每个细胞都有全部的遗传信息,人作为自然的细胞,其身上也存有全部的自然的信息与奥秘。只不过这些自然的信息,自然的奥秘已经在人的进化中被掩盖,隐藏了起来,以至于字上有字,字上叠字,模糊一片,再也看不清纸上究竟写的是什么。这些被掩盖,隐藏起来的自然信息便形成了心理学上所谓的潜意识。而当受到某种外界的刺激时,潜意识可以复苏过来,以显意识的形式被感知,而人类的思想,认识便是由于受到外界刺激而重新辨认出来的被掩盖,隐藏的信息。这里所说的外界刺激,便是指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对人类神经的刺激。而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是相似的,相通的。所以人类在认识上,在思想上有很大的一致性。而文化的种族性则是由于不同种族所在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毕竟不完全相同,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就是说由于受到的外界刺激不完全相同,所以被复苏过来的隐藏的信息不完全一样,从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种族文化。我曾说过:“我认为文化就是在局限条件下,均衡点所表现出来的均衡状态。”而这个局限条件则是这个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有一致性又有特殊性的原因也同样如是。
道家追求自然,讲究道法自然,便是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依照自然的法则才能最好地生存,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要法自然,这里便要讲到何为自然。所谓自然,便是指大自然的特征。大自然的惟一特性便是自然。我认为大自然具有自发达到均衡状态的力量和趋势。所以自然状态是一种均衡态,或说是一种稳定态。大自然的这种自发达到均衡状态的力量反应在人身上便是理性。我把它描述成:“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果。”然而大自然却是个不稳定的稳定状态。这一句话怎么样理解呢?大自然在受到刺激时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大自然的稳定状态是有局限条件的,是在一定局限条件下的稳定态。大自然在一定条件下由不稳定态转变为稳定态。然而这个稳定态的转变过程加上外界的刺激却改变了原来的局限条件。从而又进入不稳定态。从而又进入了一个循环,这便是说大自然是个不稳定的稳定态的原因。
道家讲“道法自然”,然而道家以为自然状态便是先天的婴儿状态,追求“去后天,返先天”。这则是个误解。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讲到一个人会经过三个阶段:狮子,骆驼,婴儿。中国道家也讲“俨如赤子”。那么这里所说的“婴儿”,“赤子”是否先天的“婴儿”呢?我认为不是的。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应该是后天的,经历过种种世间万态之后而返璞归真的“婴儿”。所以尼采说人经历了狮子,骆驼的境界后,最后才达到“婴儿”的境界。事实上,我认为先天的“婴儿”境界与后天的“婴儿”境界都是均衡态,其不同处,只是局限条件的不同。我讲过,自然有自发达到均衡状态的力量和趋势。若以整个自然为全集,则先天“婴儿”的局限条件为“空集”,而后天“婴儿”的局限条件是全集。或者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就是先天“婴儿”状态是未受到外界刺激的,潜意识未苏醒的状态;后天的“婴儿”状态则是指受到了外界的刺激,潜意识完全苏醒的状态。后天“婴儿”与先天“婴儿”表面看来是完全相似的,但是其中本质内涵却已经完全不同了。就像圣人与白痴的差别一样,圣人是大智慧,而白痴则是真愚。就像一张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以至于字上有字,字上叠字,模模糊糊一片再也看不清纸上写的是什么,但却不能就此认定纸上没有字。事实上,所谓的自然状态应该是后天的“写满了字的纸”,而不是先天“没写过字的纸”。佛家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说法是对的,然而却将这句话解释成一切世间万物都是心中形成的幻影,心中空了则万物皆空,此则是误解。正因为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什么也找不到,但任何一个字都能在纸上找到,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又讲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不执着于任何事情,就像在一张写满了字的纸上,再写字都不会留下痕迹,而任何一个字都能在纸上找到。佛家又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则是复苏潜意识,重新释放、复活那些被掩盖和隐藏的自然的信息与奥秘,就像将那张写满字的纸上的字再重新辨认出来一样,其实佛家的“佛”,道家的“道”,儒家的“圣”,都指的是这样的一种境界。
现代有很多科学成果与东方的神秘主观主义颇为吻合。有些人认为是巧合,实际上这也毫无奇怪之处。因为东方古典哲学讲究“天人合一”。从自身感悟宇宙。而人自身就隐藏了自然全部的信息与奥义,所以东方的古人能从自身认识到宇宙就毫不奇怪了。我曾说东方文化重想,西方文化重悟。事实上,想就是在自然中直接认识自然,而悟是从自身中间接认识自然,即所谓“见性成佛”。所以我主张将自己之身心融入自然万物之中,再将自然万物收入自己之身、心内,实是想把想与悟两种方法合而为一,以求更好地认识自然,想与悟只是认识自然的两种手段,其目的都是认识自然。
人能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解释世界,是因为人是在自然中进化而来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的细胞,人的身上存在自然的全部信息。我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解释世界,并不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解释世界,而只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复苏了某些本来隐藏在人身上的自然的信息。也就是说人类认识,理解,解释世界并不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只是一个复苏的过程。
人本来就存有自然的全部信息,而这些信息在人的进化中已经被掩盖,隐藏起来,形成了潜意识,或者说以潜意识的形式储存起来。在受到刺激时候,这些隐藏的信息,即处于睡眼状态的潜意识可以复苏,活跃起来,从而可以与显意识相互转换,可以被显意识认识到。
因此我认为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潜意识是均衡态,所有意识都以潜意识的形式储存。而显意识是沟通潜意识与外在世界的桥梁。潜意识在受到刺激时,包括自身的刺激与外界的刺激,有自我更新的能力,然而潜意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必须借助显意识才能完成。潜意识的自我更新过程与大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是一样的。潜意识本来就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以这样的观点来看,我认为学习的过程只不过是不断刺激潜意识,促使其复苏和自我更新的过程。智商,情商,敏感,迟钝等都只是衡量潜意识对刺激的反应程度的量度。
精神混乱是潜意识高度活跃造成的,潜意识的复苏不受约束地,频繁地,大量地与显意识进行交换,从而造成精神混乱,所以精神混乱者一般都很敏感。当潜意识受到的刺激过大时,以至于超过了其所能够承受的程度,潜意识的约束系统便会失控,造成潜意识的高度活跃。所以很多天才,大师都是精神病的患者,或者成了精神病患者。当精神压力过大时,也容易导致精神混乱。而精神迟钝者则恰好相反。那么潜意识的约束系统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应该交给心理学家去解决,或者推翻。
人们常将无意识的动作称为自然动作,比如在被火烫着时,会自发的缩回。之所以将无意识的本能动作称为自然动作是有原因的。无意识的动作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只是没有显意识,是在潜意识的指导下完成的动作。而潜意识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自然态,所以受潜意识指导的无意识动作是自然动作。
《苦楼拳经》第一卷《习武总论》讲到“武术”应该“神意集中于虚无。”为什么要“神意集中于虚无”?神意若集中于虚无,便是清空显意识,从而处于潜意识的状态。潜意识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自然态。所以“神意集中于虚无”的状态就是一种自然态。这与武术追求自然的道理是一致的。
在思考武学问题时,我曾遇到过一个问题。武术追求自然,自然应该是自发的,本能的,最容易达到的状态。然而初学武术的人的动作怎么就那么不自然呢?我们武术中要求的自然,他们做起来怎么就那么困难,那么不自然呢?这个问题后来想明白了。自然动作与动作自然是不同的。习武练功要求的自然是动作自然,而不是自然动作。所谓自然动作指人们日常之中所做的自然动作。动作自然是指于任何动作中都能做到的最和顺,最协调,最稳定的自然状态。自然动作不一定动作自然。动作自然也不一定是自然动作。于非自然动作中练出来的动作自然才是真正之自然。事实上,自然是有局限条件的,是在一定局限条件下达到的均衡状态。对于习武者来说,这个局限条件就是自身条件。初学武术的人自身条件比较差,肌肉,筋骨等都处于比较低下的状态。在这样的局限条件下的“动作自然”就只是自然动作。人有拓展自己条件的能力,通过刺激。人们是可以开拓自身的局限条件的。而动作自然正是在将自身的局限条件开拓到极限的“自然动作”。所以,可以说自然动作是低层次的动作自然,动作自然是高水平的自然动作。同样地,可以将动作推广到人类的全部行为,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自然行为是低层次的行为自然,行为自然是高水平的自然行为。
如此看来,学习,思考,教育等都是通过刺激拓展自身的局限条件的过程。有一句话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话颇有道理。因为人的身上隐藏有大自然的所有信息,自然也已经包含了文章的所有信息。妙手偶得之,不过是由于某种刺激激活了有关这篇文章的信息而已。
我的武术理论中的“神意集中于虚无”,与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儒家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道家的“不以目视,而以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瑜伽的冥想是一致的,那是自然进化形成的自然状态。各门技艺都追求入道,而入的这个道就是“道法自然”。何以如此?因为人是由自然中进化而来,身上早就已经打下了自然的印迹。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采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法则就是必然的和必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各门技艺,各门学问确实是相通的,相通于自然;各门技艺之道是一致的,一致于自然。
禅宗北宗祖师神秀有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宗祖师六祖慧能也有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两者所言皆有道理,也并不矛盾。人是自然进化而来的,人的身上藏有大自然所有的信息与奥秘,这些信息与奥秘最终形成潜意识被保存起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从外界刺激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是不断清晰显意识,活跃潜意识,以求复苏隐藏在人身上的自然的信息的过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关注的是内在信息的问题,是描述清除了显意识,活跃了潜意识,复苏了隐藏在人身上的自然的信息的状态。两者关注的本来不是同一个问题,而且一个描述的是过程,一个描述的是状态。可怜修佛者不识佛,致使禅宗南北分家,互相攻击,失去了共同进步的机会。同样地儒家的心学与理学也同样不矛盾。只不过关注的角度不同罢了。心学讲“良知良能自存于心中”,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状态来说的。心学说心外无物,理学则说格物致知。前者是从自身中隐藏的信息间接认识自然,理学则是从自然中直接认识自然。所以心学学者对自然的描述与理学学者对自然的描述完全一致。心学学者看到的世界与理学学者看到的世界完全一致,这都是证据。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存在于心里面的,是心理活动的反映,一切世间万物都是心中形成的幻影。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我认为,人是由自然进化而来的,在其身上早就已经打下了自然的印痕,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思想和认识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人们由自然万事万物中得来的,用以认识,理解,解释自然万事万物的工具。人类认识,理解,解释世界只不过是受到外界的刺激,复苏了某些本来隐藏在人身上的自然信息。从这个角度看,说“一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心中的幻影”是正确的。但是却不应该由此就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事实上,人的心,人的思想和认识也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我认为主观唯心主义是从人类自身隐藏的信息来认识世界的,关注的是自身受到外界刺激,复苏本来隐藏在人身上的自然的信息的问题;而唯物主义是直接从自然中认识世界的,关注的是世界本身信息的问题。在这个角度看,我认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并不矛盾,因为它们考虑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主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都只不过是认识世界两种不同的手段,两种不同的方法。而客观唯心主义则是调和主观唯心与唯物主义的不成功的产物。
至此,我将我以前常说的两句话终于连通起来了。
1.自身就是一个宝藏,从认识自身可以认识到很多东西。
2.阅历决定脑袋。
前者说的是从自身隐藏的自然的信息看问题,后者说的则是外界刺激,促使自身隐藏的自然的信息复苏的问题。同时也将这两句话送给所有看过这篇文章的朋友。因为我就是主要从这两方面学习,思考,研究问题的。

至此,整个问题我已经能逻辑贯穿,自圆其说了,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天命者,我认为便是自然之命,也便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如此以来,天命也即自然。符合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则自然会出现祥瑞,国家自然兴旺;不符合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则自然会出现妖孽,国家自然会灭亡。故云:“国之将兴,必有祥瑞;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而认识由自然中进化而来的,人的身上存有自然全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已被掩盖,隐藏起来了,形成了潜意识,或者说以潜意识的形式储存起来。人之性也便是人身上隐藏起来的自然的信息。故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即人们遵循“性”而为便谐之道。人性自然,而当然道亦自然,故古语有云“道法自然”。“修道之谓教”,即修道便是教化,自我教化,自我修养。那么修道,也即“自我教化”是为什么呢?这便是释放,回复隐藏在自身中的信息,以使人的后天之性回复天性,即合天命了。
故“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贯于自然也。

11/28/2008

漂泊的旅客

我想应该没有哪个出来日本的家伙有我这么勤快的搬家的,两个月时间,换了三个地方。
现在住址是: 〒110-0001,日本国東京都台東区谷中5-6-9 野村グリンハイツ,201室。
English Version:  5-6-9 -201 Taninaka, Taito Ku, Tokyo Do, 110-0001, Japan

联系方式:81-80-3510-0723,81-90-9830-1248

最近的活动
1,组织上。日本浙大校友会。参加一次美食会和四天前的秋合宿之后,融入日本校友会的集体,参与校友会网站改版,组织美食会以及今年春节的新年会。认识了许多有趣的校友。认了一个干姐,帮zxz申请东大。
2,事业上。认识平田日本语学校的老师,准备在国内注册公司,作出国工作/留学中介,如果两个月内日语上个档次,可能会在该校友一个job,作翻译以及不定期回国面试学生;和日本校友会WYA学长谈创业事宜;结识RWS学长,准备加入日本温州同乡会,和家乡的前辈取取经;和DW继续中华文化主题餐馆的各项工作。
3,学习生活上。学校里的课业轻松。搬家之后,开始有规律的生活,每天保持饥渴的学习状态,争取日语半年内通过1级考试。天气转冷,准备过冬。


生活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我知道所有人都在等着我作出一些事情来。

I will make it.

11/15/2008

无题



苦楼阁里苦楼仙,
一朝心动下九天。
饮尽东南三千酒,
踏遍西北九万山。
腰际宝剑寒秋水,
心头热血暖尘间。
潇潇风雨任它去,
我自慷慨不足言。

青海记忆



轻轻地,她走了
正如她轻轻地来
她挥一挥衣袖
在我的心底留下一缕尘埃

10/29/2008

关于太极拳的几点辨析



关于太极拳的几点辨析

1.有人认为陈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太极拳的最大之处,就是陈式太极拳架强调发劲,在发劲的刹那,将绵绵不断的平稳呼吸变得粗急。破坏了养生的状态。所以冯志强老先生在70岁之后,他的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答:事实上陈式太极拳讲究松而不软,刚而不僵,强调发劲也强调化劲。陈式太极拳发劲前先蓄劲,然后打出,但这却并没断。蓄劲时已经暗含了发劲的势态,发劲时也暗含了回劲的势态,况且神意俱连绵未断,正所谓形断势不断,势断意相连,意断神可接。况且发劲本身由脚而腰而肩背而手臂连绵不断一气贯穿,怎么能叫断呢?太极拳经上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阴阳合而太极,阴阳分而无极。发劲与化劲恰是一对阴阳,只有化而没有发,就是只有阴而没有阳,怎么能叫太极拳呢?而且我没听说过哪家太极拳没有发劲的,只不过有的含蓄,有的外现而已。
冯志强先生年老后发劲变的不明显,那是他个人的体悟,也只不过改变了发劲的表现方式而已,我相信冯先生的发劲功夫又有了新的进展。从养生方面没有任何资料显示陈式太极拳养生效果不好。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陈式太极拳改善了我的体质,治好了长期困扰我的疾病。以事实而论,我相信陈式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效果。

2.还有人说陈式太极拳有刚强的动作,说陈式太极拳不是太极拳,太极拳应该是柔的。
答:事实上,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刚柔相济,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二路拳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刚与柔也是一对阴阳,只有柔没有刚,就是只有阴没有阳,怎么能叫太极拳呢?事实上,所有的太极拳流派都是讲究刚柔相济的,正所谓外示安逸,内含金刚,绵里藏针。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 绵里少了那根针就只能做衣服护体,但扎不了人了。

3.太极拳讲究后发制人,舍己从人,那不是丧失了战斗的主动权了吗,如何能战胜敌人。
答:《孙子兵法》讲“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俟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武者交手,向来强调掌握主动权,占住先机,方能克敌制胜。故武谚有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又云: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与高手过招,常会觉得自己的每一举动都已陷入对方的算计之中,有如置身网内,周身之力全使不出,处处不得劲。此便是已“致于人””,必败无疑。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可谓又将这一原则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太极拳不主搏人,而是以逸待劳,待敌人进攻之时,借对方之力击打对方,故称借力打力。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顺其自然,即不主动攻击敌人,不与敌人作正面冲突,而是顺着对方。乍看来似乎太极拳丧失了主动权。事实上,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在保持自己有利地位的前提下的舍己从人,是保证自己优势境况的条件下的顺其自然,而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一味避让。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有如挖好了陷阱等敌人来跳。太极拳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以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去被动,胜人于无形之中,所以才巧妙。

4.太极拳以柔克刚,柔怎么才能克刚呢?
答:太极拳之“柔”不是绵软无力之“柔”,而是百炼精钢之后,所成之“柔”。功力的表现者曰劲。劲力一般有刚柔之分。然而劲力之刚柔不可强自分之。刚非僵硬之蛮力,柔非绵软之无力。软中有硬之弹力谓之刚,硬中有软之韧劲谓之柔。刚柔之性如弹簧,弹簧之柔韧曰柔,弹簧之弹颤曰刚。簧无柔则无刚,无刚则无柔,故刚柔实为一体。柔者,即是百炼精钢绕指之柔,故曰柔而不软,刚而不僵。柔者是一种劲力,软者是一种状态;刚者是一种劲力,僵者是一种状态。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即为极松到极紧,极柔至极刚。刚柔无所谓优劣,两者兼而有之,且能随机而变,应势而变,方为懂劲。武术者非练刚,也非练柔,而是练能刚能柔、欲刚则刚、欲柔则柔之混元劲,其性如弹簧。
当有外物施力于弹簧之上时,弹簧就会收缩,此时弹簧发挥柔性,借外力积蓄自身之能量。当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弹簧便发挥刚性,将所蓄之能量一举反施于外物之上,从而将之弹开。所以太极拳的柔是为了借对方之力、借对方之势积蓄自身的力量与势态,然后以刚劲之方式反击对方。这便是所谓的借力打力,以柔克刚。这种弹劲加上螺旋劲,更能发挥奇效。

