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2008

苦楼行思录(补)


生于黑暗,向往光明。人性本恶,却向往良善。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然而却有理性对此加以限制,所以人类还不至于绝望。

成功的四个动力:体力、毅力、魄力、智力。

我不管别人的武术是什么样,我只管老田的武术是什么样。我不管别人的太极拳、八卦掌什么样,我只管老田的太极拳、八卦掌什么样。我不容许别人把他的观点强加给我,我也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别人的武术老田做不了主,但老田的武术老田还是做得了主的。你有权选择不跟老田学武,老田也有权选择不教你。

勤练八卦少八卦,苦修太极莫太极。

知道没用,关键要做到。

世间本无所谓善恶,有的只是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立场。符合多数人的利益的即为善,与之相对的则为恶。此之分法虽属无奈,却也没更好的办法了。世间所有理性的行为都是以最小之代价取得最大之效益,从我的思想里,这个分法虽不至善,却代价最小,所以我接受这种分法。

对逻辑,我已经失望了,但还不至于绝望。

单纯的逻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一个人实在应该加强自我修炼,包括修身与修心。修身与修心是相互促进的,不要偏执地追求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因为身体能承受,心灵才能平和;心灵能承受,身体才能有所皈依。这种修炼务必要贯穿于生活中,才能有所成。

修身与修心所要达到的境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形劳,不为心役,能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从容淡定,无喜无悲,而又心眼睿智,胸怀慈悲。

修身与修心的目的是:能在任何情况下最好地保护自己,并给于自己最大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我所用以修炼身心的手段则是在不使自己受到本质伤害的前提下,克制自己的欲望,增强自己的忍耐力,锤炼自己的身心。具体而言,我个人认为在四个方面的修炼是有必要的,即:饥渴、疼痛、劳累和寒暑。倘若一个人能在这三个方面克服,那么他在多数的恶劣环境中都能很好地生活,在多数的境况中都能保持从容淡定。但是请务要分清目的与手段,而不要为了手段而手段。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而不是伤害自己,所以修炼身心的前提是不使自己受到本质的伤害。否则便成了纯粹的自虐行为了,没有任何意义。

我个人太过专注于中国之传统文化了,于西方思想涉猎极少,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需改之、补之。

或许我太过专注于个人的自我内在修炼,而于外在之修炼很少,实在于组织、团队、合作方面极为欠缺,当改之、补之。内外兼修,乃能有成。振华兄之提醒,深谢。

一个人实在应该经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经历,反思自己的思想,反思自己的成与败、得与失、功与过,反思自己的成就与不足。否则他的经历与思想就像没有经过开采的宝藏,再丰富的经历、再长久的寿命都是白活了。

压力,有时是动力,有时是阻力;经历,有时是财富,有时是负担。其之运用,在乎一心。

逻辑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我说我对逻辑已经失望了,但还不至于绝望。我个人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有赖于三者:经验、信念与逻辑。此三者虽不能保证我做任何事情都正确,但至少能让我的风险最小,或至少能给我以心理的安慰。

人并总是理性的。

经济学中有几个观念对我的影响很大:均衡、长期、短期、预期、供给、需求、信息完全、信息对称、外部效应等。

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境界虽高,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目的与手段脱节。

如果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能把握好彼此间的距离,能控制好这个度,异性能给你带来很多好处。然而"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要控制这个度也颇为不易,非功深者不能为焉。

不要把佛当作一个外在的神,更多的时候,佛是指一种境界。

当你要攻击一件事物或一种思想观念时,或要为之辩护时,请务必问自己:我真的完全、正确地理解这件事物或思想观念的内涵么?否则请不要轻率地发表意见。

责任很多时候并不只是负担,同时也是动力。

切忌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更不可断章取义,妄言是非。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明辨其貌,提升自我的一个诀窍。

一直以来我致力于自我修炼与提高自我思辩能力,而于信息量掌握极少。有如建筑时,空有一张完美的图纸,却无砖瓦、水泥、木材等基本材料,如何能盖得起房子?当改之,补之。

为了自成一派而自成一派的人,往往强词夺理,胡言乱语,愚人耳目,乱人心智,而至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此种人比之人云亦云的人还要可厌可恶,最是无耻。当慎之、远之。

