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2008

那些和我们站在一起的人们


从三年前的一个拥抱开始,
到今天的并肩而立,
年复一年的新生报告,
见证着一个浙大男孩,变成了浙大男人。

感谢我的老师、师兄兼战友,商战明。
感谢陪伴我走过大学三年时光的浙大虫子们,
因为你们,让我此行东渡日本,
充满了力量。


又好又快,积蓄力量。


在21世纪的某个日子里,几个老人,
坐在玉泉宿舍门口,用自己的一生兑现年轻时的诺言。
……

8/14/2008

苦楼行思录(补3)

我就是一个疯子,你错在不该和一个疯子交朋友,我错在既然是疯子就不该交朋友。

过分的自由会损害自由。

有人问我的偶像是谁。我回答我没有偶像、没有权威,若非说有的话,那就是我自己。

我没有信仰,我信仰自己。

而今经历了很多事,发现每个人都很可笑,其中最可笑的就是自己。

仔细看看,每个人都有其可爱之处。

有些深通人性的人会装着真情流露。

真正的伪装高手能做到借口与理由合一,浑然一体。

只有大人物才有权利谦虚,小人物的谦虚只是低卑。大人物的谦虚很多时候并不是天性使然,而只是获取小人物的一种手段。

说真话是需要资本的。

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

骗得了自己才能骗得了别人。

理智真痛苦,理智真可怕!而我偏偏是个理智的人!!!

8/13/2008

苦楼行思录(补2)

小叶(叶蔚炜)问我的座右铭,东阳答曰:老田没有座右铭,我有很多座右铭。我然其言。

现而今,我常说两句话,一句是不过如此,一句是我很强大。

情与理是人生的两条主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两堵墙,一堵将自己与社会隔开来,一堵将内心与外界隔开来。

只有圣人和傻子心中才没有墙。

最让人铭记在心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你去帮助他,而且让他感觉到只有你一个人对他好,并且你只对他一个人好,他回终生感激。

郑莹曾教导我:对于女人,你对她好还不够,还要让她感觉到你只对他一个人好。深受教诲。

一个理论体系乃至于整个人生就像一个线性空间,我所追求的就是找到那组基。

读西方经典重在想,读东方之经典重在悟。所谓想,是用脑去想,寻出其逻辑线索;所谓悟是用心去悟,悟透其身心体会。

读《论语》,初读时,不要妄求找出其中逻辑,如此则陷入迷途,身心俱疲。而要逐条地用自己的情感、行为、经历去印证,用整个身心去感悟。待熟读悟透后,逻辑便自在其中了。

读《论语》,每见孔子之言论有矛盾处,须知此矛盾非矛盾。因为这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对不同人说的。《论语》是孔子之语录,非一气呵成之著作,有如我这苦楼行思录,是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的感悟言论,无一气贯穿之逻辑。这也是我所谓《论语》宜悟不宜想的一个原因。

东阳曾借用《红楼梦》中一句诗抒发别离情怀: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我答之曰:只须留得根不断,更得来年一片春。

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顺其自然,即不主动攻击敌人,不与敌人作正面冲突,而是顺着对方。乍看来似乎太极拳丧失了主动权。事实上,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在保持自己有利地位的前提下的舍己从人,是保证自己优势境况的条件下的顺其自然,而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一味避让。舍己从人、顺其自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战胜对手,不要混淆了目的与手段。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有如挖好了陷阱等敌人来跳。太极拳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以被动为主动,胜人于无形之中,所以才巧妙。太极拳之被动是主动的被动,是更高境界的主动。