关于太极拳的几点辨析




伍拾柒

最后一点,我所要说的是,不战到最后一刻,决不轻易抛弃,决不轻言放弃。只要还没有彻底击溃对方,就决不放松,一鼓作气,直至彻底击垮对方之身心;只要还没有彻底被对方击垮,就决不放弃,顽强拼搏,或许转败为胜之转机就在身后。此为交手要诀之七也,不仅要击败敌身,而且要击溃敌心。

伍拾捌

本篇之交手要诀所主要讨论的是在对敌之时,自身之意念、身体应如何配置方能达到最优之状态,而于具体之战略战术涉猎较少。也便是说,此卷之交手要诀更关注自身,关注在自身现有之条件下如何达到最优状态。而未深入关注外部。此非鄙人力不能及,更非鄙人认为其不重要,只因鄙人看过日本剑术家宫本武藏之《五轮书》,认为此书于具体战术已讲解备足,鄙人自认不能过之,实无必要花费太多时间于论述此道上。至于战略之道,则古之兵法家孙武之《孙子兵法》亦足矣,我亦不欲多言。我之战略战术之道与此二者无大差异,多言之不免与此二者雷同,非我之愿也。有兴趣者可参看此二书。

伍拾玖

武学之大家者,交手之时,神意集中于虚无,无所想而无所不想,无所应而无所不应。敌一动,吾自有所应以克之,故能手中无招,心中无招,应敌而变,出手成招也。神意如虎,神意如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以目视,而以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乃达混元之境。当其时也,无所不含、无所不容、无所不生、无所不克,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陆拾

自然动作与动作自然是不同的。习武练功要求之自然是动作自然,而非自然动作。所谓自然动作指人们日常之中所作之自然动作。动作自然则指于任何动作中都要求最和顺、最协调、最稳定。于不自然之动作中练出的动作自然才是真正之自然。与人交手时是无暇让你作自然动作的,且当此时自然动作多数是无效动作,你所能做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动作自然,唯有如此,方能抓住时机,顺势打,连环击,击溃敌人。

陆拾壹

武学追求“空”、“无”、“柔”。需知“空”非一无所有之空,而是历尽所有之“色”之后,复归于平淡,心中不为“色”所惑之“空”。“无”非一无所有之“无”,而是历尽所有之“有”之后,复归于平淡,心中不为“有”所役之后的“无”。“柔”不是柔弱无力之柔,而是百炼精钢之后,所成之“柔”。空即非空,无即非无,柔即非柔,吾不知何以名之,故名之曰混元,或谓之道也。

陆拾贰

武学之“静”,非静止不动之静也,而是有向四面八方、各方各面相同动态之势态,最终表现出来却是不动之“静”也。然而也随时为向任何方向移动作好了准备。至于最终究竟动向何方,则是取决于敌之动也,我则随机应变以克之。此则非功深而神意如鉴者不能为焉。

陆拾叁

武学之“不用力”,非不用力也,而是向四面八方、各方各面用相同之力,最终表现出来却是“受力平衡”之不用力也。然而也随时为向任何方位用力作好了准备。至于最终向何处用力则取决于对方,我则随机应变。此则非神意集中于虚无之神意如鉴,而至混元之境者,不能为焉。

陆拾肆

世之习武者,但求习武入道,而以格斗为下乘,不屑为之。实则入道的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入道的不是技艺,而是心。当你用心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至尽善尽美,合乎自然之理,入乎自然之境时,自然就入道了。挑水砍柴,无非大道,而况于格斗之道乎?!格斗之道,当用心为之,以至于尽善尽美,合乎自然之理,入乎自然之境时,也便自然入道了。但求习武入道而不屑格斗之武者,实不知何谓道,何谓入道,诚可悲也。世之最可悲者,非不知何谓道者也,亦非不能入道者也,而为自以为入道,却不知何谓道者也。

《苦楼论拳》 第二卷 《交手要诀》 至此完结

苦楼论拳 第二卷 交手要诀(7)



肆拾玖

与人交手,宜上下相随,前后相合,左右互应,整体出击。击之不散,攻之不破,浑然一体,无隙可入,方为守之精也;随机应变,顺势击敌,得机得势,无孔不入,方为攻之妙也。

伍拾

与人交手,不可怯敌。怯敌则惧敌、疑敌,必致力度小、速度慢、预兆大,出手犹豫,贻误战机,打击无效,反为人制。出手务求果断,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占据主动地位,鼓舞斗志,以雄鹰捕鼠,恶虎扑羊之势,威慑敌胆,震撼敌心,一击溃敌也。

伍拾壹

与人交手,务求出手预兆小,招式简捷、精练、直接、幅度小、速度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其之简捷非空洞无物之简单,实为包涵一切变化,铅华洗尽,返朴归真后之简捷。诸君在此宜深究细研也。

伍拾贰

呼吸是沟通内外的一个桥梁,对内以调神意,对外以合筋骨。呼吸是调控节奏之关键。练拳之时,呼吸宜细、匀、慢、长、深,交手时则纯任自然。发劲之时的呼吸不仅作提供氧气之用,而且同时是发劲之信号,有如古之令旗也,调节控制发劲之节奏,以调神意,合筋骨。

伍拾叁

交手要诀之一:心狠、手辣、眼毒。
交手要诀之二:顺势打、连环击。造势、借势、顺势;造力、借力、顺力。
交手要诀之三:快、硬、力、活、准、狠、隐、稳,八功也。
交手要诀之四:诱敌、惑敌、惊敌、乱敌。
交手要诀之五:察己之实,辨敌之需,避敌之盛,惰敌之锐,避实击虚,以实击虚。
交手要诀之六:手脚并用,声东击西,指下打上,上惊下取。

伍拾肆

以上所言之六条为交手之基本要诀也,实为前五十条之总结、概括。最宜细究深研,心领神会,以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时,乃达混元之境也。

伍拾伍

练拳,需在练中想、想中练,悟后打、打后悟,如此方能进步。武术之练法、演法、打法是不同的,需分别对待。练法追求功力,演法追求美观,打法追求战效。练法求功力,各种姿势尽求开展,使筋骨、肌肉易于发达;用法则求攻效,宜紧密,使精神内守,不虚耗气力,得势则进有余裕,失势亦不落空而为敌所乘。武者需深思之。

伍拾陆

实战是检验功夫之唯一标准。实战是武术之灵魂,是武术之根本出发点与最终目的。实战的功夫只有在实战中才能练出来。只有多实战,常实战,把实战当成家常便饭者,才能练出实战之功夫。一个未经过实战训练之武者,犹如一个未下过水之游泳者,不管其理论水平有多高,终为一个空说家,无任何实际意义。

10/25/2008

苦楼论拳 第二卷 交手要诀(6)



肆拾壹

与人交手,防守之术有二,曰:架、闪。架者,招架也,格、挡、勾、挂、封、抄者也,宜随其力,顺其势,螺旋接手,弧形圈化,弹抖接击也。其尤以提膝防为重,务须多加练习。闪者,躲避也,左晃、右闪、后撤、下潜、跳跃也,贵速、准,使敌擦吾身而过,似接似不接为妙,以其利于反击也。

肆拾贰

与人交手时,攻防实为一体,不可偏废。需知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后即防,防后即攻;攻即是防,防即是攻,攻防一体,此为攻防之妙也,务须仔细体悟,勤加练习。

肆拾叁

与人交手时,贵变、惑。与人交手,瞬息万变,不可心有拘泥,形有制约。当其时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之运用,在乎一心。故战术之道贵变,能随机应变而恰如其分为妙,务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击虚、以实击虚。战术之妙在乎疑敌、惑敌、乱敌,敌疑而惑则乱,乱则我有机可乘。乱敌之术贵惊其神、乱其心。指上打下,声东击西,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取胜之道也。或故露空隙,动之以利,此亦惑敌之术也,我则以逸待劳,寻其破绽而击之。

肆拾肆

与人交手,需善观距察机,此则需交手时沉着、冷静而机警、灵敏。控制距离与位置以求己之攻防皆顺,敌之攻防俱背。距离不同,所应采取之攻击之术亦不同,一般而言,远踢近打贴身摔,总需运用随心,顺势而击。夫时机也,最宜察敌之虚也。惰其锐也、避其强也、乘其懈也、击其虚也。总需功深而多战者,方能运用随心,得机得势。

肆拾伍

与人交手,攻心为上,待敌心乱神惊之时,取敌最易。攻心之术,其一便是以气势击人,压过对手之气势,便高对手一筹。敌人气势受挫,便会心生惧意,从而十成之功不能用其七。而我则气势大盛,十成功力能发挥至十二。以十二击七,猛力出击,必能一击毙敌。攻心之术,最宜攻敌之目,击眼则神惊,神惊则心乱,乃可一举破敌。攻眼宜用穿掌,连环三穿掌,纵不能伤敌亦足以乱其心神矣。

肆拾陆

交手之时,节奏亦是胜负之一重要因素。节奏是动作协调之令。节奏和则动作协调,节奏不和则动作散乱。与敌交手,需善全我之节奏而乱敌之节奏,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也。阻断对方之节奏,则敌人会感觉气势受挫,招式受阻,动作散乱,身心不协,自乱阵脚,处处不顺畅。我则可以寻其薄弱点,一击溃敌。瞅准时机,打入进去,破坏对方之节奏,乘机将其挫败,是制胜克敌的一个诀窍。

肆拾柒

拾柒与人交手,最宜能料敌先机,胆大心细,出奇制胜。此则需交手之时,神意集中于虚无,入凝寂之境,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不为目中之见所惑,而以心中明镜识其本意,此则可入无上混元之境矣。

肆拾捌

夫与人交手,宜手脚并用,指下打上,上惊下取,方能有奇效。双手相互为应,双脚相互为应,手脚相互为应,互相掩护,连环出击,有如常山之率然,周身攻防配合精密,不予敌可乘之机。周身即防,周身即攻,此为制胜之门。

10/21/2008

【通告】个人通信地址/明信片


今天接到原来同住Sunrise-Tode的朋友电话,原来收到来自香港的GF的明信片,从海路走的话,应该在一个月前寄出的,真的很感动,无奈的是我早已搬走。

好了,也就是说,我搬家了,9月30号最后两个小时被keio赶出来找的地方,和一位今生今世注定要陪伴我,相互谩骂,相互激发的兄弟住在一起,一个内心深处和我极其相似,处事方式却截然相反的哥哥。这中间有太多的故事,让我这个到日本一个多月的新人,对东京对日本的了解甚至可以超过来这里好几年的人们。我内心无比的清楚,自己多么幸运,日本一年,如果运气好,也许我就经历了一般人要花10年才能经历的路。

以前和老田曾经聊起大学毕业对年轻人的冲击,很多人就是挡不住这样的洗礼,最终淹没在世俗的沙漠中。所以更加幸运的是,我经历了冲刷,却顽强的生存下来,自己的内心不但没被打垮,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大哥因我而改变,我也因他而迅速成长。个中滋味,甘苦自知。

好了,言归正传,我目前的通信地址是:
〒120-0044,日本国東京都足立区千住綠町一丁目21番地23,203室,鄧東陽
移动电话:+81-90-9830-1248 (softbank)



同时,请朋友们将通信地址发给我,要开始寄明信片了。

10/19/2008

苦楼论拳 第二卷 交手要诀(5)



叁拾叁

与人交手,招式尚在其次,功深者胜。功深者,可随心所欲地自由控制整个身体,可任意而为地自由控制一切之力,包括内在之力与外在之力。功深者最重筋韧骨坚。筋韧则周身关节随意动转,运用随心;骨坚则一身铁骨,碎砖裂石,无坚不摧。筋韧则周身灵活机敏,如猿似猫,且能发弹抖炸力。爆发劲力,最为实战之重。骨坚则力大势沉,如石击卵,无往不胜,。能壮胆坚心,有恃无恐。筋韧骨坚亦是我所谓炼筋骨之最大目的。筋骨锻炼之诀要在于撑筋拔骨,周身弹抖。另外,筋韧骨坚亦与神意为相互促进。神意练达者,胆壮心坚,则筋骨之用能发挥奇效,益进筋韧骨坚;筋骨练达者,有恃无恐,则益发胆壮心坚,神意净静。恰如谚云:胆大艺高,艺高胆大。

叁拾肆

功力之表现者曰劲。劲力一般有刚柔之分。然而劲之刚柔不可强自分之。现今之武者多重柔而轻刚,实误入歧途也。刚非僵硬之蛮力,柔非绵软之无力。软中有硬之弹力谓之刚,硬中有软之韧劲谓之柔。刚柔之如簧也,簧之柔韧曰柔,簧之弹颤曰刚。簧无柔则无刚,无刚则无柔,故刚柔实为一体。柔者,百炼精钢绕指之柔也,故曰柔而不软,刚而不僵。柔者,劲力也,软者,状态也;刚者,劲力也,僵者,状态也。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即为极松到极紧,极柔至极刚也。刚柔无谓优劣,两者兼而有之,且能随机而变,应势而变,方为懂劲。武术者非练刚也,亦非练柔也,而能刚能柔、欲刚则刚、欲柔则柔之混元劲也,其性如簧。

叁拾伍

力之方向不变者曰直劲,力之方向变化者曰曲劲,变化轨迹为圆者曰滚劲。直劲力大、速快、简单、直接,然而变化少,易化解。曲劲变化灵活,然不够简捷。直劲与滚劲之组合力曰螺旋劲,兼善两者之长,最为拳家所重。

叁拾陆

夫与人交手,最强莫过于爆发之劲力。爆发之劲力是力量与速度之统一。发劲之时,务求动作协调、准确、连贯,无一丝挂碍,呼吸规整。力登于足,主宰于腰,通于肩背,形于手指,总需一气贯通。出手要远,发劲要短,取势要险。爆发劲发放时务需放松,以增加出击之速度,接触目标之刹那,整体骤紧,腹部猛沉,腰部猛拧,周身猛旋,骤然吐气,力量骤然集中,突然加速过位,落点极刚,劲长而透。随后趁劲力反弹之势迅速复原,放松,以为再次进攻做好准备。其行也迅雷不及掩耳,疾电不及瞬目。

叁拾柒

夫发力也,不止要会在静态、稳定状态下发力,更贵在能随时发力、随势发力、随机发力。夫与人交手也,战机瞬息万变,无暇思考,无暇准备发力,更无暇创造静态、稳定之条件。故需练得周身各部灵活敏捷,能各自施展功能,又能密切配合,能随时发力,随势发力、随机发力,发力之前可随意改变力点、速度、方向,发力之后则迅速还原守势,且守中有攻。

叁拾捌

夫与人交手也,招式贵简单、直接、有效,而忌繁琐、花哨。然而其之简单非空洞无物之简单,而是包含了一切之变化而反朴归真、铅华洗尽后的简单,如李氏所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如佛家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道家所云:大巧若拙之谓也。亦是我所谓之混元之境也。形意拳之崩拳至简,而功深后,其简则为至巧、至妙。昔者,郭氏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其之崩拳非崩拳也,以崩拳之形而实六要之功也,谓之混元。

叁拾玖

武术格斗之戒备势,无一定之势,不必拘泥,其之采用,各家不同,然则其基本原则无异也。戒备势务求周身规整、自然;不影响攻击之情况下,自身暴露之击打面最小;护好周身各处要害,尤以头部为要;两手一攻一防,两足便于前后左右移动,且能随时起腿。夫戒备势也,需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一体。

肆拾

与人交手,攻击之术有四,曰:截、追、迎、换。截者,敌力未出而截击;追者,敌力已出而追击;迎者,敌力正健而迎击;换者,一拳换一拳之换击。截击贵料敌先机,以逸待劳,最是神妙;追击贵速快势捷,防后即攻,须知防之形已含攻之势也;迎者,以横破直,以直破横,避其力点,以强击弱也。换者,以一轻拳换一重拳,以最小之代价博最大之效果。

10/13/2008

苦楼论拳 第二卷 交手要诀(4)



贰拾伍
凡与人交手,不外乎手、眼、身、腿、步。手者,手法也;眼者,眼法也;身者,身法也;腿者,腿法也;步者,步法也。然而此五者不可强而分之,实为一体,总需协调而进,相互配合,乃能发挥奇效。待功深后,乃可知手法非手法,眼法非眼法,身法非身法,腿法非腿法,步法非步法,实为一体,谓之功力。
贰拾陆
手法者,贵快、恨。两手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一前一后,一攻一防,不可偏废,有如常山之蛇,连环出击。一般而言,若无一击必杀之机会与信心,切不可双手同时出击,总以一攻一守为善。出手务求速度快、力量重、力点准、预兆小、方法巧。手法宜滚钻出入、有隙则击,受阻则变,见缝插针、得机便打。手法之用宜不松不紧,松紧合一,以便随时变化、随势变化、随心变化,不可有所拘泥,亦不失其劲力。手法之运用以击眼为妙,击眼则惊神,惊神则有隙,有隙则有攻,有攻则能胜。
贰拾柒
眼法者,贵毒、准。目为神之现、心之窗,一身精神具乎双目。目毒则心狠、手辣、志坚、胆壮;目准则能察敌之变,料敌之先。故云:眸子练得精,打人占上风。又交手之时,击眼为要,意在惊神。故云:拳打一愣神。凡此皆需练眼法。凡武学高手无不目光湛然,精光四射。待功深后,乃可知练眼法非在练眼法,而在练神意;练听力非在练听力,而在练神意。此时神意集中于虚无,神意如鉴,无所想而无所不想,无所应而无所不应。正是“不以目视,而以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之大境界,吾谓之混元之境。
贰拾捌
身法者,贵灵、捷。一身之功运乎于身,闪展之妙在乎于身。身法灵捷者,敌欲伤我而不得,我欲伤敌则忽至,妙不可言。身法宜仿蛇、鹤之吞吐、伸缩、闪展、腾挪。或依猿猴之敏捷,虎雄之雄伟,皆可成就。总要适宜于自身之天才禀赋。
贰拾玖
腿法者,贵活、快、硬、力、准、狠、稳、隐。活者,灵活也,收发自如,运转随意;快者,速度也,起腿如风,收腿如电;硬者,硬度也,双腿如铁,无坚不摧;力者,劲力也,击敌之外,伤敌之内;准者,准确也,腿随意发,落点随心;狠者,毒辣也,果断阴狠,专取要害;稳者,稳定也,落地生根,稳如磐石;隐者,隐蔽也,有如暗箭,伤人无形。腿法之用最宜连环、变化。腿法与手法并用,上惊下取,指下打上,更能发挥奇效,武者不可不知。腿法者,务求其柔而劲贯、灵而不拙。所谓“击人时,不着则柔,着人则刚”者,非在拙力,而在弹劲。弹劲之求,则在两腿柔而气贯也。踢腿击敌,非但要气贯神集,尤要有弹劲;所谓弹劲者,伸缩回力之劲也,弹者如簧。腿劲一发,既达目的,即借踢敌时之反挫力回弹。其出腿也速,收腿也疾,攻守皆备也。
叁拾
步法者,贵活、稳。步法活则身法捷,步法稳则身法灵,步法务求两足配合密切,周身配合密切,活中有稳,稳中有活,防中有攻,攻中有防,进退随心。神意凝而筋骨就,则步法自然轻灵稳重。武术之步法,起脚轻灵,落脚稳重;起则轻灵中有稳重,落则稳重中似轻灵。步法之关键在于神意与裆胯,神意凝而裆胯活,则自然步法灵活沉稳,有若虎行豹走。步法者,非止是腿脚之移动,亦是身法之发挥。需巧妙地将足蹬地所产生之动力与身体之移动所产生之惯性动势巧妙配合,以求预兆小,速度快、动作连贯不间断。步法之诀窍在于速而不疾。
叁拾壹
与人交手,步法尤重。夫步法者,需活中有稳、稳中有活,稳活随心;轻中有重、重中有轻,轻重随意,可谓混元。步法宜足心涵空,五趾内扣,劲力上提,两足有如吸盘之吸附于地一般。盖因其劲力提中有沉,沉中有提,故其步法有如猫步鸡行,稳活随心,轻重随意。夫步法之移动时,不宜跳跃,两足不宜离地过高,双足宜与地面似接不接,若触不触,在不与地面产生摩擦之情况下尽量接近地面,似游舌滑行,又似轻舟行于湖面之上。如此则步法稳固,且可随时借地面之力,变化随心,快慢随意。
叁拾贰
手、眼、身、腿、步,虽分而论之,实为一体,不可强而分之。待功力深厚,周身一体,协调而进,互相配合,乃能发挥奇效。手、眼、身、腿、步,我名之曰“五法”。此五者不可偏废,总需协调而进,乃能有大成就。盖五法之各边际效果递减之故也。若欲使效果最大,需五法之边际效果等也。