不到险时勿用险招,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待到险时务用险招,制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

与我志道相合者,使我快乐,给我鼓舞;与我志道不同者,使我进步,给我警惕。志同道合者让我看得更深,志异道远者让我走得更稳。

博爱但不要滥爱。

一定不要浪费食物,品尝过饥饿的人才知道食物是多么可贵。于我而言,做饭买饭时,宁愿少做少买而吃不饱,也不愿意浪费食物。这个世上还有那么多人吃不饱饭。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最后一口饭带给他们的效用远比给我的大。

东方人讲感悟,西方人重逻辑。中国人应多重逻辑以求真,西方人需多讲感悟可求美。

在你将要有所行动时,请一定要平心静气地想一下,这个行动的结果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能将这个行动坚持到底吗?我为这个行动付出这么多值得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好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好书是用来悟的,不是用来谈的。不要因看的书多而自豪,仔细想想你读了多少书;不要因为知道得多而骄傲,仔细想想你悟懂了多少。

东阳曾说我书读的少,我回答:"我读的虽少,但我懂得很深"

无义之勇者暴,无勇之义着虚。时刻保持你的剑的锋利,但不要无故拔剑。

朋友是朋友,敌人是敌人。不要苛求你的朋友把你的敌人当作他的敌人。不要因为你的朋友把你的敌人当朋友,就怀疑你的朋友也是你的敌人。

朋友交往不当会成为敌人;敌人交往适当也会成为朋友。

在我二十多年的生活中,最让我难受的境况就是尴尬的境况。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所以我尽量使我的言行不给别人带来尴尬。同时也希望诸位不要让别人感到尴尬。尴尬的感觉实在不好受。

很多事情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美好,很多事情也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糟糕。

有人问我喜欢李白的诗还是杜甫的诗。我回答我喜欢我喜欢的诗。他又问到底喜欢谁的诗。我回答我喜欢李白诗中我所喜欢的那些诗,不喜欢李白诗中我不喜欢的那些诗,我喜欢杜甫诗中我喜欢的那些诗,不喜欢杜甫诗中我不喜欢的那些诗。

可悲的是,一个人所能伤害的人往往是喜欢他的人。

曾经振华问我:基督教与佛教之修行有何区别。我回答: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然而就我所知,我可以谈一点。然而我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是佛教徒,于其教义、精神、本质并无深研,所以连这一点都可能不正确。我只谈一点我的看法,老田的个人看法。不可以为据。基督教与佛教都使人心安,给人以精神寄托,使人幸福、满足。然而基督教的精神依托在身外,是一个叫上帝的外在的神。他要求他的信徒将心交给他,一切听他的指示与安排,而他会赐予他的信徒以幸福与满足。而佛教徒信奉佛,然而这个佛很多时候并不单指外在的神佛,更多时候指的是一种修为境界。佛教教义认为任何人都有佛性,只要信奉佛法、刻苦修行,皆可与佛交流,乃至成佛。故佛教徒的精神寄托在身内,在于身心之修炼,将一切万物化于自身之内,乃能大智大慧、洞彻万物、身心无住,而自然幸福满足。人人经过刻苦修行皆可成佛,而并非人人经过刻苦修行皆可成为上帝。故曰基督教徒求于身外,佛教徒求于身内。可能也正因为此,基督教徒心怀敬畏,甘愿将身心献给上帝,所以在历史上,基督教总与政治与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世上之人多庸庸碌碌,能精研佛法、精修佛律,以至与佛交流、见性成佛者极其罕见。更多的佛教信徒将佛视为外在之神佛,将修佛之手段,如焚香、拜佛、念经、布施等视为祭佛之手段,以至佛教修行仪式成为一种迷信仪式,佛教成为一种迷信,诚可悲也。可谓成也众生、败也众生。世之信佛者须知,佛是修出来的、不是拜出来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