所谓天才,就是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

如果不想让人看清一件事物的真面目,最有效的方法不是隐瞒,也不是让人迷惑,而是给人误导,让他自以为看得很明白、很正确,并且坚信自己错误的看法是正确的。

商战明在浙大往事里有一段话贴在墙上“我小的时候,天津还有关帝庙,请各位仔细看:关帝庙,千百年来,民间百姓将关羽作帝而供奉,为什么?曹操无论给关羽什么,关爷总归是要找他哥哥刘备去的。忠义有嘉的人总是少数,但容易见利忘义的世俗大众正因为渴望了这份忠义,所以才供奉关帝。忠诚!”我对之的评价与商师兄不同。我认为几乎所有人都希望他身边的人都是高尚的人,但这并不说明他们都想成为高尚的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只是企图在别人的高尚中获取自身的利益;几乎所有人都期盼英雄的出现,但这并不说明每个人都崇尚英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希望得到英雄的庇护。

8/11/2008

苦楼行思录(补)


生于黑暗,向往光明。人性本恶,却向往良善。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然而却有理性对此加以限制,所以人类还不至于绝望。

成功的四个动力:体力、毅力、魄力、智力。

我不管别人的武术是什么样,我只管老田的武术是什么样。我不管别人的太极拳、八卦掌什么样,我只管老田的太极拳、八卦掌什么样。我不容许别人把他的观点强加给我,我也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别人的武术老田做不了主,但老田的武术老田还是做得了主的。你有权选择不跟老田学武,老田也有权选择不教你。

勤练八卦少八卦,苦修太极莫太极。

知道没用,关键要做到。

世间本无所谓善恶,有的只是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立场。符合多数人的利益的即为善,与之相对的则为恶。此之分法虽属无奈,却也没更好的办法了。世间所有理性的行为都是以最小之代价取得最大之效益,从我的思想里,这个分法虽不至善,却代价最小,所以我接受这种分法。

对逻辑,我已经失望了,但还不至于绝望。

单纯的逻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一个人实在应该加强自我修炼,包括修身与修心。修身与修心是相互促进的,不要偏执地追求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因为身体能承受,心灵才能平和;心灵能承受,身体才能有所皈依。这种修炼务必要贯穿于生活中,才能有所成。

修身与修心所要达到的境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形劳,不为心役,能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从容淡定,无喜无悲,而又心眼睿智,胸怀慈悲。

修身与修心的目的是:能在任何情况下最好地保护自己,并给于自己最大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我所用以修炼身心的手段则是在不使自己受到本质伤害的前提下,克制自己的欲望,增强自己的忍耐力,锤炼自己的身心。具体而言,我个人认为在四个方面的修炼是有必要的,即:饥渴、疼痛、劳累和寒暑。倘若一个人能在这三个方面克服,那么他在多数的恶劣环境中都能很好地生活,在多数的境况中都能保持从容淡定。但是请务要分清目的与手段,而不要为了手段而手段。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而不是伤害自己,所以修炼身心的前提是不使自己受到本质的伤害。否则便成了纯粹的自虐行为了,没有任何意义。

我个人太过专注于中国之传统文化了,于西方思想涉猎极少,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需改之、补之。

或许我太过专注于个人的自我内在修炼,而于外在之修炼很少,实在于组织、团队、合作方面极为欠缺,当改之、补之。内外兼修,乃能有成。振华兄之提醒,深谢。

一个人实在应该经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经历,反思自己的思想,反思自己的成与败、得与失、功与过,反思自己的成就与不足。否则他的经历与思想就像没有经过开采的宝藏,再丰富的经历、再长久的寿命都是白活了。

压力,有时是动力,有时是阻力;经历,有时是财富,有时是负担。其之运用,在乎一心。

逻辑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我说我对逻辑已经失望了,但还不至于绝望。我个人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有赖于三者:经验、信念与逻辑。此三者虽不能保证我做任何事情都正确,但至少能让我的风险最小,或至少能给我以心理的安慰。

人并总是理性的。

经济学中有几个观念对我的影响很大:均衡、长期、短期、预期、供给、需求、信息完全、信息对称、外部效应等。

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境界虽高,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目的与手段脱节。

如果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能把握好彼此间的距离,能控制好这个度,异性能给你带来很多好处。然而"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要控制这个度也颇为不易,非功深者不能为焉。