10/08/2008

苦楼论拳 第二卷 交手要诀(3)



拾柒
以往屡见动作纯熟而技术练达之武者,因精神涣散、动作脱节,肌肉制约,敌情观念薄弱,频失战机,而难以进行持续而有效的打击。此运动之病态的根源即为缺乏拳术之意念。
拾捌
拳斗之时,意念不可不足,亦不可过盛。意念不足,则精神难以充分兴奋,注意力难以贯注,反应迟钝,动作散漫无力,且易出手容情,疑敌、惧敌,贻误战机,而致打击速度、力度欠缺,打击无效而反为敌乘。意念过盛,则神经系统反被抑制,肌肉反被制约,影响神意之敏锐,而致打击速度、力度、灵敏度下降。此外,意念过盛易致锋芒毕露,孤注一掷,加速疲劳。
拾玖
权术之意念不可不足,亦不可过盛,总以恰如其分为妙,如此则力度、速度、灵敏度俱佳,催己之功力处于最佳状态。同样地,身体亦不可过松或过紧,总以恰如其分为善。何以如此?盖因拳术意松有其优劣,拳术意紧亦有其优劣。然而拳术意松与拳术意紧之边际效果皆为递减,取其边际效果相等之均衡状态为最善。身体之松紧亦复如是。待功深后,则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合一,是为混元。拳斗之中,身体应化为战斗身,心神应化为战斗心。所谓战斗身与战斗心,便是在现有之功力下,使身心各部处于最佳状态。
贰拾
每与人斗,必沉着、冷静而机警、灵敏,不可一味求稳,有若鼠胆,贻误战机;亦不可一味求捷,有若疯狗,反为人制。必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静如伏虎,动如飞龙为善。盖因稳与捷亦各有优劣,稳则弱攻而强守,捷则强攻而弱守,且其边际效果皆递减,取其边际效果相等之最优状态为善,必如捕鼠之猫,擒蛇之鹰,必如坐山猛虎,伏水蛟龙。
贰拾壹
与人交手需胆大、心狠。胆大者,大无畏也,胆气壮则心志坚,必攻无不克;心狠者,容情不出手,出手不容情,心狠则手辣,必战无不胜。每见功深而与人交手不能胜者,非是怯敌,则是手软,而致贻误战机,功不十一,反为人制。
贰拾贰
人言艺高人胆大,我言胆大人艺高。此两者相互促进。艺高者有恃无恐,自然胆大;胆大者能拼敢战,身心无拘,善将七分功力发挥至十成,自然艺高。然则亦有艺高而胆小,胆大而艺低者,何也?艺越高名越大,名越大越怕输,越有心理负担,十分之功力仅能发挥六分,焉能不败?故曰:不怕输,就怕输不起。或天生胆小怕事,不敢出手。此两者皆为不自信也。故曰:练武者先练脸,后练胆。练胆者,自信、胆气壮、敢拼搏;练脸者,脸皮厚,不怕输。练武者炼心,心坚则无坚不摧,所谓一胆二力三功夫,此之谓也。胆大者,若流于鲁莽轻进,不知进退,则出手毫无章法,不知攻防,不辨虚实,不懂强弱,自然输得快。故胆大还需心细,艺高而自信者方胆大;胆大而心细者方艺高。
贰拾叁
每与人交手需有杀心,杀心重、杀气盛,则气势劲,气势劲则胜;杀心弱、杀气弱,则气势衰,气势衰则败。盖杀气能乱敌之心,而坚吾之志;能弱敌之力,而盛吾之功。以盛击弱,以坚击乱,取胜之道也。然则日常不可有杀心,不可存杀气,否则为取获滥伤之门,不可不防也。故需多读书以化解之。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故古之武学大家多文武兼修。固然习文有助悟武理,习武有助通文理,另一方面则以武坚文之志,以文化武之杀。故古之武学大家日常似教书先生,每动手则如妖似魔。
贰拾肆
以上所论为拳斗之意念。然须知以上所述之意念非强力而为之,更非佯装假扮,其为真功之所现也,非修为深厚者不能为焉,否则乱己心神,必为敌败。武者须知炼身、炼心之道,待功深后,可入混元之境。此时神意集中于虚无,神意如鉴,无所想而无所不想,无所应而无所不应,无所不含,无所不容,无所不生,无所不克。心意如神,透悉天地。一切意念,运用随心,且不以意念为意念,心无所住。于此时也,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然非下功日久,功臻大成者不能为焉。

10/06/2008

苦楼论拳第二卷交手要诀(2)





世间所有理性的行为都是为了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从大视角来看,一个行为的效益如果比为之付出的代价大,那么这个行为就值得去做,否则就不值得去做。当一切行为的收益与为之付出的代价相等的时候,就是均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和谐。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根除所谓的恶,而是让善恶处于均衡状态。因为根除所谓的恶要付出的代价极大,大到不可估量,如此以来根除所谓的恶的行为就是更大的恶。



武者习武、用武的目的也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所以武者要分清目的与手段。值其可杀,杀之可也,此时之杀是为了不杀,或说为了止杀,所以杀是手段,止杀是目的,而不是杀就是为了杀。一个所谓的恶人,如果劝其改恶从善或留之继续作恶的代价大于杀掉他的代价,我们就要杀掉他,这就是所谓的“值其可杀,杀之可也”,因为杀他的效益大于为杀他所付出的代价。然而生死大事,务必谨慎。人很多时候总是盲目的、鲁莽的、不理性的,有时会屈从自己的欲望与情感。所以一定要理智地将借口与理由分开,不要将借口当成理由,不要把两者混淆。

拾壹

上面我提到善恶之时,总是用“所谓的善”、“所谓的恶”来指代,因为世间本无所谓善恶,有的只是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立场。符合多数人的利益的即为善,与之相对的则为恶。此之分法虽属无奈,却也没更好的办法了。世间所有理性的行为都是以最小之代价取得最大之效益,从我的思想里,这个分法虽不至善,却代价最小,所以我接受这种分法。值其可杀,杀之可也。这篇交手要诀所讲的就是“值其可杀,杀之可也”之杀时,如何去杀的诀窍。须知此处之杀不一定就是要杀死对方,而更主要的是打败、制伏对方。

拾贰

武术格斗,只有一个目的,便是战胜对方。至于为什么格斗,这不属于武术格斗所要考虑的范畴,而应归于伦理学与哲学去思考。武术格斗的目的只有一个,便是战胜对手。作为一个武者,你可以选择不去战斗,但一旦选择了去战斗,便应义无返顾地将自己化成战斗身与战斗心,此时心中别无他念,目的只有一个,便是战胜对方。

拾叁

所谓武学,便是有关武斗的学问;所谓武术,便是有关武斗的术法。所谓武斗,也便是搏击、格斗,即求胜之道,以最小之代价,博取最大之效果。

拾肆

与人交手,不外乎意、功、招、法。意者,格斗之精神、意念,贵冷静、沉着、机警、灵敏,功深者神意如鉴、神意如虎,神意集中于虚无。功者,格斗之功力,即速、硬、力、柔、稳、和,谓之六要。招者,即招式,格斗时用以击人之形。招式是功力之载体,千变万化,依功而成。法者,即格斗时的战略、战术,最贵活而准,因利而制权,恰如其分,而致随心所欲不逾矩。

拾伍

以往我与人交手时,必沉着而机警,杀气逼人,对方以为我是此道高手,心存疑虑、畏惧,出手之时十成功力发挥不到七成,纵然功深于我,也难以取胜,盖其所谓以意击人吧。

拾陆

拳术之意念,便是置敌于死敌之欲望,在道义允许的范围内,不择手段,不惜代价。训练中若无此意念,则出手毫无主宰、空洞无物、事倍功半;实战中若无此意念,则疑敌、惧敌,出手之功十不及一,频失战机,必不能胜。

9/28/2008

苦楼论拳第二卷 交手要诀(1)



有人说现在已经是热兵器时代,习武已经过时了,拳脚功夫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因为再强大的拳脚功夫也不可能战胜枪炮。如过你真的这样想就错了。不要以为现在习武已经过时了。习武能修炼你的身心,给你坚强健壮的体魄,勇敢而不可战胜的意志,机警灵敏的心态,上窥天道的智慧。也不要以为在热兵器时代拳脚功夫就已经失效。一个功夫高手固然斗不过一个持枪械的人。但如果两人都有枪,功夫高手还是比没有功夫的人强大。因为他更坚定、更敏捷、更沉稳、更机警。在同样的灾难面前,功夫高手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生存下来的几率更大。只有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才有能力保护别人。一个人一生中用到功夫的时候并不多,但遇到一次就是要命的时候。正确评价一个事件的作用的方法应该是它的作用乘以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功夫还是很有意义的。况且这个社会虽然已经不需要武力解决问题了但有些问题还是可以用武力解决的,而且很有效。



习武的目的是什么?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爱的及爱自己的人。有的人说习武是为了入道,那么这就是入道。入道的不是技艺,而是心。入道者,并不是时刻想着入道,也不是时刻思考如何入道,越想入道离道越远。当你用心把你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到尽善尽美,合乎自然之理,入乎自然之径时,自然就入道了。只是有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你已经入道了而已。



武学可分为三重境界:技、艺、道。技之境界追求真,艺之境界追求美,道之境界追求善。这是就精神的修炼而言的,并非指格斗的修炼。并不是说道之境界的武者在格斗时就能战胜技之境界的武者。所以一个武者不应该妄求入道,你至少应该技艺精纯之后再谈入道。否则你入的那个道就只是个虚道,除了给道抹黑外没有任何意义。



义而无勇者虚,勇而无义者暴。武即止戈,然而有武才能止戈。没有武而妄谈止戈是空虚的、骗人的、没有意义的。



祈求和平的人通常都是弱者,而和平却是掌握在强者手里的。弱者如果想得到和平,就需要拿他们的权利去与强者交换。所以和平并不代表公平。有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个仁慈的强者,他可以无条件地赐予你和平,但你要知道这和平的赐予只是出于那仁慈的强者的怜悯,就像主人对他的狗一样。这种和平是极不稳定的,因为他随时可以收回这种恩赐。如果你想得到一样东西,最好利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而不要指望一个仁慈的强者出于怜悯而赏赐给你,否则有可能你一辈子都得不到这种东西。当然,我并不是说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事实上正好相反,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别人的帮助的,对于别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满怀感激之心,而且应该尽可能地去报答,从而形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稳定的共赢局面。我只是反对一味地依赖于别人的力量去生存,而不懂得利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



祈求和平的人通常都是弱者,然而和平一般都是掌握在强者手里。所以弱者如果想要得到和平,就赶快让自己充满力量,让自己强大起来吧。但可悲的是,弱者一旦变成强者,他就不再想要和平了。因为乱世出英雄,他想要主宰别人的命运。



没有力量的正义是空虚的,没有正义的力量是暴力的。所以弱者要赶快强大起来,让自己充满力量。但同时你也应该让你的灵魂、让你的心和你的力量一样强大,不要丢失了心中那强大的正义,否则你只能成为暴徒,早晚会被别人打败推翻,就像你打败推翻别的暴徒那样。



时刻保持你的刀的锋利,但不要无缘无故地轻易拔刀。把你的力量化为这把刀,把你的正义化为这把刀的刀鞘。一旦拔刀,你不仅要为你的刀负责,也要为拔刀负责。

9/21/2008

君子之交淡如水


大概半个月前,在和李老师的一次谈话中,李老师说,他的门生弟子满天下,但是他从来没有对谁“如胶似漆”,老师说,有智慧的人,没有极亲密的关系。

我听了,百味杂陈,有些小小的波动,因为这说明李老师对我和其他学生是一样的,没有对谁特别好;另一方面,也终于从导师口中听到了,自己一直以来需要印证的话,也即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是的,清清淡淡,这是真味。

想想为什么,最终还是归于人心。刻意的亲密造成一种不经意的痛苦,只有最信赖的人才能伤害你,为了躲避这种痛苦,此其一;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的挂碍越来越少,此其二;有智慧的人,追求自我完善,更专注于自我,达成一种自我收敛的稳定均衡状态,这种状态如湖面,虽时起时浮,但平静终归常态,此其三;高手之间相互欣赏,并肩而立,此一峰望彼一峰,此中便有真意,无需如胶似漆的粘着,此其四。

所以,记得老钱说过一句,好朋友,不联系,不代表不想念。很是认同,我想我是可以体会到他的心境的,我和他到底是一路人。

喜欢的人越来越多,心动的人越来越少,这是老田常说的。道理其实和君子之交淡如水没太大的差别,都是人的感情,一牵涉到感情,就既有乐,又有苦。

我记得老田说他的三境界时,以苦为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我曾经谈到尚有第四层境界,老田当下说出“无苦无乐”,彼此默契,自不言说。但老田说,这无苦无乐非凡人所能企及,故略而不谈,我不甚认同。虽然凡人达不到无苦无乐的终极状态,但是在偶尔的某些时候,还是可以有此中心境的,君子之交淡如水,虽不能说无苦无乐,但离之不远。

就好像我曾经和老田探讨孔子的心路历程,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我说,孔子七十,可并不是真的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地步了,他只是在偶尔的瞬间,做到了。

这是个均衡,稳定的均衡,在力学里,即是受外力扰动仍能回到初始状态;在现代商学理论里,这就是市场推动下达到的一个最终的价格。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在各种外界力量的的作用下,达到一个稳定的均衡状态。

所以,人生会趋于收敛,收敛于那个自己的均衡点,这个均衡点每个人都不同,但有共通之处,其中关于人际关系上,我相信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是讲出了一些东西的。

人太多了,当你从小我超越而出,走向大我的时候,你会忘记具体的某些人,将众生视为一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会舍弃过去所一直眷恋的,你会走向一条矫健、刚毅、仁而不仁的人生轨迹。就如同温家宝总理谈到的他所理解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乾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深为认同。

中华民族是极具智慧的民族,按老田的解释,有智慧的人应当以天行健的姿态、自强不息,有智慧的人应当以地势坤的情怀、厚德载物。他们和君子之交淡如水,都有深刻的联系。

此时看世界,已经能看到世事如一的境地了,亦喜亦悲。喜多还是悲多,很难讲,因人生经历不同而多有差别。我大哥老田,就是一个悲大于喜的人,而我则悲喜参半。

这就是所谓的悲欣交集,它是和“勇猛精进”一起奉为“阁楼”的座右铭的。

我在离开杭州之前,老田和木鱼送我,我对老田说,阁楼、虫子会,这群人恐怕是这辈子最后的兄弟了。因为懵懂的心境早已不在,理性和感性的交织已把我们带入一个深邃幽寒的世界,哪怕以后再遇到精神挚友,也不会有如今这样亲密的情谊。

但是,虽然我们看到了背后的一些故事,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可以完全的讲完。也不代表我们就该什么也不做,平平淡淡。

我们需要成长,我们需要站立。

阁楼的另个座右铭“勇猛精进”,除了字面上简单的勇气决断之外,其实还是带有一直天行健的悲情,以一直自我欺骗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态度、偏执的态度追求人生的均衡。

背后的看透,悲欣交集,是对生命的理解;前面的积极,勇猛精进,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所以,我最亲爱的伙伴们,我最可爱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

生命的精彩,在于它并不是静止的。虽然我远在异国他乡,虽然我们并没有常常在一起,但是这份对生命的理解,以及由此,对生命的热爱,把我们联结在一起。时间和空间的分隔并不能束缚我们对自由的渴求,相反,它让我们更专注于自身的磨砺,给我们无穷的动力,去不断进取。

从我们一出生,我们就注定是孤独的可怕;直到我们死亡,我们灵魂依然无法逃离孤独的禁锢——这是天命,天命由天不由我。


然而,自始至终,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命由我不由天。








东阳,
东京时间9.22凌晨于日本神奈川县寓所

9/16/2008

苦楼行思录(补4)


事物具有不完全信息性与不完全可知性。

事物具有不完全可知性,也即有一部分是只要有足够信息就可以知道的,有一部分是无论如何都是不可知的。不要问我哪一部分是可知的,哪一部分是不可知的,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可知的。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他偶然地成了伟人。

我们的存在是偶然的必然,也是必然的偶然。

理智虽然痛苦,但相比较而言,却是代价最小、痛苦最小的,所以还是应该理智。

理智、自控、勤奋是一个人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品质。

你做错了事,如果你装着从中也受到了很大伤害,则很容易获得别人的;秒年个斤谅解。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达者善于将偶然看成必然,强者善于将偶然变成必然。所以达者常乐,强者常胜。