不要把佛当作一个外在的神,更多的时候,佛是指一种境界。

当你要攻击一件事物或一种思想观念时,或要为之辩护时,请务必问自己:我真的完全、正确地理解这件事物或思想观念的内涵么?否则请不要轻率地发表意见。

责任很多时候并不只是负担,同时也是动力。

切忌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更不可断章取义,妄言是非。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明辨其貌,提升自我的一个诀窍。

一直以来我致力于自我修炼与提高自我思辩能力,而于信息量掌握极少。有如建筑时,空有一张完美的图纸,却无砖瓦、水泥、木材等基本材料,如何能盖得起房子?当改之,补之。

为了自成一派而自成一派的人,往往强词夺理,胡言乱语,愚人耳目,乱人心智,而至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此种人比之人云亦云的人还要可厌可恶,最是无耻。当慎之、远之。

不到险时勿用险招,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待到险时务用险招,制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

与我志道相合者,使我快乐,给我鼓舞;与我志道不同者,使我进步,给我警惕。志同道合者让我看得更深,志异道远者让我走得更稳。

博爱但不要滥爱。

一定不要浪费食物,品尝过饥饿的人才知道食物是多么可贵。于我而言,做饭买饭时,宁愿少做少买而吃不饱,也不愿意浪费食物。这个世上还有那么多人吃不饱饭。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最后一口饭带给他们的效用远比给我的大。

东方人讲感悟,西方人重逻辑。中国人应多重逻辑以求真,西方人需多讲感悟可求美。

在你将要有所行动时,请一定要平心静气地想一下,这个行动的结果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能将这个行动坚持到底吗?我为这个行动付出这么多值得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好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好书是用来悟的,不是用来谈的。不要因看的书多而自豪,仔细想想你读了多少书;不要因为知道得多而骄傲,仔细想想你悟懂了多少。

东阳曾说我书读的少,我回答:"我读的虽少,但我懂得很深"

无义之勇者暴,无勇之义着虚。时刻保持你的剑的锋利,但不要无故拔剑。

朋友是朋友,敌人是敌人。不要苛求你的朋友把你的敌人当作他的敌人。不要因为你的朋友把你的敌人当朋友,就怀疑你的朋友也是你的敌人。

朋友交往不当会成为敌人;敌人交往适当也会成为朋友。

在我二十多年的生活中,最让我难受的境况就是尴尬的境况。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所以我尽量使我的言行不给别人带来尴尬。同时也希望诸位不要让别人感到尴尬。尴尬的感觉实在不好受。

很多事情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美好,很多事情也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糟糕。

有人问我喜欢李白的诗还是杜甫的诗。我回答我喜欢我喜欢的诗。他又问到底喜欢谁的诗。我回答我喜欢李白诗中我所喜欢的那些诗,不喜欢李白诗中我不喜欢的那些诗,我喜欢杜甫诗中我喜欢的那些诗,不喜欢杜甫诗中我不喜欢的那些诗。

可悲的是,一个人所能伤害的人往往是喜欢他的人。

曾经振华问我:基督教与佛教之修行有何区别。我回答: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然而就我所知,我可以谈一点。然而我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是佛教徒,于其教义、精神、本质并无深研,所以连这一点都可能不正确。我只谈一点我的看法,老田的个人看法。不可以为据。基督教与佛教都使人心安,给人以精神寄托,使人幸福、满足。然而基督教的精神依托在身外,是一个叫上帝的外在的神。他要求他的信徒将心交给他,一切听他的指示与安排,而他会赐予他的信徒以幸福与满足。而佛教徒信奉佛,然而这个佛很多时候并不单指外在的神佛,更多时候指的是一种修为境界。佛教教义认为任何人都有佛性,只要信奉佛法、刻苦修行,皆可与佛交流,乃至成佛。故佛教徒的精神寄托在身内,在于身心之修炼,将一切万物化于自身之内,乃能大智大慧、洞彻万物、身心无住,而自然幸福满足。人人经过刻苦修行皆可成佛,而并非人人经过刻苦修行皆可成为上帝。故曰基督教徒求于身外,佛教徒求于身内。可能也正因为此,基督教徒心怀敬畏,甘愿将身心献给上帝,所以在历史上,基督教总与政治与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世上之人多庸庸碌碌,能精研佛法、精修佛律,以至与佛交流、见性成佛者极其罕见。更多的佛教信徒将佛视为外在之神佛,将修佛之手段,如焚香、拜佛、念经、布施等视为祭佛之手段,以至佛教修行仪式成为一种迷信仪式,佛教成为一种迷信,诚可悲也。可谓成也众生、败也众生。世之信佛者须知,佛是修出来的、不是拜出来的。

8/07/2008

苦楼论拳8


伍拾柒

世有人能以慢打快者,世人疑之,不知何以然也。其能然者,在于敌来击我,其能触吾时,吾亦能触彼。故曰能击者在乎双方之距离,而不在双方之位置。故与人搏也,己不动而待敌之来,令其所走路程长,而吾所走路程短,是以能以慢打快、后发先至也。然。然则,说来容易,施之则难。斯对神意感应要求极高。故非高手巨匠不能为之,非下功日久不能成焉。

伍拾捌

武学中有奇正之分。武学中,以正面攻击,脚踏中门为正,以侧面进攻,打击侧门为奇;以强大功力,稳扎稳打为正,以奇招绝技,投机取巧为奇。武林中人对奇正之看法亦殊异也。或主正,譬如形意门讲究脚踏中门,硬打硬进,练功不练拳,练拳不练招;或主奇,譬如八卦门讲究脚踏侧门,避正打斜,变化无端,出奇制胜,庶几每位八卦门人皆有一招绝技也。吾以为,武术需出奇制胜,然亦需有强大功力为基。若无功力,止一味靠奇招妙技,一旦遇真正之高手,有如以卵击石,势必危矣。但若只有功力,而不懂用奇,势必有如雄狮子捕蝇,事倍功半,空耗体力也。故武术亦讲究以正合,以奇胜。正所谓奇正相生也。

伍拾玖

夫习武者,主张静、敬、净,而不倡竞。静以修身,敬以修德,净以修功。武术者,虽搏人之术也,然其目的在于止搏也。无竞而无不竞,非功深而德高者不能为焉。夫练武者,需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

陆拾

习武如爬山,上山之路千万条,有能到山顶者,有不能到者。夫师父有若地图也,指正确之道路。然而虽有地图尚需看汝识地图否。且能否到山顶还看个人之体力与毅力。故习武者需重基本功,否则不能大成也,吾谓之基本功决定功夫也,且要有毅力,能持之以恒,方可成就。习武非易事也。故曰:“习武者千人万人,成就者止有一人半人”。

陆拾壹

世有习武者能自学成材者,此犹上山之路千万条,恰被其误打正着,概率万不及一也。且花费时间、工夫、精力倍之,甚为低效。故曰此种人可敬而不可学,毕竟成功之概率过低,能否成就纯看个人造化也。

陆拾贰

武学至高境界,曰:入道。实则,世上一切学问之最高追求皆为入道,也皆可入道。茶有茶道,酒有酒道,画有画道,棋有棋道。武术则讲究修武入道。然则若想入道则需勤学苦练,广思深悟,下功日久,方能成就也。

陆拾叁

各门学问之“道”一贯,即道法自然。是故智者能一通百通,一悟百悟。唐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成为一代书法大家;李小龙观水之动态而创立截拳道;孔子见大河奔流感悟:逝者如斯夫;子期闻琴音袅袅赞道:巍巍乎高山。武术更是常借鉴外界自然而入武道,所谓象形取意也。或模仿猴嬉创立猴拳,或模仿蛇形创立蛇拳,或深明醉酒之意创立醉拳,或悟通佛家慈悲创立大悲拳。陈王廷悟透太极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互为其根之理创立太极拳。禅宗之发源地少林寺更是以禅习武,修武入禅,故少林功夫又称武禅。盖人为百灵之长,最擅能取万物之长,而补己之短。