有些人不能从痛苦中走出来,其实并不是他走不出来,而是他不像走出来。他在品味自己的痛苦,并从中获得快感。

每个想成功的人都应该建立起强大而开放的自我意识。

小叶(叶蔚炜)曾向我问《乌合之众》,即大众心理学的问题。东阳说:“老田不懂心理学。”我回答:“是的,我不懂心理学,但我懂心理。”

自身就是一个宝藏。

一些极度自私的人会通过宣传无私来达到自己的私利。

英雄与大众是谁创造了历史呢?我作了个驴拉车的比喻。英雄就像赶车人,大众就像驴子。车子是驴子拉动的,然而驴子却是由赶车人指挥的。赶车人赶驴子的方法也无非木棒加胡萝卜。当然,偶尔赶车人也会遇到一头不听使唤的倔强的驴子,但这种情况毕竟鲜见。

阻止一个人做出某种行动,可从三方面着手:使他不能做、不敢做与不想做。

激情本来就是一种激发态,而激发态是一种不正常态,是不会长久的。

而今乐事他年泪。很多时候正是而今之乐事酿就了他年之泪。

朋友之间应相互包容、相互刺激、相互赞扬、相互支持、相互成全。

使人疑惑的最佳手段不是欺骗,而是误导。

智慧是不分种族的,分种族的只是文化。

对于一门文化,有三种人对它的态度是不同的,这三种人分别是学者、行者、悟者。学者用脑子去想,寻其逻辑线索,研究其理论内容;行者用身体去履行,信仰其教,追求其价值目标;悟者用身心去悟,悟透其本质内涵,与道合一。

逻辑上存在的事物,现实中不一定存在,现实中存在的事物,逻辑中一定存在。否则逻辑便不应存在。

因果关系与逻辑只存在于人的脑中,是人类由自然万事万物中得来的,用以认识自然万事万物的手段。

逻辑即是一些基本常识中的因果关系,不能脱离基本常识而独立存在。以线性空间作比喻,基本常识就是这个线性空间的一组基,而逻辑便是其运算法则。由这组基与其运算法则可以推知整个线性空间。同样地,由逻辑与足够的基本常识也可以认识到整个世界。(注:基本常识的得来并不容易,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便是一个基本常识,然而只有天才的爱因斯坦才能认识得到。)

所谓文化,便是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局限条件下,所达到的均衡点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文化是进化的产物。

自然有自发达到均衡状态的力量与趋势。所以自然状态是一种均衡态。

自然是个不稳定的稳定状态。

最可悲的不是不懂,更可悲的是不懂装懂,最可悲的是不懂却自以为懂。

最可贵者不在于懂,更可贵者是懂装不懂,最可贵的是懂而认为自己不懂。

很多人认为科学即解释。我认为科学即描述与解释,先描述,后解释,解释的是描述。

人是不完全理性的。人的理性是不理性的,人的不理性是理性的。

有个学弟总是很恭敬地叫我学长,我说:“叫我学长可以,但不必这么恭敬。有人不喜欢学弟叫他学长,认为太客气,不易促进感情。我则不以为然,我对学长的理解是“学着长大”。”

世界有不确定性,就像电子云的不确定性一样。

在方法上我喜欢用类比、逻辑加经验。

圣人并不是能控制一切,而是明白了自己什么都控制不了。

信仰便是心甘情愿地抛弃自我,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但对于凡夫俗子而言,这样的代价最小。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一发笑,人类就思考。所以人类一直思考,上帝一直发笑。所以上帝笑死了,人类累死了。

察人四要:听其言,观其行,度其心,窥其变。

领袖之道有四:知人、用人、聚人、留人。知人之道在于明其所能;用人之道在于供其所求;聚人之道在于动之以情;留人之道在于服之以仁。

9/12/2008

智慧,没有边界

今天是我所在的宿舍,Sunrise Tode的Welcome party,感慨一下自己在这样一种国际化的环境中,还是和老欧老美有蛮大差距的,其中一个家伙叫Tijmen,很有意思,很懂得与人相处,很积极主动,而small talk也非常到位,相当棒的一个人。遇到这样的人,会多国语言,还是有些自惭形秽的。好了,先扇自己一巴掌,然后开始吹牛。

我还没有和Tijmen深谈,但另一个德国佬,让我很感动,让我再次找到了当初碰到Tim(我的一位喀麦隆朋友)时的感觉,生动,充满了智慧。

他叫Max,读哲学的,他是今天的主题。

你知道,这年头,哪怕在德国这种地方,人人都想着怎么找到一份好工作,拿到很高的薪水,有漂亮的妞还有香车宝马豪宅。但这家伙,居然不顾别人的意见,不顾身边人的不解,跑去念哲学,实在可见其有趣一面。

他和我一样,中学时学物理和数学,但不同的是,他为的是寻找心中的答案,而我则是被逼着搞竞赛。后来上大学,喜欢一个人坐在草地上,让思绪自然泻出,找到自己和自然的交点。

我和他谈了很多,很深,很投缘。

一边聊,一边惊奇,许多东西一点就透,很开心,很兴奋。
我们喝着伏特加,我看到他眼中有泪光,我很感动。

他说在德国,能这么谈的人,也不会超过五个人,他本没想过在日本一年能碰到一个半个能聊的深聊的有共鸣的人,却万万没有想到刚来两天,就遇到了我这么一个有趣好玩的家伙,这样一个精神高度共鸣的家伙,soul-mate。

我们聊世界的缘起,我给他讲中国人的智慧,我们聊目的和手段的分别,我们聊生命,我们聊人性,一切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正是这样一些人,才让我感到了无比的温暖。

我让他以后来我的大学当教授,然后如果他找不到工作,就替我打工——他欣然应允。

我们都是要走遍世界的人,我们来到日本,不是为了study,而是来learn something by heart,experience something different。

我从他眼中看到了那种执着于自己内心的光芒,这种光芒也正是他通过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我向他解释了“勇猛精进”和“悲欣交集”,他兴奋极了。

我们聊了很长时间,明天要考试,日语测验,fuck up,一边去,交白卷吧。为的是认识世界,为的是成长,Max说,我的“勇猛精进”就是the engine of broadenning our mind, the engine of growing up.

Max抽烟,他知道不好,但离不开,这让我看到了他悲喜的心情。

我们是同一类人。

但我比他更世俗,或者我更愿意成为一名世俗的强者。

他选择了哲学,他藐视德国当代的大部分哲学教授,在写自己的哲学作品。而我选择了创业,选择了积蓄力量,最终办教育,inspire the next generation。道路是不同的,但精神是共通的。

我告诉Max,我没有专业,他马上就懂了。

很多时候他不懂得如何表达,我说,"You don't know how to express, but I can understand”,"Once you got the meaning, you would forget the words"。

相谈甚欢,骨重神寒。

智慧,是没有边界的。



PS:日本之行注定是神奇的,昨天还碰到一个庆应商学部的大四学生,水口,以及中国留学生杨韵嵚。水口很有意思,在日本能遇到这样的人相当不容易,容后再秉。

9/11/2008

【通告】个人通信地址变更

我已于2008年9月9日下午抵达东京,开始为期一年的庆应义塾大学特别短期留学生涯(Keio International Program)。
目前在日地址是:日本国神奈川县川崎市幸区户手本町1丁目4番地2#——314室,邮编2120023。
寝室电话: +81-44-520-3951(转314)。
移动电话:+81-90-9830-1248(Softbank)

欢迎骚扰。

9/01/2008

关于武术的一点思考


有人说现在已经是热兵器时代,习武已经过时了,拳脚功夫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因为再强大的拳脚功夫也不可能战胜枪炮。如过你真的这样想就错了。不要以为现在习武已经过时了。习武能修炼你的身心,给你坚强健壮的体魄,勇敢而不可战胜的意志,机警灵敏的精神,上窥天道的智慧。也不要以为在热兵器时代拳脚功夫就已经失效。一个功夫高手固然斗不过一个持枪械的人。但如果两人都有枪,功夫高手还是比没有功夫的人强大。因为他更坚定、更敏捷、更沉稳、更机警。在同样的灾难面前,包括自然灾难等各种灾难,功夫高手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生存下来的概率更大。只有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才有能力保护别人。一个人一生中用到功夫的时候并不多,但遇到一次就是要命的时候。正确评价一个事物的作用的方法应该是它的效果乘以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不应单是看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功夫还是很有意义的。况且这个社会虽然已经不需要武力解决问题了,但有些问题还是可以用武力解决的,而且很有效。

习武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爱的及爱自己的人。而且在古代来说,习武的目的本就是保家卫国,也就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爱的及爱自己的人。至于其他比如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乃至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等等,都是习武的副产品,是在接受正确的武术思想和按照正确的习武方法练武的情况下,自然就会得到的东西。有的人说习武是为了入道,那么这就是入道。入道的不是技艺,而是心。入道者,并不是时刻想着入道,也不是时刻思考如何入道,越想入道离道越远。当你用心把你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到尽善尽美,合乎自然之理,入乎自然之境时,自然就入道了。只是有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你已经入道了而已。

我认为武学可分为三重境界:技、艺、道。技之境界追求真,艺之境界追求美,道之境界追求善。这是就精神的修炼而言的,并非指格斗的修炼。并不是说道之境界的武者在格斗时就能战胜技之境界的武者。所以一个武者不应该妄求入道,你至少应该技艺精纯之后再谈入道。否则你入的那个道就只是个虚道,除了给道抹黑外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技、艺、道的关系,我曾有这样一段论述:“入道的不是技艺,而是心。入道的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当你用心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至尽善尽美,合乎自然之理,入乎自然之境时,自然就入道了,只是有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你已入道了而已。入道之后,则不为技艺所拘,心无挂碍。入道的虽是心,而不是技艺,然而技艺精纯却是入道之基础,必须藉由技艺之途方可入道。不修技艺而妄言入道者,即使达到了你所谓之道,你所入的那个道也只是一个虚道,是苍白的、空洞无物的、了无内涵的,除了给道抹黑外没有任何意义。以渡舟过河喻之,道是河之彼岸,技艺则是渡河的那条小船,只有乘上这条小船你才能登上彼岸。当然渡河之小船有很多条,而你要找的是适合你的那条小船——也便是适合你的藉由入道的技艺。虽知登上彼岸便应舍船,然而舍船必须是在登上彼岸之后的事,切不可在未登上彼岸之前便妄自舍船,否则永远到不了彼岸。然而世之修道者多妄言入道,实不知何谓道,何谓入道,诚可悲也。世之最可悲者,非不知何谓道者也,而为自以为入道,却不知何谓道者也。”

义而无勇者虚,勇而无义者暴。武即止戈,然而有武才能止戈。没有武而妄谈止戈是空虚的、骗人的、没有意义的。

祈求和平的人通常都是弱者,而和平却是掌握在强者手里的。弱者如果想得到和平,就需要拿他们的权利去与强者交换。所以和平并不代表公平。有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个仁慈的强者,他可以无条件地赐予你和平,但你要知道这和平的赐予只是出于那仁慈的强者的怜悯,就像主人对他的狗一样。这种和平是极不稳定的,因为他随时可以收回这种恩赐。如果你想得到一样东西,最好利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而不要指望一个仁慈的强者出于怜悯而赏赐给你,否则有可能你一辈子都得不到这种东西。当然,我并不是说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事实上正好相反,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别人的帮助的,对于别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满怀感激之心,而且应该尽可能地去报答,从而形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稳定的共赢局面。我只是反对一味地依赖于别人的力量去生存,而不懂得利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

祈求和平的人通常都是弱者,然而和平一般都是掌握在强者手里。所以弱者如果想要得到和平,就应该让自己充满力量,让自己强大起来。但可悲的是,弱者一旦变成强者,往往他就不再想要和平了。因为乱世出英雄,他想要主宰别人的命运。

没有力量的正义是空虚的,没有正义的力量是暴力的。所以弱者要赶快强大起来,让自己充满力量。但同时你也应该让你的灵魂、让你的心和你的力量一样强大,不要丢失了心中那强大的正义,否则你只能成为暴徒,早晚会被别人打败推翻,就像你打败推翻别的暴徒那样。

时刻保持你的刀的锋利,但不要无缘无故地轻易拔刀。把你的力量化为这把刀,把你的正义化为这把刀的刀鞘。一旦拔刀,你不仅要为你的刀负责,也要为拔刀负责。

世间所有理性的行为都是为了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从大系统的视角来看,一个行为的效益如果比为之付出的代价大,那么这个行为就值得去做,否则就不值得去做。当一切行为的收益与为之付出的代价相等的时候,就是均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和谐。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根除所谓的恶,而是让善恶处于均衡状态。因为根除所谓的恶要付出的代价极大,大到不可估量,会损伤更多人更大的利益,如此以来根除所谓的恶的行为就是更大的恶。

武者习武、用武的目的也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所以武者要分清目的与手段。值其可杀,杀之可也,此时之杀是为了不杀,或说为了止杀,所以杀是手段,止杀是目的,而不是杀就是为了杀。一个所谓的恶人,如果劝其改恶从善或留之继续作恶的代价大于杀掉他的代价,我们就要杀掉他,这就是所谓的“值其可杀,杀之可也”,因为杀他带来的效益大于为杀他所付出的代价。然而生死大事,务必谨慎。人很多时候总是盲目的、鲁莽的、不理性的,有时会屈从自己的欲望与情感。所以一定要理智地将借口与理由分开,不要将借口当成理由,不要把两者混淆。

上面我提到善恶之时,总是用“所谓的善”、“所谓的恶”来指代,因为世间本无所谓绝对的善恶,有的只是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立场。符合多数人的利益的即为善,与之相对的则为恶。此之分法虽属无奈,却也没更好的办法了。世间所有理性的行为都是以最小之代价取得最大之效益,从我的思想里,这个分法虽不至善,却代价最小,所以我接受这种分法。值其可杀,杀之可也。须知此处之杀不一定就是要杀死对方,而更主要的是打败、制伏对方,从而使整个大系统达到利益最大化

所谓武学,便是有关武斗的学问;所谓武术,便是有关武斗的术法。所谓武斗,也便是搏击、格斗,即求胜之道,以最小之代价,博取最大之效果。武术格斗,只有一个目的,便是战胜对方。至于为什么格斗,这不属于武术格斗所要考虑的范畴,而应归于伦理学与哲学去思考。武术格斗的目的只有一个,便是战胜对手。作为一个武者,你可以选择不去战斗,但一旦选择了去战斗,便应义无返顾地将自己化成战斗身与战斗心,此时心中别无他念,目的只有一个,便是战胜对方。然而习武,乃至武斗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我认为就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爱的及爱自己的人。当然,我们也应该记住耶稣的告诫:爱你的敌人。

8/28/2008

那些和我们站在一起的人们


从三年前的一个拥抱开始,
到今天的并肩而立,
年复一年的新生报告,
见证着一个浙大男孩,变成了浙大男人。

感谢我的老师、师兄兼战友,商战明。
感谢陪伴我走过大学三年时光的浙大虫子们,
因为你们,让我此行东渡日本,
充满了力量。


又好又快,积蓄力量。


在21世纪的某个日子里,几个老人,
坐在玉泉宿舍门口,用自己的一生兑现年轻时的诺言。
……

8/14/2008

苦楼行思录(补3)

我就是一个疯子,你错在不该和一个疯子交朋友,我错在既然是疯子就不该交朋友。

过分的自由会损害自由。

有人问我的偶像是谁。我回答我没有偶像、没有权威,若非说有的话,那就是我自己。

我没有信仰,我信仰自己。

而今经历了很多事,发现每个人都很可笑,其中最可笑的就是自己。

仔细看看,每个人都有其可爱之处。

有些深通人性的人会装着真情流露。

真正的伪装高手能做到借口与理由合一,浑然一体。

只有大人物才有权利谦虚,小人物的谦虚只是低卑。大人物的谦虚很多时候并不是天性使然,而只是获取小人物的一种手段。

说真话是需要资本的。

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

骗得了自己才能骗得了别人。

理智真痛苦,理智真可怕!而我偏偏是个理智的人!!!

8/13/2008

苦楼行思录(补2)

小叶(叶蔚炜)问我的座右铭,东阳答曰:老田没有座右铭,我有很多座右铭。我然其言。

现而今,我常说两句话,一句是不过如此,一句是我很强大。

情与理是人生的两条主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两堵墙,一堵将自己与社会隔开来,一堵将内心与外界隔开来。

只有圣人和傻子心中才没有墙。

最让人铭记在心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你去帮助他,而且让他感觉到只有你一个人对他好,并且你只对他一个人好,他回终生感激。

郑莹曾教导我:对于女人,你对她好还不够,还要让她感觉到你只对他一个人好。深受教诲。

一个理论体系乃至于整个人生就像一个线性空间,我所追求的就是找到那组基。

读西方经典重在想,读东方之经典重在悟。所谓想,是用脑去想,寻出其逻辑线索;所谓悟是用心去悟,悟透其身心体会。

读《论语》,初读时,不要妄求找出其中逻辑,如此则陷入迷途,身心俱疲。而要逐条地用自己的情感、行为、经历去印证,用整个身心去感悟。待熟读悟透后,逻辑便自在其中了。

读《论语》,每见孔子之言论有矛盾处,须知此矛盾非矛盾。因为这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对不同人说的。《论语》是孔子之语录,非一气呵成之著作,有如我这苦楼行思录,是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的感悟言论,无一气贯穿之逻辑。这也是我所谓《论语》宜悟不宜想的一个原因。

东阳曾借用《红楼梦》中一句诗抒发别离情怀: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我答之曰:只须留得根不断,更得来年一片春。

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顺其自然,即不主动攻击敌人,不与敌人作正面冲突,而是顺着对方。乍看来似乎太极拳丧失了主动权。事实上,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在保持自己有利地位的前提下的舍己从人,是保证自己优势境况的条件下的顺其自然,而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一味避让。舍己从人、顺其自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战胜对手,不要混淆了目的与手段。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有如挖好了陷阱等敌人来跳。太极拳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以被动为主动,胜人于无形之中,所以才巧妙。太极拳之被动是主动的被动,是更高境界的主动。

所谓天才,就是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

如果不想让人看清一件事物的真面目,最有效的方法不是隐瞒,也不是让人迷惑,而是给人误导,让他自以为看得很明白、很正确,并且坚信自己错误的看法是正确的。

商战明在浙大往事里有一段话贴在墙上“我小的时候,天津还有关帝庙,请各位仔细看:关帝庙,千百年来,民间百姓将关羽作帝而供奉,为什么?曹操无论给关羽什么,关爷总归是要找他哥哥刘备去的。忠义有嘉的人总是少数,但容易见利忘义的世俗大众正因为渴望了这份忠义,所以才供奉关帝。忠诚!”我对之的评价与商师兄不同。我认为几乎所有人都希望他身边的人都是高尚的人,但这并不说明他们都想成为高尚的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只是企图在别人的高尚中获取自身的利益;几乎所有人都期盼英雄的出现,但这并不说明每个人都崇尚英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希望得到英雄的庇护。

8/11/2008

苦楼行思录(补)


生于黑暗,向往光明。人性本恶,却向往良善。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然而却有理性对此加以限制,所以人类还不至于绝望。

成功的四个动力:体力、毅力、魄力、智力。

我不管别人的武术是什么样,我只管老田的武术是什么样。我不管别人的太极拳、八卦掌什么样,我只管老田的太极拳、八卦掌什么样。我不容许别人把他的观点强加给我,我也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别人的武术老田做不了主,但老田的武术老田还是做得了主的。你有权选择不跟老田学武,老田也有权选择不教你。

勤练八卦少八卦,苦修太极莫太极。

知道没用,关键要做到。

世间本无所谓善恶,有的只是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立场。符合多数人的利益的即为善,与之相对的则为恶。此之分法虽属无奈,却也没更好的办法了。世间所有理性的行为都是以最小之代价取得最大之效益,从我的思想里,这个分法虽不至善,却代价最小,所以我接受这种分法。

对逻辑,我已经失望了,但还不至于绝望。

单纯的逻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一个人实在应该加强自我修炼,包括修身与修心。修身与修心是相互促进的,不要偏执地追求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因为身体能承受,心灵才能平和;心灵能承受,身体才能有所皈依。这种修炼务必要贯穿于生活中,才能有所成。

修身与修心所要达到的境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形劳,不为心役,能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从容淡定,无喜无悲,而又心眼睿智,胸怀慈悲。

修身与修心的目的是:能在任何情况下最好地保护自己,并给于自己最大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我所用以修炼身心的手段则是在不使自己受到本质伤害的前提下,克制自己的欲望,增强自己的忍耐力,锤炼自己的身心。具体而言,我个人认为在四个方面的修炼是有必要的,即:饥渴、疼痛、劳累和寒暑。倘若一个人能在这三个方面克服,那么他在多数的恶劣环境中都能很好地生活,在多数的境况中都能保持从容淡定。但是请务要分清目的与手段,而不要为了手段而手段。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而不是伤害自己,所以修炼身心的前提是不使自己受到本质的伤害。否则便成了纯粹的自虐行为了,没有任何意义。

我个人太过专注于中国之传统文化了,于西方思想涉猎极少,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需改之、补之。

或许我太过专注于个人的自我内在修炼,而于外在之修炼很少,实在于组织、团队、合作方面极为欠缺,当改之、补之。内外兼修,乃能有成。振华兄之提醒,深谢。

一个人实在应该经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经历,反思自己的思想,反思自己的成与败、得与失、功与过,反思自己的成就与不足。否则他的经历与思想就像没有经过开采的宝藏,再丰富的经历、再长久的寿命都是白活了。

压力,有时是动力,有时是阻力;经历,有时是财富,有时是负担。其之运用,在乎一心。

逻辑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我说我对逻辑已经失望了,但还不至于绝望。我个人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有赖于三者:经验、信念与逻辑。此三者虽不能保证我做任何事情都正确,但至少能让我的风险最小,或至少能给我以心理的安慰。

人并总是理性的。

经济学中有几个观念对我的影响很大:均衡、长期、短期、预期、供给、需求、信息完全、信息对称、外部效应等。

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境界虽高,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目的与手段脱节。

如果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能把握好彼此间的距离,能控制好这个度,异性能给你带来很多好处。然而"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要控制这个度也颇为不易,非功深者不能为焉。

不要把佛当作一个外在的神,更多的时候,佛是指一种境界。

当你要攻击一件事物或一种思想观念时,或要为之辩护时,请务必问自己:我真的完全、正确地理解这件事物或思想观念的内涵么?否则请不要轻率地发表意见。

责任很多时候并不只是负担,同时也是动力。

切忌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更不可断章取义,妄言是非。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明辨其貌,提升自我的一个诀窍。

一直以来我致力于自我修炼与提高自我思辩能力,而于信息量掌握极少。有如建筑时,空有一张完美的图纸,却无砖瓦、水泥、木材等基本材料,如何能盖得起房子?当改之,补之。

为了自成一派而自成一派的人,往往强词夺理,胡言乱语,愚人耳目,乱人心智,而至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此种人比之人云亦云的人还要可厌可恶,最是无耻。当慎之、远之。

不到险时勿用险招,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待到险时务用险招,制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

与我志道相合者,使我快乐,给我鼓舞;与我志道不同者,使我进步,给我警惕。志同道合者让我看得更深,志异道远者让我走得更稳。

博爱但不要滥爱。

一定不要浪费食物,品尝过饥饿的人才知道食物是多么可贵。于我而言,做饭买饭时,宁愿少做少买而吃不饱,也不愿意浪费食物。这个世上还有那么多人吃不饱饭。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最后一口饭带给他们的效用远比给我的大。

东方人讲感悟,西方人重逻辑。中国人应多重逻辑以求真,西方人需多讲感悟可求美。

在你将要有所行动时,请一定要平心静气地想一下,这个行动的结果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能将这个行动坚持到底吗?我为这个行动付出这么多值得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好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好书是用来悟的,不是用来谈的。不要因看的书多而自豪,仔细想想你读了多少书;不要因为知道得多而骄傲,仔细想想你悟懂了多少。

东阳曾说我书读的少,我回答:"我读的虽少,但我懂得很深"

无义之勇者暴,无勇之义着虚。时刻保持你的剑的锋利,但不要无故拔剑。

朋友是朋友,敌人是敌人。不要苛求你的朋友把你的敌人当作他的敌人。不要因为你的朋友把你的敌人当朋友,就怀疑你的朋友也是你的敌人。

朋友交往不当会成为敌人;敌人交往适当也会成为朋友。

在我二十多年的生活中,最让我难受的境况就是尴尬的境况。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所以我尽量使我的言行不给别人带来尴尬。同时也希望诸位不要让别人感到尴尬。尴尬的感觉实在不好受。

很多事情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美好,很多事情也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糟糕。

有人问我喜欢李白的诗还是杜甫的诗。我回答我喜欢我喜欢的诗。他又问到底喜欢谁的诗。我回答我喜欢李白诗中我所喜欢的那些诗,不喜欢李白诗中我不喜欢的那些诗,我喜欢杜甫诗中我喜欢的那些诗,不喜欢杜甫诗中我不喜欢的那些诗。

可悲的是,一个人所能伤害的人往往是喜欢他的人。

曾经振华问我:基督教与佛教之修行有何区别。我回答: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然而就我所知,我可以谈一点。然而我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是佛教徒,于其教义、精神、本质并无深研,所以连这一点都可能不正确。我只谈一点我的看法,老田的个人看法。不可以为据。基督教与佛教都使人心安,给人以精神寄托,使人幸福、满足。然而基督教的精神依托在身外,是一个叫上帝的外在的神。他要求他的信徒将心交给他,一切听他的指示与安排,而他会赐予他的信徒以幸福与满足。而佛教徒信奉佛,然而这个佛很多时候并不单指外在的神佛,更多时候指的是一种修为境界。佛教教义认为任何人都有佛性,只要信奉佛法、刻苦修行,皆可与佛交流,乃至成佛。故佛教徒的精神寄托在身内,在于身心之修炼,将一切万物化于自身之内,乃能大智大慧、洞彻万物、身心无住,而自然幸福满足。人人经过刻苦修行皆可成佛,而并非人人经过刻苦修行皆可成为上帝。故曰基督教徒求于身外,佛教徒求于身内。可能也正因为此,基督教徒心怀敬畏,甘愿将身心献给上帝,所以在历史上,基督教总与政治与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世上之人多庸庸碌碌,能精研佛法、精修佛律,以至与佛交流、见性成佛者极其罕见。更多的佛教信徒将佛视为外在之神佛,将修佛之手段,如焚香、拜佛、念经、布施等视为祭佛之手段,以至佛教修行仪式成为一种迷信仪式,佛教成为一种迷信,诚可悲也。可谓成也众生、败也众生。世之信佛者须知,佛是修出来的、不是拜出来的。

8/07/2008

苦楼论拳8


伍拾柒

世有人能以慢打快者,世人疑之,不知何以然也。其能然者,在于敌来击我,其能触吾时,吾亦能触彼。故曰能击者在乎双方之距离,而不在双方之位置。故与人搏也,己不动而待敌之来,令其所走路程长,而吾所走路程短,是以能以慢打快、后发先至也。然。然则,说来容易,施之则难。斯对神意感应要求极高。故非高手巨匠不能为之,非下功日久不能成焉。

伍拾捌

武学中有奇正之分。武学中,以正面攻击,脚踏中门为正,以侧面进攻,打击侧门为奇;以强大功力,稳扎稳打为正,以奇招绝技,投机取巧为奇。武林中人对奇正之看法亦殊异也。或主正,譬如形意门讲究脚踏中门,硬打硬进,练功不练拳,练拳不练招;或主奇,譬如八卦门讲究脚踏侧门,避正打斜,变化无端,出奇制胜,庶几每位八卦门人皆有一招绝技也。吾以为,武术需出奇制胜,然亦需有强大功力为基。若无功力,止一味靠奇招妙技,一旦遇真正之高手,有如以卵击石,势必危矣。但若只有功力,而不懂用奇,势必有如雄狮子捕蝇,事倍功半,空耗体力也。故武术亦讲究以正合,以奇胜。正所谓奇正相生也。

伍拾玖

夫习武者,主张静、敬、净,而不倡竞。静以修身,敬以修德,净以修功。武术者,虽搏人之术也,然其目的在于止搏也。无竞而无不竞,非功深而德高者不能为焉。夫练武者,需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

陆拾

习武如爬山,上山之路千万条,有能到山顶者,有不能到者。夫师父有若地图也,指正确之道路。然而虽有地图尚需看汝识地图否。且能否到山顶还看个人之体力与毅力。故习武者需重基本功,否则不能大成也,吾谓之基本功决定功夫也,且要有毅力,能持之以恒,方可成就。习武非易事也。故曰:“习武者千人万人,成就者止有一人半人”。

陆拾壹

世有习武者能自学成材者,此犹上山之路千万条,恰被其误打正着,概率万不及一也。且花费时间、工夫、精力倍之,甚为低效。故曰此种人可敬而不可学,毕竟成功之概率过低,能否成就纯看个人造化也。

陆拾贰

武学至高境界,曰:入道。实则,世上一切学问之最高追求皆为入道,也皆可入道。茶有茶道,酒有酒道,画有画道,棋有棋道。武术则讲究修武入道。然则若想入道则需勤学苦练,广思深悟,下功日久,方能成就也。

陆拾叁

各门学问之“道”一贯,即道法自然。是故智者能一通百通,一悟百悟。唐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成为一代书法大家;李小龙观水之动态而创立截拳道;孔子见大河奔流感悟:逝者如斯夫;子期闻琴音袅袅赞道:巍巍乎高山。武术更是常借鉴外界自然而入武道,所谓象形取意也。或模仿猴嬉创立猴拳,或模仿蛇形创立蛇拳,或深明醉酒之意创立醉拳,或悟通佛家慈悲创立大悲拳。陈王廷悟透太极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互为其根之理创立太极拳。禅宗之发源地少林寺更是以禅习武,修武入禅,故少林功夫又称武禅。盖人为百灵之长,最擅能取万物之长,而补己之短。

陆拾肆

因世间一切学问与事物皆相通,故研究科学于研习武学深有裨益,研习武学于研究科学亦大有帮助。世间万物就是这么有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正所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其根,此矛盾之关系将世间万物万理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大系统,此即为宇宙。

鄙人习武三年,日夜浸淫其中,奈何天资愚钝,不登大道,未能有大成。然则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虽无大成,小成还是有一点的。此篇拳经便是不才三年习武、交手、思悟、修道之所得。然则不惟武学,实是鄙人二十余年全部所学、所历、所思、所悟集中于武术而发出。若仅以武学观之,则大谬矣。鄙人二十余年来所学大半得益于五个方面:数学、经济、传统文化、武学、个人经历,若能将各般学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大系统,浑然天成乃至入乎我之所言混元之境,如此观之,方入门堂矣。

苦楼论拳7


肆拾玖

兵法,有兵力之强弱;武学,有功力之深浅。兵法,“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武学,“明六要,而知功力之深浅,曰速、硬、力、柔、稳、和”。武者交手,需综合考虑此六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备周而制相应之战术,而能胜也。

伍拾

习武者最讲究能观敌之虚,察敌之漏;能避敌之强,惰敌之锐。以蛮打强进取胜,不为高明,正所谓击人一千,自损八百,此是下乘功夫。真正之高手能不战而屈敌。次则与人交手,能屈指胜人。

伍拾壹

习武者需善审时度势。功力深,然不会审时度势,功亦未大成也。功夫深者,审时度势上便会胜人一筹,从而能避敌之强,惰敌之锐,避实击虚,以实击虚,胜来易如反掌。

伍拾贰

吾尝与一位练习拳击之武友切磋武艺。习拳击者,上实而下虚,上肢力大而速快,然下盘却虚浮不稳。故吾避开与之近距离拳头之冲突,而用腿法击远速快之优势,将之逼至外围,攻其下盘,轻松取胜。吾亦尝与一位练习跆拳道之武友交流功夫。习跆拳道者,上下俱虚,下肢虽力大速快、灵活多变,却失于空虚漂浮,尤其上肢基本完全空虚。故吾利用八卦掌转掌功夫,避免与其进行腿法之比拼,寻其破绽突然进身,利用掌法速快力沉之优势,拱手胜之。与人交手,需知敌之虚实强弱,鉴以己之虚实强弱,制定相应之计,终能胜也。斯所谓知己知彼、避实击虚之计也。

伍拾叁

武者交手,往往弱小者可胜强大者,耄耋老者可胜孔武壮年,其理在乎前者善用避实击虚并局部相对优势之计也。武者交手,己力不如敌时,须动敌以计,以自己之强攻敌之弱也。譬如,可以己之手攻敌之指,以己之臂攻敌之手,以己之身攻敌之臂,而成局部相对优势之势也。有如田忌赛马,虽己之综合实力不及敌,然因合理布置,而成局部优势之局,亦足以胜敌也。

伍拾肆

然则武术中另有谚曰:“制稍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习武者讲究三节,举一身而言之,手臂为稍节,腰胯为中节,足腿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中又各有三节。如稍节之三节,则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节之三节,则胸为稍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根节之三节,则足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武谚有云:“三节齐,泰山移”,又云:“练武之时,因根动中,因中动稍,总需一气连贯也”,又云:“与敌交手时,需稍节领,中节随,根节催”。“制稍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之言,意为控制敌之稍节不若控制敌之根节,控制敌之根节不若控制敌之身体。盖因运动学之理,人体之活动由大关节带动小关节,故控制了中节便控制了稍节,控制了根节便控制了全部。然则,稍节力量最小,中节次之,根节力量最大,此岂非与布成局部优势之计矛盾乎?实则,稍节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中节次之,根节活动范围最小、最笨拙。以此而论,稍节最难控制,中节次之,根节最易控制。其之关键在乎找准敌之力点,以己之强攻敌之弱也。斯可谓另一种局部之相对优势也。布成局部优势之计,非能神会而灵活运用不能为焉。

伍拾伍

武者交手,向来强调掌握主动权。占住先机,方能克敌制胜。故武谚有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又云:“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伍拾陆

内家功夫者讲究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其能后发制人者,在乎敌来击我,其能触吾时,吾亦能触彼。敌之先动,吾可察其势而后动,有如挖好陷阱待敌来跳,巧妙非常。内家拳之高明者在乎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以被动为主动,胜人于无形之中。然则非下功日久不能成焉。

苦楼论拳6

肆拾壹

李氏之截拳道,亦谓打出先天本能反应。此李氏将终前所悟也。然纵观李氏一生练武之方,知其所谓本能反应,乃后天本能,非先天也。后天本能者,功夫也。

肆拾贰

中华武术练目力,非止在练目力也,在练神意也;中华武术练听力,非止在练听力也,在练神意也。甚或中华武术练步法者,亦非止在步法也,亦在神意也。神意凝而筋骨就,则步法自然轻灵稳重。

肆拾叁

《曹继武十法摘要》曰:“乃世之练艺者,多感于异端之说,而以善走为奇,亦知此拳有追法乎?以能闪为妙,亦知此拳有捷法乎?以左右封闭为得力,亦知此拳有动不见形,一动而至,而不及封闭乎?且能走、能闪、能封、能闭,亦目有所见而能然也。故白昼遇敌,尚可侥幸取胜,若黑夜时,偶逢贼盗,猝遇仇敌,不能见其所以来,将何以闪而进之?岂不反误自身邪?惟我六合拳,练上法、顾法、开法于一贯,而其机自灵,其动自捷。虽黑夜之间,而风吹草动,有触必应,并不知其何以然也,独精于斯者自领之耳。”曹君此言虽偏激,然吾深服其论。实则不惟六合拳,一切功夫练至高深境界,皆如是也。拳之精要,非在练目力、听力也,在练神意感应也。

肆拾肆

武术之步法,起脚轻灵,落脚沉稳;起若卷地风,落如板上钉;起则轻灵中有沉稳,落则沉重中似轻盈。然则其步法轻邪?重邪?实则中华武术之步法所练非轻非重,而能轻能重者也,斯所谓混元之功也。步法之关键在乎神意与裆胯,神意凝而裆胯活,则自然步法灵活沉稳,有若虎行豹走也。

肆拾伍

中华武术植根于中华之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曰:“清气上升谓之天,浊气下降谓之地”,又云:“一人一宇宙,一动一太极”。故夫人也,需效仿天地,下实而上虚,若墙头之草,随风飘荡自如,而其根岿然不动。其之关键在于,上则虚领顶劲,有凌云之志;下则气沉丹田,如磐石之稳。

肆拾陆

夫练拳者,需上而虚领顶劲,下则气沉丹田,上下撑拔,则脊之弹性生。夫练拳者,其之力需左右互争,前后互撑,上下互拔。其身有如太极球,以丹田为心向外膨胀,周身撑拔,曰:“肌肉松而筋骨撑”,则筋骨之弹性出焉,而内力生焉。

肆拾柒

吾以为功夫者,在于对力之控制。其力也,有内在之力,亦有外在之力。内在之力控制求诸己,外在之力控制应乎人。内在之力控制高明者曰功,外在之力控制高明者曰巧。功成而巧就,百战百胜。

肆拾捌

武术者,讲究身松体柔,发劲则讲究刚猛有力。盖因身体松柔,则转换灵活,进退迅捷,且筋骨弹性出而内劲生。然则武术又云:“松而不软,刚而不僵”。所谓松者,是一种劲力;所谓软者,是一种状态。故曰松者如簧,柔者如水。所谓刚者,是一种劲力;所谓僵者是一种状态。

7/31/2008

苦楼行思录

三个月以来在阁楼闭关修行,与一切之外界世俗隔绝,思考自己以往之经历,关注自身之所思所想,偶有心得,辄做纪录,并不成章。后我之兄弟朱振华对此感兴趣,乃精心整理,成《苦楼行思录》以赠之。此篇只是其中节选,望能对诸友有所启发,方是我之大幸。


人的一生是由无数偶然组成的,而一个成功的人就在于把偶然变成必然。

听天命而尽人事。

天命由天不由我,我命由我不由天。

苦到极时强作乐,乐到极时偏生悲。

经历是财富也是负担,对于我偏是负担。所以向往庄子之洒脱。但我学不了庄子,我只能装庄子,或许庄子也只是装庄子吧。但又能怎么样呢?我还是装我的庄子好,总比装孙子强。(答江艳)

一个人一定要思考三个问题: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人生的目的就在于找到三者之间的均衡点。

当一种文化褪化为一门知识,这时何等可悲?!