陆拾肆

因世间一切学问与事物皆相通,故研究科学于研习武学深有裨益,研习武学于研究科学亦大有帮助。世间万物就是这么有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正所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其根,此矛盾之关系将世间万物万理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大系统,此即为宇宙。

鄙人习武三年,日夜浸淫其中,奈何天资愚钝,不登大道,未能有大成。然则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虽无大成,小成还是有一点的。此篇拳经便是不才三年习武、交手、思悟、修道之所得。然则不惟武学,实是鄙人二十余年全部所学、所历、所思、所悟集中于武术而发出。若仅以武学观之,则大谬矣。鄙人二十余年来所学大半得益于五个方面:数学、经济、传统文化、武学、个人经历,若能将各般学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大系统,浑然天成乃至入乎我之所言混元之境,如此观之,方入门堂矣。

苦楼论拳7


肆拾玖

兵法,有兵力之强弱;武学,有功力之深浅。兵法,“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武学,“明六要,而知功力之深浅,曰速、硬、力、柔、稳、和”。武者交手,需综合考虑此六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备周而制相应之战术,而能胜也。

伍拾

习武者最讲究能观敌之虚,察敌之漏;能避敌之强,惰敌之锐。以蛮打强进取胜,不为高明,正所谓击人一千,自损八百,此是下乘功夫。真正之高手能不战而屈敌。次则与人交手,能屈指胜人。

伍拾壹

习武者需善审时度势。功力深,然不会审时度势,功亦未大成也。功夫深者,审时度势上便会胜人一筹,从而能避敌之强,惰敌之锐,避实击虚,以实击虚,胜来易如反掌。

伍拾贰

吾尝与一位练习拳击之武友切磋武艺。习拳击者,上实而下虚,上肢力大而速快,然下盘却虚浮不稳。故吾避开与之近距离拳头之冲突,而用腿法击远速快之优势,将之逼至外围,攻其下盘,轻松取胜。吾亦尝与一位练习跆拳道之武友交流功夫。习跆拳道者,上下俱虚,下肢虽力大速快、灵活多变,却失于空虚漂浮,尤其上肢基本完全空虚。故吾利用八卦掌转掌功夫,避免与其进行腿法之比拼,寻其破绽突然进身,利用掌法速快力沉之优势,拱手胜之。与人交手,需知敌之虚实强弱,鉴以己之虚实强弱,制定相应之计,终能胜也。斯所谓知己知彼、避实击虚之计也。

伍拾叁

武者交手,往往弱小者可胜强大者,耄耋老者可胜孔武壮年,其理在乎前者善用避实击虚并局部相对优势之计也。武者交手,己力不如敌时,须动敌以计,以自己之强攻敌之弱也。譬如,可以己之手攻敌之指,以己之臂攻敌之手,以己之身攻敌之臂,而成局部相对优势之势也。有如田忌赛马,虽己之综合实力不及敌,然因合理布置,而成局部优势之局,亦足以胜敌也。

伍拾肆

然则武术中另有谚曰:“制稍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习武者讲究三节,举一身而言之,手臂为稍节,腰胯为中节,足腿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中又各有三节。如稍节之三节,则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节之三节,则胸为稍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根节之三节,则足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武谚有云:“三节齐,泰山移”,又云:“练武之时,因根动中,因中动稍,总需一气连贯也”,又云:“与敌交手时,需稍节领,中节随,根节催”。“制稍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之言,意为控制敌之稍节不若控制敌之根节,控制敌之根节不若控制敌之身体。盖因运动学之理,人体之活动由大关节带动小关节,故控制了中节便控制了稍节,控制了根节便控制了全部。然则,稍节力量最小,中节次之,根节力量最大,此岂非与布成局部优势之计矛盾乎?实则,稍节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中节次之,根节活动范围最小、最笨拙。以此而论,稍节最难控制,中节次之,根节最易控制。其之关键在乎找准敌之力点,以己之强攻敌之弱也。斯可谓另一种局部之相对优势也。布成局部优势之计,非能神会而灵活运用不能为焉。