西方人讲情调,中国人讲情趣。

此生饮酒为君醉

入道的不是技艺,而是心。入道的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当你用心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至尽善尽美,合乎自然之理,入乎自然之境时,自然就入道了,只是有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你已入道了而已。入道之后,则不为技艺所拘,心无挂碍。入道的虽是心,而不是技艺,然而技艺精纯却是入道之基础,必须藉由技艺之途方可入道。不修技艺而妄言入道者,即使达到了你所谓之道,你所入的那个道也只是一个虚道,是苍白的、空洞无物的、了无内涵的,除了给道抹黑外没有任何意义。以渡舟过河喻之,道是河之彼岸,技艺则是渡河的那条小船,只有乘上这条小船你才能登上彼岸。当然渡河之小船有很多条,而你要找的是适合你的那条小船——也便是适合你的藉由入道的技艺。虽知登上彼岸便应舍船,然而舍船必须是在登上彼岸之后的事,切不可在未登上彼岸之前便妄自舍船,否则永远到不了彼岸。然而世之修道者多妄言入道,实不知何谓道,何谓入道,诚可悲也。世之最可悲者,非不知何谓道者也,而为自以为入道,却不知何谓道者也。

所谓理性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不要把借口当成理由,不要将两者混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能,勿岢于人。

你不能确定你所想要的也是别人想要的,所以不要把你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你只要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就可以了。不要己所欲,施于人,只要己所欲,享于人就可以了。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处着眼,近处着手。战略要远,战术要短。

拿得起,放得下,可称智士;进得去,出得来,方为豪杰。

很多人都说自己想通了,其实他只是自以为想通了而已。

人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可是可恶之人又何尝不有可怜之处呢?

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好用自己的力量去得到,不要指望别人的施舍。

一个人的满意度等于所有除以所求。短期来说,你可能无法改变你的所有,但你可以改变你的所求,这便是修心。无欲者,所求为零,满意度则为无穷大,故云无欲则刚。

人生有三重境界:以苦为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在不防碍别人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个世界上除了越好越好以外,没有任何越()越好一说。

我所信奉的是适用主义,简而言之便是该怎么着就怎么着。

我所说的话多数都是废话,王卷舒则说:给人启发的很多都是废话。废话之所以给人启发,正说明人并不总是理性的。一些显而易见的事物,人们偏偏视而不见;人们明明有正确的想法,却总不能按这想法去做事,往往做出错误的行动。如此说来,我的废话便不能算废话了,应为它们给人启发了,已经有了意义。

理性之所以有用,正在于大多数人往往是不理性的。

很多事情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困难,很多事也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很多人并不像看起来那么愚蠢,很多人也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高明。

一个人,他本来是什么样的人,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他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往往是不同的。

凡做事,应该分清目的与手段,不要把两者混淆。要为了目的而手段,不要为了手段而手段。

可以说自己好,但慎言别人不好。

不怕输,就怕输不起。

相信但不迷信,怀疑但不狐疑。

口中常有断情酒,心头再无牵挂人。

喜欢的越来越多,动心的越来越少。

人应该有勇气追求自己的理想,应该自信。最终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的概率却是最大。

有些人是可敬而不可学的。

聪明不等同于智慧,聪明练的是脑,智慧练的是心。越聪明的人离智慧往往越远。用心去悟,而不要只是用心去想。

关注你应该关注的,忽视你应该忽视的,是修炼身心的一个诀窍。

若想服人,自己的能力容许不足,但自己的自我修炼绝对不容不足。

把别人当傻子的人都是傻子。

思想上的最大悲哀就是别人牵着鼻子走,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形成强大的自我意识。

只要还没有成功就决不要掉以轻心;只要还没有彻底失败就不要轻言放弃。

在道义所允许的情况下,运用你所能运用的所有力量去达到你的目的。

谋而不诈;狡而不奸。

思考宜在头脑发热时,但行动务必要在心智冷静后。

爱你喜欢的人,尊重喜欢你的人。

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满足自己;在满足自己的条件下帮助别人。

把我当朋友的人都是我的朋友;不把我当朋友的人不配当我的朋友。

不要苛求你的朋友为你做什么,你会发现他已经为你做了很多。

对人勿要怀征服之心,对物务要怀征服之心。对人怀征服之心,得到的只有他们的反抗,等你放弃了征服之心,而用心去关怀他们,帮助他们,你就已经征服他们了;对物不怀征服之心,便无征服之斗志,也便无法征服它,这不能说明你是仁者,只能说明你是懦夫。

不求征服别人,但求征服自己。

不要妄言你不了解的事物,不要保守你所了解的事物。

这个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终归到底是属于我们的。

有时,主动的被动与被动的主动是更高境界的主动,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诀窍。

常听人说平常心三字,世人多以为平常心即日常之心。而我多番修炼身心,就己之体会,平常心实应为不住心,即《金刚经》所云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修炼身心的要诀有两个:持之以恒久与持之以日常。

今日,突然悟及道家之道与佛家之禅之区别。虽不知确否,然亦为一时之心得,权记于此。道家之道在于将自己之身心化入自然万物之中;而佛家之禅则在于将自然万物化入自己之身心之内。道之与禅虽不同,然而其两者之不同亦为两者之同,道与禅皆求入乎自然之境,合乎自然之理,以至于天人合一。从此看来,此两者与儒家亦为不同之同。故入道者无待无己、身心无拘、自在逍遥;入禅者大智大慧、洞彻万物、身心无住。

曾经沈阳问我李志文算大师么。我回答是的。又问:何谓大师?我回答:能启发你思考,能触发你的智慧,能在你疑惑时指点迷津,能在你犹豫不定时给你定心,如此则可称大师了。

何谓自由?自由即孔子所谓之: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人的精力、体力、能力等等都是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有高峰态、低谷态和正常态之别。在做计划时不宜以高峰态作标准,否则所制定的计划难以持之恒久,且疲惫身心,得不偿失。以正常态为标准最善,否则,宁取低谷态为标准,不取高峰态为标准。

今日与东阳早餐后参祥聊天,意识到修身、修心还不够,还需修技,即修炼技艺。修技是修身、修心之拓展与发挥,此三者实为一体,不可强自分之。

提倡者不一定是实行者,有时恰恰相反。

成佛的不都是和尚。

东阳、小叶和我共进晚餐,谈到我将人生分成的三个境界:以苦为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东阳说道:尚有第四层境界。我续言:无苦无乐。东阳大喜,以为知己,彼此不言而可会心。然我续言道:无苦无乐已非人的境界,故略而不谈。

曾国藩一生修为曰:不动心。余不以为然,余所主张者曰:不住心。

东阳曾问我如何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回答:资源的最优配置。

西方之文化重想,东方之文化重悟。想是用头脑去想,悟是用身心去悟。可能这也是东方文化在传承上不如西方文化的一个原因吧。

过分地实施某种美德,往往会损害实施这种美德的能力。

商战明提倡将理想与世俗分开,但他并没有找到连接理想与世俗的桥梁,从而在理想与世俗之间徘徊、纠结、无奈、惆怅。我想我或许找到了这座桥梁。这座桥梁是由三根桥柱支撑的,一是理性,即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效益;二是分清目的与手段,为目的而手段;三是辨明借口与理由。只要弄懂这三点,我认为世俗本身就是通往理想之桥梁的桥身。

不要怨恨昨日之非,因为昨日之非的意义就是让你找到今日之是。

几乎所有人都希望他身边的人都是高尚的人,但这并不说明他们都想成为高尚的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只是企图在别人的高尚中获取自身的利益;几乎所有人都期盼英雄的出现,但这并不说明每个人都崇尚英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希望得到英雄的庇护。

当你喜欢某种事物时,请仔细想想你真的喜欢它吗?不要只是叶公好龙而已。

这个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终归到底是属于我们的!!!








7/16/2008

苦楼诗稿



五言绝句
大鹏歌
命中有文武 生就不平凡
且待大风起 振翅升云天
邀王妹颖游杭州
十里西湖水 万朵荷花开
夕阳残照里 静候故人来
送别
狂欢人散后 明月照残瓯
坐听风吹柳 凄凄满别愁
无题
孤身登苦楼 楼高望水流
流云淡淡过 过尽两悠悠
五言律诗
暮游启真湖
独立启真桥 田荷几处发
翠草偎碧树 清涟浣细纱
弱风揉池水 夕阳映紫霞
但识其中趣 拙笔可生花
登高
环拱悬危崖 疑是登天梯
四顾苍山远 举目白云低
短草天南北 豪情海东西
当遂凌云志 敢教天下齐

醉酒
本是豪放人 生就婉约心
也会清风唱 不堪夜寒吟
飘飘风吹雨 依依泪沾襟
每当狂酒后 方可现真身
游龙井
晨起赴龙井 山高入云峰
林深遮碧日 风清送蝉鸣
乱石掩行路 竹杖辟前程
茶香共忘机 陶然俱空灵
游龙井
微雨赴龙井 山高草木深
清风吹幽径 飞鸟戏逐林
静心得禅趣 仰首卧浮云
欣遇何空色 乐闻足古今
游龙井
新雨青山秀 露滋深林喧
清风吹戏水 晕月照听泉
别枝惊飞鸟 摇影动鸣蝉
悠悠道不尽 心阔天地宽
暮游西湖
寂寞难排遣 暮至天泽楼
清山残日落 碧水浮云游
林中空万籁 湖上余孤舟
茫茫两行泪 樽酒慰离愁
冬夜怀旧
惆怅不成眠 吾心谁可知
一杯糊涂酒 两句荒唐诗
都言人生短 莫道苦楼痴
今生不作念 何事复目滋
泛舟西湖
小舟漾碧波 山青柳如烟
高风开云路 湖水弄漪连
清臆如得道 息心若悟禅
此中有真趣 萧然忘尘间
登山
向晚意不佳 孤身又登山
举首叹孤鸿 平白羡青鸾
阴阴似欲雨 暝暝若微寒
又忆旧沧海 潇潇独怆然
春游
春末人浮躁 外出强登山
浓翠伴听琴 碧鉴曳行船
一部南华经 半套太极拳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云烟
西湖夜饮
又当经别日 夜饮慰离愁
不见今昔月 空忆旧时游
清风摇疏影 枯灯见孤舟
倚石似微冷 元知不千秋
又夜饮西湖
春去诸芳尽 各寻各自门
三叠千秋曲 孤征万里云
清风直须过 薄酒独自斟
送得故知去 惜无折柳人
七言绝句
游启真湖
启真湖畔草茵茵 疑是铁血铸英魂
莫言书生无士气 豪情绵宕满乾坤
题江南雪景
似瑛冰霜封故北 如梅玉雪砌江南
心念断桥千载事 就情饮酒对门轩
忆江南雪
小屋浓睡不觉寒 一夜樱花飞满天
又忆江南断桥雪 深沉恩义两重山
题端午节
端看桃花且徐行 午来登楼会友朋
快意醉人何需酒 乐当自在踏清风
端午节戏薛弟剑晖
多情才子俏娇娘 共制华灯戏草塘
青青艾叶珍珠米 悠悠化作满池香
咏松
远上寒山鸟不行 罅隙盘桓一孤松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以孤傲成其名
无题
雾笼西子薄似烟 风嬉湖水弄漪涟
一点痴心凝犀角 百年多情照吴山
月圆
月偏之夜思月圆 明月何苦少半边
曾经欢笑明月满 而今惨淡对月酣
颂唐山人民抗震三十周年
一片血泪洗万愁 英雄只为英雄流
三十年前乾坤坼 会把豪情震九州
七夕游西湖
半鉴方塘镜天河 一抹横梁引鹊桥
痴问璧人相会处 水上玉舟应月摇
十一月十一日怀旧
去年今日此时间 青天明月映娇颜
而今青天依旧是 可怜明月少半边
吴山怀旧
入冬时节赴吴山 一壶浊酒忆旧颜
潇潇更续昨年雨 物是人非两暖寒
告薛弟剑晖诗
烈酒催寒寒更寒 不若春风暖心泉
今朝有幸须自珍 莫作它岁忆旧年
唐诗三百首赠丛君琳琳
三百唐诗耀古今 无酒读来亦醺醺
宝刀由来配名士 吾赠雅集遗丛君
生平乐
其一
月如金钩月入盘 月如流水去华年
而今年少需自珍 积水成深始扬帆
其二
月如金盘月如钩 月上华阁月难收
苍苍两鬓繁霜时 小船吟月随波流
游西湖
纵是春深愁亦深 旧烦新恨碎残心
欲将沽酒图一醉 搜尽全身无分文
清明祭于忠肃公偶题
孤矗松岗寂寥坟 高风过发心怆然
追慕当年英雄气 忠魂依旧傲青山
答郭倩
苦楼飞鸟戏逐林 工部恨别鸟惊心
若非心有感伤事 纵是风雨不愁人
答邓贤弟东阳诗
三春过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
只需留得根不断 更得来年一片春
端午赋诗
总是无端忆旧游 每逢子午独登楼
匆匆风快雨疾去 多少欢乐付水流
怀故人
一片夕阳满湖红 夜阑残星点点灯
醉里笙歌酣诸友 酒醒江山几万重
中秋
玉壶泄水动疏影 送来金桂淡淡香
一杯菊酒怀知己 留得菊花待重阳
重阳
中秋过后复重阳 月色清幽菊花香
踏遍四海皆知己 人生无处不故乡
雨中忆故人
纤雨如丝潜入湖 素衣斜挎小酒壶
未晓菊花何处有 细念故人归来无
无题
断桥不断情已断 残雪未残心已残
劝君莫饮多情酒 皓月清歌弄管弦
无题
宝刀未老心已老 孤山不孤人自孤
劝君勿奏名利曲 无即有来有亦无
无题
一醉醉到天尽头 不知欢喜不知愁
五湖福地独来往 四海洞天任我游
无题
奈何桥畔勿饮酒 孟阿婆处莫用汤
休教来生多情我 寻寻觅觅枉断肠。
无题
半夜风寒送犬吠 三更月冷伴客眠
清风摇碎花间影 落松敲碎水中天
无题
滴滴滴滴又滴滴 细雨缠绵无尽时
留恋花间成珠泪 奈何花落向流溪
无题
处处处处又处处 处处处处又处处
处处风雨处处愁 迷却红尘归无路
赠依兰
依旧西湖三月天 月光如水水如烟
相知何须折杨柳 春风犹忆白玉兰

七言律诗
自勉诗
寒窗苦读十余年 满腹经纶莫等闲
逸乘辛舟赏学海 悦踏勤径观书山
宝剑经秋锋且利 美酒陈坛醇更甘
巨鲲岂甘随流水 风合云聚升九天
雪夜怀旧
孤雪独步叹零丁 空余指爪叹孤鸿
半夜风寒送犬吠 满腹忧怨诉谁听
有意何愁分南北 无心不复计西东
夜寒惊醒残宵泪 未及滴落已成冰
无题
锦瑟无端五十丝 一弦一柱诉情痴
吴山缠绵多情话 犀角凝为连理枝
山青木秀固成画 情深意挚可为诗
不羡九天灵霄殿 只求白发同相依
夜游忆旧
情人长坡百草青 竹杖赤足且徐行
绵绵如缕旧情绪 悠悠化作满河星
红豆犀角系青丝 湖畔清风听蛙鸣
且将一醉到天晓 风雨过后即是晴
菜根谭赠郑君
神农尝草初菜根 菜根始育中华魂
莫道菜根无佳味 须知平淡方为真
水自清白利天下 火虽酷烈祸古今
宝刀由来赠名士 吾赠菜根遗郑君
夜游西湖
夜来幽抑携酒行 斜倚孤石意飘零
往事不堪作云烟 飞絮无奈化浮萍
大悲极处自无悲 多情深处反绝情
夜寒惊醒残宵泪 未及滴落已成冰
高山流水
伴窗怜影月愁云 月入愁云无处寻
金葵有心空对日 玉梅无意苦争春
务求汴和识荆玉 莫学伯牙枉断琴
碧水长流山长在 高山流水谨付君
无题
历经风雨或如神 无悲无喜无痴嗔
悠悠长恨此生久 漫漫无求来世深
口中常有断情酒 心头再无牵挂人
踏破红尘终无己 清灵一点上昆仑
无题
一溪春水如碧烟 依依曳曳去华年
清风摇乱花间月 落石敲碎水中天
黄昏落日风送雨 虹晨晓月蝶依兰
今宵独卧苦楼夜 皓月清歌满秋山
五言古诗
中秋夜思亲
明明天上月 皎皎洒清辉
婵娟披缟素 寂寞舞袖飞
吴刚难奋斧 溢香三秋桂
本是团圆日 朋亲难相会
起舞弄清影 一吟双垂泪
忆送方兄政赴新加坡
或言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西湖比西子 荷叶满桥头
弱风揉池水 碧波荡小舟
但得长居此 灵霄不可留
白堤风细细 断桥水漪涟
昔者蛇妖义 大水漫金山
雷锋二十载 此桥重相见
茫茫廿春秋 一吟双泪叹
今送吾友去 一别十余秋
依依杨柳岸 凄凄满别愁
男儿志四方 壮心正当年
愿君无所羁 平步面金銮
玉堂金马时 还复仰君颜
吾寄离别意 深埋青云间
会当重逢日 醉卧桃树前
中秋夜游启真湖
皎皎天上月 悠悠小湖边
玉壶流光转 我携酒樽欢
月既不能饮 我也自寡鳏
四海本孤寂 无论天地间
既无对酌人 何不闭心轩
题父亲节
世外荒林寺 夜半深山钟
一心事佛祖 不知父母生
为尔生平乐 无言雨里风
人生几十秋 逝去何匆匆
莫学不孝儿 故后建豪陵
无题
昔日尝恩怨 从此两不识
不堪回首看 一声长叹息
莫愁前路孤 天下尽知己
离别曲
薄暮辞故土 一去万里远
杨柳徒萧瑟 依依泪涟涟
斟酒敬兄弟 忍辞高堂颜
一杯复一杯 千杯不忍断
酒至半酣时 相与始言欢
男儿四方志 奈何苦情长
古来有志士 慷慨赴国疆
今朝伤离别 相逢时未远
异日遂凌云 醉卧桃树前
仓皇登车去 苍茫见青山
皎皎月如钩 何处望婵娟
天涯
情尽益逍遥 风雨任豪侠
腰间一壶酒 仗剑走天涯
朝随白云起 暮归依红霞
狂饮一腔酒 舞剑乱千花
问我何归处 天涯是我家

七言古诗
夜游老和山
晚来多寂寞 夜登老和山 问君何独然
为此山中阴似鬼 野径盘盘萦危峦
深林幽暗无所辉 脚下石阶皆不见 猿猴愁攀援
酒壮英雄胆 壮士把酒啸青山
夜游西湖
长恨西湖水非酒 不能醉我慰离愁
昔者旧烦复新恨 夜阑深处独登楼
旧时烟光四散去 各自东南西北流
今朝但求真酒醉 留待明日再悲秋
读史
千秋铁血王朝 狂风漫卷寂寥
碧海群星寥落 月光寒照弯刀
秋山
一夜秋风飞落叶 一叶一情一幽咽
枯黄漫卷怨秋风 秋风正是当时节
看不透 云烟事 谙不尽 愁滋味
勘不破 世上情 流不尽 断肠泪
浓云暮霭迷秋山 寂寞秋山溢芳翠
无题
静坐湖畔,曼曼杨柳参差舞
闲看天上,脉脉白云自在游
纸扇轻摇,摇落心头几许恨
狂风漫卷,卷去人生许多愁
烟雨淡,青山幽
淡淡清煦自风流
莫唱清歌莫纵酒
清茗一盏卧苦楼


临江仙
翩翩狂傲少年时 白衫剑挑清秋
江湖浪迹十年游
乘醉听箫鼓 诗书自风流
把剑凄然望归路 轻摇独钓孤舟
魂销剑寞隐荒丘
酒冷诗残处 空余水悠悠
蝶恋花
凭栏远看夕阳坠
浅唱低吟 无道催人泪
天涯肠断终不悔 念深哪寄心肝碎
把酒长歌当一醉
只知多情 哪道相思味
料峭春寒入罗帷 红豆执手人憔悴
卜算子
明月生东南 夕阳西山坠
老树黄花曳西风 斯人独憔悴
一杯断肠酒 两行伤心泪
只道多情乐逍遥 谁解其中味
鹧鸪天
半轮清月挂天际 料峭春寒无心意
杨柳叶上染新雨 别恨离离露沾衣
油纸伞 连理枝
可笑旧日多情诗
而今风雨吹酒醒 伫倚楼台清泪垂
鹊桥仙
银汉望穿 晓星渐沉
盼来闲愁无数
不慕月女盗灵丹 只落得月光黯度
柔肠百转 佳期又逢
多少笑颜回顾
盈盈一水纵海深 又争将真情断驻
红豆巧
层林叠翠 莺飞草青
怅然黯对长空
苏堤依依杨柳 云淡风清
残阳坠去山色暝 对酒当歌无人应
一任它
酒醒何处 醉卧西风
日已暮 玉壶升
斜倚孤石 心念自飘零
那时吴山留恋 尽诉高亭
落花若付流水 如何一任映日红
自由来
若无深情 何来绝情
永遇乐
夕阳西坠 晚霞如织 玉壶初升
断桥流水 旧时携游 何处不留情
后弈射日 婵娟窃丹 困煞多少英雄
莫笑他 豪杰一世 只落得凡躯残名
今宵月圆 不由触景涕零
寸寸柔肠 点点清泪 化作旧时梦
可堪回首 浊酒一杯 往事云淡风清
一任它 酒醒何处 醉卧西风
虞美人
上元群贤南华座 杯盏交相错
火树银花逐月明 月下悠悠湖水自冰莹
往来得失莫清点 岁月不堪减
人生在世不言愁 与君再饮一壶二锅头
浣溪沙
一声长叹一杯酒
悲断愁肠泪千斗
潇潇黯对湖边柳
酒摧胸胆欲狂吼
虎臂无力雄躯朽
浅唱低吟词一首
清平乐
翠亭枕首 鸣泉调玉柳
松竹为邻云作友 再斟一杯浅酒
清风吹去忧伤 茶香洗净愁肠
便是一生得意 平添一梦黄粱
菩萨蛮
断家桥上断魂人 偶然值意又醺醺
出门淡着裳 倚石似微凉
暝暝西江月 月中独冷阙
夜阑上高楼 新愁连旧愁
菩萨蛮
暖风吹醺西湖水 欲将沽来图一醉
浅吟词一首 就饮一盏酒
玉柳飘飞絮 任它随云去
劝君莫说愁 碧波依旧流
临江仙
尝酣西子映湖月 笑看醉里春秋
过往云烟已难收
苍山仍然在 碧波依旧流
酒冷诗残君何在 明朝何处同舟
相知三载共携游
今夕一别去 江海寄余愁
苏幕遮
小红阁 垂杨柳
草色如烟 人在画中走
乱花残红人独瘦
最是销魂 风雨黄昏后
浓云合 又欲雨
鸟雀忽来 匆匆又归去
今日多情能记否
小红葫芦 一杯桂花酒
水调歌头
乱花销残红 花瘦不堪摘
昨夜宿酒浓睡 往事还萦怀
丰富世情似锦 阔绰江山如画 不知谁剪裁
倚阑干 叹稼轩 空负才
人生无奈 烟雨雨蒙蒙独徘徊
陶诗低吟去愁 浅酒轻啜别恨 一任鬓发衰
匆匆春归去 风雨不复来
江城子
——改作浙大某校友词
鹂歌一曲别情长
藕丝香 燕飞忙
回首春风 桃李又成行
三叠阳关唱不尽
一片月 两茫茫
笑看醉里旧烟光
满庭芳 莫彷徨
一杯清酒 洗净断魂肠
留得他年寻旧梦
随百鸟 归钱塘
蝶恋花
层林叠翠隐行路
杨柳参差 离离飘飞絮
梦里彩笺无计度 梦醒人去不堪顾
把酒漫行浑无绪
故地重游 新愁吟旧句
钱江尽唱三叠曲 脉脉流向天涯去
鹧鸪天
独眺西湖黯水沉 点点残灯入梦深
料峭风寒吹酒醒 莫知酒醒更断魂
杯中醪 频频斟
饮酣乐事在诸君
今宵卧倒西楼夜 他年同醉有几人
木兰花
夜阑更残人不寐 潇潇风雨乱红翠
明朝深巷卖杏花 明艳娇花残浪蕊
解尽金龟拚一醉 梦中旧日多苦味
一杯清酒薄似水 醉里春秋几多泪
柳梢青
大地苍茫 长河落日 几度飞霜
怒风如歌 寥寥河草 几番秋凉
萧萧风雨无常
打不尽 寂寞芬芳
大浪淘沙 风流东逝 背道斜阳

7/06/2008

【连载】苦楼论拳5







叁拾叁



余以为本能反应有先天本能反应与后天本能反应之分。所谓先天本能反应,乃与生俱来之本能;所谓后天本能反应,乃后天培养所成之本能。有拳派惟重先天本能,吾不以为然。余以为先天本能固当重之,而后天本能犹当重之。



叁拾肆



余以为神意者需能敛得住,而放得出。神意敛住,即所谓神意内敛,是练功之法门也;神意放出,则精神一动,气势大震,自能威慑敌胆,震撼敌心。斯所谓以意击人也。



叁拾伍



余尝演拳于人前,待练之十字摆莲接闪通背时,不意间神意外放,一女士骇然而退一步有余。余奇之。或所谓劈空劲、凌空劲也复如是。虎虽不击人,而人见虎两股战战,不能站立。精神如虎,不击人而人自败矣。



叁拾陆



余所谓精神如虎,不惟虎之雄威,而虎之机警也。余所练神意如鉴,神意如虎之法,即神集中于虚无也。



叁拾柒



世有所谓象形拳者,象形取意,颇有意趣神妙。盖人为百灵之长,能取万物之长而为己所用。余以为,想象己为何物,而下功日久,则能象其形而取其意。此亦练神意之一奇妙也。



叁拾捌



习八卦拳者,想象自身龙形猴相、虎坐鹰翻,久之则身形如龙、机警如猴、威势如虎、盘旋如鹰,颇为神异。是故练通背、劈挂者,想象两臂如鞭,久之鞭劲自出;练少林者,想象自身为金刚巨神,久之自然力巨体坚;习太极拳者,想象自身如水、如簧,久之则柔如水,而弹如簧。斯所谓神意练就功夫也。



叁拾玖



故世之练武者,需兼练形神,不可偏废,否则功难成。有形无神,行尸走肉;有神无形,海市蜃楼。



肆拾



世有所谓大成拳,以站桩为主,而继之以试力,不求招、不求形,纯以意击人,曰打出人之先天本能。吾未能信之也。大成拳以人为先天本于道,乃因后天俗惯而泯之,故需以站桩而导以意气修炼,去后天而返先天,自然合于道也,道合则功成。此说根于中国古典哲学也,犹以道家为主。余则不以为然,余以为技击之法固仗本能也,然非惟先天之本能,而后天之本能也。所谓后天本能者,乃后天训练,是习惯成自然,而成本能者也。倘如大成之论,岂非婴孩为技击大师乎?不亦谬哉?或对曰:“婴孩形小体弱,倘力盛体长,则能胜”。果如是,则古之学子,未尝劳力,当无后天之病,而携婴幼之道,当无敌于天下乎?吾不觉乃笑。吾以为技击之道,筋骨、整合、神意,三者缺一不可。形神亦需兼备之。功之与招,亦不可偏废。固当以功为本,然而,功以招显,招以功成。无招则功亦不能行也。以刀喻之。招者,刀也;功者,锋利也。倘无刀,斯锋利焉存?以之而论,大成之病,昭然若揭。况吾未闻有止练大成而能成技击大师者。举以芗老,吾亦以为芗老之功多赖早年所习之形意拳也,亦非大成之功。

孙子兵法与武学



兵法者,用兵作战之法,即带领军队作战的方法。武学者,练习武术之法。武术者,搏人之术也,以最小之代价取得最大之效果。故兵法与武学深有相通之处,都是交战之法。所不同的是兵法为指导军队作战,而武术是指导自己的身体作战。然而军队有兵力之强弱,武术也有功力之深浅,其之作战原则与谋略之运用却为一理。故研究兵法对练习武学深有裨益,研究武学对学习兵法也大有帮助。
孙子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其战略战术原则也备受世人推崇。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六点,即:一﹒避实击虚,二﹒致人而不致于人,三﹒先胜而后求战,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五﹒以正合,以奇胜,六﹒识众寡之用者胜。下面分别就这六点来阐述孙子兵法对武学的指导作用。
1. 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哦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这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之所在是集中力量,寻找敌方弱点,并迅速出击。
众所周知的游击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劳;曹刿论战讲:“一而盛,再而衰,三而竭,乘彼气竭,一鼓作气,必能制胜”。此两例都是兵法上避实击虚的典范。前者主要是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后者则主要运用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避实击虚这一战略方针也同样广泛适用于武学之中。其中尤以三大内家拳中的八卦掌发挥的淋漓尽致。八卦掌堪称武学中的游击战,其以走圈为主,里脚直进,外脚内扣,以其独特的趟泥步围绕敌人转圈,避其锋锐,待绕至敌人侧方或后方,并制造或发现敌人破绽进行打击。八卦掌的打击原则为:避正打斜,以正打斜;避实击虚,以实击虚。所以八卦掌在对敌实战中能以巧打蛮,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习武者最讲究能观敌之虚,察敌之漏;能避敌之强,惰敌之锐。以蛮打强进取胜,不为高明,正所谓击人一千,自损八百,这是下乘功夫。真正的高手能不战而屈敌,次则与人交手,能屈指胜人。审时度势是人杰,三国时期的关羽深明此道。“温酒斩华雄”时,华雄收了兵,此时关羽单枪匹马闯进敌营,兵士们尚未反应过来,觉得刚打完,不知道关羽来干嘛,就没拦。华雄此时已经下马,关羽骑在马上一刀就把他劈死了,然后趁乱一溜烟出了敌营。过五关斩六将,基本都是瞅个冷子就一刀。赵云七进七出,张飞大喝长坂坡,这是血勇。关羽没那么威风,但他时机把握得好,避实击虚,胜来省时省力。关羽杀华雄,是投机取巧,但他只身闯敌营,是大勇,能算出敌人的心理盲点,是大智。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镇关西是屠夫,鲁智深假装买肉,让镇关西切了一包又一包,先把他累了个半死再打他,结果三拳就把他打死了。
功力深,但不会审时度势,说明功夫还不行。功夫深者,审时度势上便会胜人一筹,从而避实击虚,胜来易如反掌。
2. 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俟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武者交手,向来强调掌握主动权,占住先机,方能克敌制胜。故武谚有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又云: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说道:“世界上永远是强者影响弱者,交战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强了,能影响别人,别人不自觉地一学你,就败了。模仿是人的天性,养狗的人像自己的狗,养猫的人像自己的猫,张三总和李四聊天,最后张三脸上出现了李四的表情,李四带上了张三的小动作,都是不自觉地模仿。比武时,情急之下,人的精神动作容易失控,一受惊,就模仿对手了。”这一段话生动的描述了武术中占据主动权的重要性。与高手过招,常会觉得自己的每一举动都已陷入对方的算计之中,有如置身网内,周身之力全使不出,处处不得劲。此便是已“致于人”,必败无疑。
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可谓又将这一原则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太极拳不主搏人,而是以逸待劳,待敌人进攻之时,借对方之力击打对方,故称借力打力。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顺其自然,即不主动攻击敌人,不与敌人作正面冲突,而是顺着对方。乍看来似乎太极拳丧失了主动权。事实上,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在保持自己有利地位的前提下的舍己从人,是保证自己优势境况的条件下的顺其自然,而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一味避让。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有如挖好了陷阱等敌人来跳。太极拳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以被动为主动,胜人于无形之中,所以才巧妙。
3. 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他提出了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战。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与此。
兵法讲究不打无把握之仗,武术也莫不如是。习武者首先要对自己的功夫有强大自信,此自信是经过多年的刻苦练功得来的,有强大的功力作后盾,是在精神上产生的一种信心与豪气。而不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纸上谈兵的虚妄;也不是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自负。然而武者又是谨慎的。武者习武的第一课,也是贯穿其一生的精神支柱就是武德。武德的第一条就是敬,谦虚。武者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武者深知善水者溺的道理,知道武术战斗是关系到生命的大事。武者是最知道生命的可贵的,所以武者决不轻易出手。武者是生活在对自己功夫的自信,和对生命的敬畏的矛盾中的。所以武者在决战之前会充分的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预算自己胜利的机会。
兵法,有兵力之强弱;武学,有功力之深浅。兵法,“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武学,“明六要,而知功力之深浅,曰速、硬、力、柔、稳、和”。武者会综合考虑这些要素,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充分准备,制定相应战略战术,从而取得胜利。
4.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己知彼,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在第三点中已经讲到武者在决战之前会充分的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预算自己胜利的机会。这便需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充分了解敌人的情况,才能知道对方的虚实与强弱,再结合自己的虚实与强弱,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作战方针。
我曾与一位练习拳击的武友切磋武艺。习拳击者,上实而下虚,上肢力大而速快,然而下盘却虚浮不稳。所以我避开与之近距离拳头的冲突,利用腿法距离远而速度快的优势,将之逼到外围,攻击其下盘,结果轻松取胜。我也曾与一位练习跆拳道的朋友交流功夫。习跆拳道者,上下俱虚,下肢虽力大速快、灵活多变,却失于空虚漂浮,尤其上肢基本完全空虚无用。因此,我利用八卦掌转掌功夫,避免与其进行腿法的比拼,寻其破绽突然进身,利用掌法速快力沉的优势,将之轻松击败。
以上两例中,针对不同的对手,了解其虚实强弱,再参照自己之虚实强弱,制定不同的战略战术,最终都取得了胜利。这便是知己知彼之法在武术中的实际应用。
5. 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布置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的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相应的,武术中也有奇正之分。武术中,以进行正面攻击,脚踏中门为正,以侧面进攻,打击侧门为奇;以强大功力,稳扎稳打为正,以奇招绝技,投机取巧为奇。武林中人对奇正的看法也大不一致。有人主正,比如形意拳讲究脚踏中门,硬打硬进,练功不练拳,练拳不练招;有人主奇,比如八卦掌讲究脚踏侧门,避正打斜,变化无端,出奇制胜,几乎每位八卦门人都有一招绝技。我认为,武术应出奇制胜,然而要有强大功力为后盾。若无功力,只一味靠奇招妙技,一旦遇到真正的高手,有如以卵击石,便要吃大亏。但若只有功力,而不懂得用奇,势必有如狮子打苍蝇,事倍功半,空费体力。所以武术也讲究以正合,以奇胜。正所谓“奇正相生”。
鄙人也十分重视奇正的关系,并从中广受裨益。鄙人一方面加强功力练习,务使功深劲沉;另一方面勤修奇招绝技,以求出奇制胜。也正是因为奇正互济,懂得奇正相生的道理,并能灵活运用,鄙人才能在与人交手中无往而不利。
6. 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处置兵力的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方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的相对优势,来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立、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护自己,消灭敌人。
事实上,所谓“识众寡之用者”就是采取手段造成局部兵力的相对优势,从而有力地打击敌人。造成局部相对优势这一方法对武学也有很大启发。武者交手往往弱小者可以战胜强大者,耄耋老者可以战胜孔武壮年,其道理主要是前者能灵活运用避实击虚和造成局部相对优势的战略战术。用兵作战,当己方兵力不如敌方时,要设法调动敌人,分散敌人的兵力,从而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的相对优势。武者交手,在己方力量不如敌方时,也要采取方法调动敌人,以自己的强势部位攻击敌方的弱势部位。比如,可以己方之手对付敌方之指,以己方之臂对付敌方之手,以己方之身对付敌方之臂等等,从而造成局部的相对优势,有如田忌赛马,虽己方综合实力不及对方,然而经过合理布置,造成局部优势,同样可以战胜实力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采取手段造成局部的相对优势,这一方法在武术中,尤其是擒拿和摔跤中,十分常见,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战略战术。
然而武术中另有一种说法是“制稍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习武者讲究三节,举一身而言之,手臂为稍节,腰胯为中节,足腿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中又各有三节。如稍节之三节,则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节之三节,则胸为稍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根节之三节,则足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制稍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控制敌方的稍节不如控制敌方的根节,控制敌方的根节不如控制敌方的身体。这是因为,根据运动学,人体的活动是大关节带动小关节,所以控制了中节就控制了稍节,控制了根节就控制了全部。然而,稍节力量最小,中节次之,根节力量最大,这岂不是与造成局部优势矛盾么?事实上,稍节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中节次之,根节活动范围最小、最笨拙。从这一方面讲,稍节最难控制,中节次之,根节最易控制。其关键在于找准对方的力点,以自己之强攻敌之弱,从而控制对方。这就又是另外一种局部的相对优势了。