伍拾伍

武者交手,向来强调掌握主动权。占住先机,方能克敌制胜。故武谚有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又云:“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伍拾陆

内家功夫者讲究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其能后发制人者,在乎敌来击我,其能触吾时,吾亦能触彼。敌之先动,吾可察其势而后动,有如挖好陷阱待敌来跳,巧妙非常。内家拳之高明者在乎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以被动为主动,胜人于无形之中。然则非下功日久不能成焉。

苦楼论拳6

肆拾壹

李氏之截拳道,亦谓打出先天本能反应。此李氏将终前所悟也。然纵观李氏一生练武之方,知其所谓本能反应,乃后天本能,非先天也。后天本能者,功夫也。

肆拾贰

中华武术练目力,非止在练目力也,在练神意也;中华武术练听力,非止在练听力也,在练神意也。甚或中华武术练步法者,亦非止在步法也,亦在神意也。神意凝而筋骨就,则步法自然轻灵稳重。

肆拾叁

《曹继武十法摘要》曰:“乃世之练艺者,多感于异端之说,而以善走为奇,亦知此拳有追法乎?以能闪为妙,亦知此拳有捷法乎?以左右封闭为得力,亦知此拳有动不见形,一动而至,而不及封闭乎?且能走、能闪、能封、能闭,亦目有所见而能然也。故白昼遇敌,尚可侥幸取胜,若黑夜时,偶逢贼盗,猝遇仇敌,不能见其所以来,将何以闪而进之?岂不反误自身邪?惟我六合拳,练上法、顾法、开法于一贯,而其机自灵,其动自捷。虽黑夜之间,而风吹草动,有触必应,并不知其何以然也,独精于斯者自领之耳。”曹君此言虽偏激,然吾深服其论。实则不惟六合拳,一切功夫练至高深境界,皆如是也。拳之精要,非在练目力、听力也,在练神意感应也。

肆拾肆

武术之步法,起脚轻灵,落脚沉稳;起若卷地风,落如板上钉;起则轻灵中有沉稳,落则沉重中似轻盈。然则其步法轻邪?重邪?实则中华武术之步法所练非轻非重,而能轻能重者也,斯所谓混元之功也。步法之关键在乎神意与裆胯,神意凝而裆胯活,则自然步法灵活沉稳,有若虎行豹走也。

肆拾伍

中华武术植根于中华之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曰:“清气上升谓之天,浊气下降谓之地”,又云:“一人一宇宙,一动一太极”。故夫人也,需效仿天地,下实而上虚,若墙头之草,随风飘荡自如,而其根岿然不动。其之关键在于,上则虚领顶劲,有凌云之志;下则气沉丹田,如磐石之稳。

肆拾陆

夫练拳者,需上而虚领顶劲,下则气沉丹田,上下撑拔,则脊之弹性生。夫练拳者,其之力需左右互争,前后互撑,上下互拔。其身有如太极球,以丹田为心向外膨胀,周身撑拔,曰:“肌肉松而筋骨撑”,则筋骨之弹性出焉,而内力生焉。

肆拾柒

吾以为功夫者,在于对力之控制。其力也,有内在之力,亦有外在之力。内在之力控制求诸己,外在之力控制应乎人。内在之力控制高明者曰功,外在之力控制高明者曰巧。功成而巧就,百战百胜。

肆拾捌

武术者,讲究身松体柔,发劲则讲究刚猛有力。盖因身体松柔,则转换灵活,进退迅捷,且筋骨弹性出而内劲生。然则武术又云:“松而不软,刚而不僵”。所谓松者,是一种劲力;所谓软者,是一种状态。故曰松者如簧,柔者如水。所谓刚者,是一种劲力;所谓僵者是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