以上所说的只是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对武术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孙子兵法和武学的关系远不止此,但限于篇幅,此处不作详述了。
兵法的至高境界是入道,武学的至高境界也是入道。事实上,世上的一切学问的最高追求都是入道,也都可入道。茶有茶道,酒有酒道,画有画道,棋有棋道,武术则讲究习武入道。但若想入道则需要勤学苦练,外加广思深悟。各门学问的这个“道”则是相通的,即道法自然。所以智者能够一通百通,一悟百悟。唐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成为一代书法大家;李小龙观水之动态而创立截拳道;孔子见大河奔流感悟:逝者如斯夫;子期闻琴音袅袅赞道:巍巍乎高山。武术更是常借鉴外界的自然而入武道,所谓象形取意。有人模仿猴嬉创立猴拳,有人模仿蛇形创立蛇拳,有人深明醉酒之意创立醉拳,有人悟通佛家慈悲创立大悲拳。陈王廷悟透太极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互为其根之理创立太极拳。禅宗的发源地少林寺更是以禅习武,修武入禅,所以少林功夫又称武禅。盖人为百灵之长,最擅能取万物之长,而补己之短。
因为世间一切学问和事物都是相通的,所以研究兵法对研习武学深有裨益,研究武学对学习兵法也大有帮助。世间万物就是这么有趣,即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正所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其根,这种矛盾的关系把世间万物万理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大系统,这就是宇宙。

7/04/2008

【连载】苦楼论拳4


贰拾伍

吾之所谓神意,是大神意也,凡所一切精神、意念、思想、观念、乃至灵感,等等皆为神意。夫神意之炼者,各家功夫各有不同,乃所谓内家心法也,从来密不示人。其各家练法虽有不同,然其理一贯,下功日久皆能成就。不可厚此薄彼,厚己而薄人,徒增夜郎之笑也。

贰拾陆

吾个人所炼神意之法分三层功夫。一曰:意遍全身;二曰:意存丹田;三曰:神意集中于虚无。夫初习武者,周身不灵活通畅,故需意遍全身,以查周身之活动,乃使周身顺遂,此练武入门之基,曰第一层功夫。待得周身顺遂,则意存丹田。盖因丹田乃周身之令,周身既顺遂矣,则受命于丹田。故丹田令行,则周身功成。又意存丹田有助于气沉丹田,乃可使下盘稳固,此曰第二层功夫也。第一、二层功夫乃求之于自身。然拳者,搏人之术也。待自身顺遂而应令于丹田,则需求诸外也。与人搏,需能应敌而变以克之,故需心无所想而无所不想,无所应而无所不应,故需神意集中于虚无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贰拾柒

吾向不喜看武侠小说中所述之武功,以为误人不浅。然其中有一句话吾深然之。武功有三重境界,一曰:手中有招,心中有招;二曰:手中无招,心中有招;三曰:手中无招,心中无招。手中有招,心中有招,此第一层功夫也,因周身尚未顺遂,未能应命于丹田,各自为政,故需手中有招,心中有招。手中无招,心中有招,此第二层功夫也,因此时周身顺遂而能应命于丹田,故心中有招,而丹田一动,周身应命于丹田,自然出手成招。手中无招,心中无招,此第三层功夫也,此时神意集中于虚无,无所想而无所不想,无所应而无所不应。敌一动,吾自有所应而克之,故能手中无招,心中无招,应敌而变,出手成招也。此乃习武之大境界。

贰拾捌

第三层功夫,第三重境界,可入道矣。非下功日久,待功深后不能成焉。然则何谓神意集中于虚无?吾不知何以名之。有如深度睡眠,而深度睡眠神意涣散;有如凝神思索,而凝神思索乃有所思。以愣神喻之,亦不是,近之矣。以鉴可喻之。鉴中无物,而外界一动,鉴中有应,此可谓神意集中于虚无也。是故神意如鉴。

贰拾玖

吾以为吾之所练神意之法可行也。而别家之法亦可行也。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也。

叁拾

余以为神意者有自我神意、超我神意之分。所谓自我神意者,经自我调控者也;所谓超我神意者,非由自我调控者也。条件反射可谓超我神意也。

叁拾壹

吾尝垂手而立,或偷袭于吾,突击我面,吾不经意间以左手圈化之,而右手击其面,中其目。彼大惊以为神也。其动作成于火光电闪之间,吾未及思索而应手出招,过后吾亦奇哉,不知何以击之。此可谓超我神意也。

叁拾贰

诸家武术所重之本能反应亦属超我神意。吾所练之神意集中于虚无,是练超我神意之良方。

从紫云到碧峰




出埃及记

前两天搬家,从紫云到碧峰,不变的是阁楼,变的是心境。

紫云,紫气东来,云雾彼端;碧峰,清新悠远,沉稳大气。所以想来,虽然无奈被赶出紫云,但这样的名字的变化,或多或少也蕴含了变的契机。从上面下来,先到山顶,最后踩在地上,踏踏实实的踩在地上。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外在的变化,总是能引起内在的反应。经历过两个月的沉浮,现在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坚硬多了,少了冲动,多了沉稳的热情,少了偏激,多了专注于一的执着。

所有的天才,都是伟大热情的产物。而这种热情,真正具有厚重的品质,而不是轻飘不定,随风而逝。真正懂得了要做一件事,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要承担多大的压力。你带着极大的热诚要为世界发出光和热,但等着你的却是数不尽的冷嘲热讽,等着你的是多少人对你的不理解,还有多少只图一己之私的人带给你所不尽烦恼。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

当那只幸运的爬上树的小蚂蚁,看过树下众生的庸碌、毫无意义的勾心斗角之后,平静的爬下树,回到自己的部落,自己参与战斗的时候,他只会付出的比别人更多,他只会尽力做的比别人更好。从云端,回到地面,需要做的更多。

做的更多,说的越来越少。

老田还是那样的自闭,小杨继续的懵懂。看着他们熟睡,看着阁楼里一团乱糟糟的情状,我不想多说什么,静静的一个人慢慢收拾干净。

是的,静静的,慢慢的,收拾干净。

老商一年半以前,曾经送给我十六个字,“纵深思考,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步步为营”,走了第一步,后面还有四分之三。一切才刚刚开始。

所以当昨晚和老叶走在一起的时候,我只强烈的感觉到,自己不愿在多说话了;当收到小杨的短信时,我不想多说什么。

许多东西,出口即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胜自强,生生不息。

六个孤独的灵魂,飘荡在碧峰的楼顶,躺在屋檐上,面朝篮球场,看着紫金港的空寂的夜景,述说着一段又一段美好而神奇的故事。这辈子怎么能忘记盛宴一般的大学生活呢?怎么能不对这些活在心坎里的人们产生深远的情怀呢?


为了自己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土地,坚定的朝着心中的方向前进,始终记得,还有一群与你同行的人——你们将一起走出受苦的埃及,演绎属于自己的“出埃及记”。

This land belongs to me.




明铮于碧峰

6/30/2008

【连载】苦楼论拳3

拾柒

尝有人问我:“拳架之用何在?”吾告曰:“拳架之用,在于练筋骨、整合、神意也。三者成,则内功就,劲力出;三者不成,徒是花拳绣腿,不入门庭。”

拾捌

世人有谓“一力降百巧”,又有“一巧破千斤”之说。此公婆之争也。犹如水火之攻,水大则火熄,火强则水干。巧与力之孰强孰弱亦复如是。况巧无力不足以施巧,力无巧亦不足以成劲,岂能分而论哉?

拾玖

世有所谓内、外家者,曰:“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并相互攻击不已,自以为自家真理,诚可笑哉。犹如观日,有人道曰为圆形,有人道曰为红色,并各以为是,互相攻击。武术者,原需筋骨、整合、神意俱修方能成就。内家拳岂不练筋骨哉?外家拳岂不练神意哉?强自分之并自以为是,此中华武术衰败之一由也。

贰拾

吾以筋骨为基本功。所谓基本功,功夫之基也。以炮喻之,基本功犹炮身,功力犹爆炸之威力。世人但求爆炸威力之巨,而无视炮身之所堪。孰不知,若炮身不足以当威力之巨,则威力愈大,炮身损害愈剧,此诚不可不察也。故古之高手者往往不得善终,亦因此也。故吾所谓基本功之强弱决定了功力之最大限,不亦然乎?余以为世之习武者多不能有所成就,盖因基本功不足也。

贰拾壹

或问吾何以练筋骨,吾以为易筋经实为高明。故易筋经虽不为功夫,而实为功夫之基也。易筋经能成就,则诸家功夫成就易也。而洗髓经乃练神意者也,两者相辅,功成矣。

贰拾贰

吾尝研究何以练筋骨,乃自作混元拳一套,实非拳术,乃基本功练习者也,其用同易筋经。惜哉无所传。

贰拾叁

余谓练筋骨需内外兼修。余亦习拍打之术、铁臂功、拈花指、鹰爪功、沙袋功等,此外功也;余亦调以桩功,以神意导之,自觉筋骨沉实厚重,久之骨坚筋韧也。

贰拾肆

夫整合者,武者之所求也。周身和而各所当,整力出焉。此犹机械装配精密,则能量损失减少,效率增大也。世之武者皆求整合,而不知何谓整和。斯整合者,需以筋骨为基,而调之以意念乃能成。或曰全身之力集于一点皆于一处发出为整;或曰周身对争互拔而出之力为整。余皆然之。盖整合者,凡周身和而各所当者皆可称之。此两者皆整合也,而所谓整合者不惟此二者也,更有其余。整合者,是技术之功,非下工夫日久,而体会感悟不能成焉。


【读者来信】找到属于自己的均衡点

一位读者在看了本博《改变你的局限条件》之后,给我发了一封email,谈了他的一些心得体会。我个人觉得他的这篇来信写的很不错,在争得其本人同意之后,登在这里,与各位朋友分享。

免责声明:以下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博不负任何责任,请各位读者自行甄别。


博主


————————————————————————————————————

找到属于自己的均衡点

人生是局限条件下的均衡

感觉自己三个月以来的思考逐渐归于一点,在和不同人的交谈之中,发现自己的想法逐渐清晰。希望自己能想的通透,草记于此,算是整理。

所谓人生,是在局限条件之下的均衡。五常先生神来之笔,把道理讲的通透;可惜我天生愚钝,只局限传统经济学中,没有举一反三。在仙人点拨之下,茅塞顿开。

所谓局限条件是指广义的局限条件。它包括所有构成此时此刻此个空间中自我的所有因素。例如基因决定性别,儿童经历决定喜好,不胜枚举。师兄言,阅历决定脑袋。其实是说所有局限条件决定一个人的均衡状态。


认识自己

认识到局限条件的存在是简单的,但要认清局限条件的具体状况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人在本质上是透明的纸,通透而清澈。在降生后,社会开始着色,各种色彩通过身边的人和环境使得它慢慢浸染了一层又一层不同的色彩,深浅各异。例如中国人有儒教传统的红色[1],印度有自己传统的金色。而每个人又有所不同,南方人会多一抹绿色,而北方人多一抹黄色。最初的过程,人对于这种着色是无意识的接受,他并不意识到自己这个斑驳的存在,只是无意识的在行动。大部分人都会在某个年龄开始意识到这张斑驳的纸张的存在。(即所谓心智的开放,开始思考自己的思维)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所特有的红色,蓝色,黄色等等。他们渴望了解自己是什么?这是心智开放的开始,是人开始有别于动物的开始,也是人对于认清局限条件的开始。

非常不幸的是,大多数的人仅仅停留在了表层,他们以为那个斑驳的东西就是他们自己,他们最初就放弃了了解真实的可能;同时部分人开始尝试抹去一些色彩,了解更深层次色彩,更真实的自己,但是他们最终停留在某个层上,把那层色彩当作了自己,殉于途中;只有少数具有极大智慧和勇气的人,才能剥开所有色彩最终找到原始简单的自己,然后回到那张斑驳的纸上来。

认识自己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人性中有太多的陷阱和假象。拿我自己而言,我对于情感一直保持非常压抑的状态。我总是在逃避自己情感的表达。为什么呢?我和自己说,那是我本性所致,是很难改变的。当我说这句话的同时,我就已经拒绝了继续探索的可能性。自己回想起来,我也会有看**片的冲动,但我和自己说我不需要感情,这是多么可笑的事。刚才我的解释成了借口,而不是理由。认清自己就要打扫自己心底的角角落落,无论阴暗和丑陋。回避就是拒绝接受自己,认识自己的道路也就中断了。

智慧,勇气。迷失师渡,觉时自渡。把人看透了,把自己看透了。


找到均衡

什么是均衡?所谓均衡,是指Constrained Optimum。在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那什么是最大化?之于人则是效用(Utility)的最大化。那什么是人的效用?

对于这个问题我仍然从人的本性入手,以短期和长期的观点进行分析。

我们此刻的愉悦是否是真实的?我在校园内被称为牛人,我有很高的GPA,很牛*的实习经历,我被尊重,因而我非常的愉悦。但当我换个环境,从校园走向社会以后,这里的愉悦感还会存在么? 短期的均衡由于局限条件太复杂,改变的太快,从而迅速瓦解。

但是,当和我珍惜的人在一起,获得的情感的愉悦;当我融入自然,获得冥想的体验。这样的愉悦感是相对稳定的,无论在什么的环境中都存在的愉悦感。我称之为真实,因为它来自人的本性。长期的均衡由于局限条件非常的少,因此能够长久的保持一致。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长期均衡呢?尽可能的改变自己的生存的环境。统计学上就是说采集各种情况下的样本,从海量的数据变量中中筛选出重要的统计量(Key Variable),也就是管理会计中说的Cost Driver。由于时间的不可控性,我们只能改变空间的维度。当你从走出浙大,走出杭州,自己属于学校,属于一个南方城市的局限条件改变了;当你走出浙江,走出中国,自己属于一个国家的局限条件改变了;当你走出亚洲,你会发现属于世界东方的局限消失了;当你走出城市,走向自然,你会发现自己属于社会的局限消失了。在局限被不断放松的过程中,你努力观察自己的变化,挖掘那永恒的几点这些就是属于你自己的Key Variable。这也就是科学上称之为一般化的过程。[2]

长期的均衡和短期的均衡多数时候是相冲突的。在一个三维坐标XYZ坐标中,如果我的长期均衡点是在(121,短期均衡点是在X轴。那么一个向量通常在这两个维度的射影是不同的。关注短期均衡的人,常常是疲于各种由于局限不同的均衡中跳来跳去,迷茫其一生。何其可悲!

长期的均衡点不是固定而不变的,而且由于要找到自己的长期均衡点需要付出非常多的时间。李志文给出的答案是,达到均衡的最快方法是不断的尝试,试错然后纠正。我是要举双手赞成的。一个决策最重要的是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找到同时具有这三者特征的信息,亲身的尝试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改变自己,改变环境

如果能走完上面两步,人则有了质的蜕变。开始了入门。最近读的《如何学金融》的文章讲的通透:真正的高手玩的是局限。

强者,利用局限,堆堆砌砌,找到自己的想要的均衡。

入道者,在局限中,写写算算,达到自己局限下的均衡。

弱者,茫然不知,在局限中茫然自失,漂泊一生。

要拥有完整的人生,需要尝试去改变自己的局限条件。这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需要智慧,需要勇气,需要机遇!此谓人世间最大的磨砺。

改变环境的局限条件,《如何学金融》给出了一个例子。

改变自己的局限条件,甚难。要去改变自己,要从面对死亡开始,向死而生。逃避死亡的生命都是虚伪的。直面死亡,不逃避,去体会无助,体会渺小,体会恐惧。如果明天你就将走向死亡,你还会为今天的事而忙忙碌碌么?

从死亡中获得生的勇气!

我希望活的深刻,

汲取生命所有的菁华;

消灭所有非生命的部分;

因为我不希望,在我死去的那一刻,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死亡诗社》

获得改变的勇气后还需要获得改变的智慧,想明白。

改变自己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辞旧迎新。这和学骑车非常相似。初学者常常不敢把双脚脚抬离地面,犹豫不决甚至嚎啕大哭。当你第一次成功的骑过10m的距离的时候(我是父亲扶着我,然后突然撒手),你发现原来骑车并没有想想的困难。 改变如是。当你不肯放开攀岩的左手时,你无法爬的更高。看起来困难的东西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失败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年轻的生命来作足够的尝试~



[1] 红色只是代词,只是代表某色。后面比较类同。

[2] 老田提醒我。称之为Key Variable,是因为这些变量也受着一些局限条件的影响,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也是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