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08

苦楼行思录

三个月以来在阁楼闭关修行,与一切之外界世俗隔绝,思考自己以往之经历,关注自身之所思所想,偶有心得,辄做纪录,并不成章。后我之兄弟朱振华对此感兴趣,乃精心整理,成《苦楼行思录》以赠之。此篇只是其中节选,望能对诸友有所启发,方是我之大幸。


人的一生是由无数偶然组成的,而一个成功的人就在于把偶然变成必然。

听天命而尽人事。

天命由天不由我,我命由我不由天。

苦到极时强作乐,乐到极时偏生悲。

经历是财富也是负担,对于我偏是负担。所以向往庄子之洒脱。但我学不了庄子,我只能装庄子,或许庄子也只是装庄子吧。但又能怎么样呢?我还是装我的庄子好,总比装孙子强。(答江艳)

一个人一定要思考三个问题: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人生的目的就在于找到三者之间的均衡点。

当一种文化褪化为一门知识,这时何等可悲?!

西方人讲情调,中国人讲情趣。

此生饮酒为君醉

入道的不是技艺,而是心。入道的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当你用心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至尽善尽美,合乎自然之理,入乎自然之境时,自然就入道了,只是有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你已入道了而已。入道之后,则不为技艺所拘,心无挂碍。入道的虽是心,而不是技艺,然而技艺精纯却是入道之基础,必须藉由技艺之途方可入道。不修技艺而妄言入道者,即使达到了你所谓之道,你所入的那个道也只是一个虚道,是苍白的、空洞无物的、了无内涵的,除了给道抹黑外没有任何意义。以渡舟过河喻之,道是河之彼岸,技艺则是渡河的那条小船,只有乘上这条小船你才能登上彼岸。当然渡河之小船有很多条,而你要找的是适合你的那条小船——也便是适合你的藉由入道的技艺。虽知登上彼岸便应舍船,然而舍船必须是在登上彼岸之后的事,切不可在未登上彼岸之前便妄自舍船,否则永远到不了彼岸。然而世之修道者多妄言入道,实不知何谓道,何谓入道,诚可悲也。世之最可悲者,非不知何谓道者也,而为自以为入道,却不知何谓道者也。

所谓理性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不要把借口当成理由,不要将两者混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能,勿岢于人。

你不能确定你所想要的也是别人想要的,所以不要把你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你只要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就可以了。不要己所欲,施于人,只要己所欲,享于人就可以了。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处着眼,近处着手。战略要远,战术要短。

拿得起,放得下,可称智士;进得去,出得来,方为豪杰。

很多人都说自己想通了,其实他只是自以为想通了而已。

人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可是可恶之人又何尝不有可怜之处呢?

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好用自己的力量去得到,不要指望别人的施舍。

一个人的满意度等于所有除以所求。短期来说,你可能无法改变你的所有,但你可以改变你的所求,这便是修心。无欲者,所求为零,满意度则为无穷大,故云无欲则刚。

人生有三重境界:以苦为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在不防碍别人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个世界上除了越好越好以外,没有任何越()越好一说。

我所信奉的是适用主义,简而言之便是该怎么着就怎么着。

我所说的话多数都是废话,王卷舒则说:给人启发的很多都是废话。废话之所以给人启发,正说明人并不总是理性的。一些显而易见的事物,人们偏偏视而不见;人们明明有正确的想法,却总不能按这想法去做事,往往做出错误的行动。如此说来,我的废话便不能算废话了,应为它们给人启发了,已经有了意义。

理性之所以有用,正在于大多数人往往是不理性的。

很多事情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困难,很多事也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很多人并不像看起来那么愚蠢,很多人也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高明。

一个人,他本来是什么样的人,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他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往往是不同的。

凡做事,应该分清目的与手段,不要把两者混淆。要为了目的而手段,不要为了手段而手段。

可以说自己好,但慎言别人不好。

不怕输,就怕输不起。

相信但不迷信,怀疑但不狐疑。

口中常有断情酒,心头再无牵挂人。

喜欢的越来越多,动心的越来越少。

人应该有勇气追求自己的理想,应该自信。最终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的概率却是最大。

有些人是可敬而不可学的。

聪明不等同于智慧,聪明练的是脑,智慧练的是心。越聪明的人离智慧往往越远。用心去悟,而不要只是用心去想。

关注你应该关注的,忽视你应该忽视的,是修炼身心的一个诀窍。

若想服人,自己的能力容许不足,但自己的自我修炼绝对不容不足。

把别人当傻子的人都是傻子。

思想上的最大悲哀就是别人牵着鼻子走,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形成强大的自我意识。

只要还没有成功就决不要掉以轻心;只要还没有彻底失败就不要轻言放弃。

在道义所允许的情况下,运用你所能运用的所有力量去达到你的目的。

谋而不诈;狡而不奸。

思考宜在头脑发热时,但行动务必要在心智冷静后。

爱你喜欢的人,尊重喜欢你的人。

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满足自己;在满足自己的条件下帮助别人。

把我当朋友的人都是我的朋友;不把我当朋友的人不配当我的朋友。

不要苛求你的朋友为你做什么,你会发现他已经为你做了很多。

对人勿要怀征服之心,对物务要怀征服之心。对人怀征服之心,得到的只有他们的反抗,等你放弃了征服之心,而用心去关怀他们,帮助他们,你就已经征服他们了;对物不怀征服之心,便无征服之斗志,也便无法征服它,这不能说明你是仁者,只能说明你是懦夫。

不求征服别人,但求征服自己。

不要妄言你不了解的事物,不要保守你所了解的事物。

这个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终归到底是属于我们的。

有时,主动的被动与被动的主动是更高境界的主动,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诀窍。

常听人说平常心三字,世人多以为平常心即日常之心。而我多番修炼身心,就己之体会,平常心实应为不住心,即《金刚经》所云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修炼身心的要诀有两个:持之以恒久与持之以日常。

今日,突然悟及道家之道与佛家之禅之区别。虽不知确否,然亦为一时之心得,权记于此。道家之道在于将自己之身心化入自然万物之中;而佛家之禅则在于将自然万物化入自己之身心之内。道之与禅虽不同,然而其两者之不同亦为两者之同,道与禅皆求入乎自然之境,合乎自然之理,以至于天人合一。从此看来,此两者与儒家亦为不同之同。故入道者无待无己、身心无拘、自在逍遥;入禅者大智大慧、洞彻万物、身心无住。

曾经沈阳问我李志文算大师么。我回答是的。又问:何谓大师?我回答:能启发你思考,能触发你的智慧,能在你疑惑时指点迷津,能在你犹豫不定时给你定心,如此则可称大师了。

何谓自由?自由即孔子所谓之: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人的精力、体力、能力等等都是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有高峰态、低谷态和正常态之别。在做计划时不宜以高峰态作标准,否则所制定的计划难以持之恒久,且疲惫身心,得不偿失。以正常态为标准最善,否则,宁取低谷态为标准,不取高峰态为标准。

今日与东阳早餐后参祥聊天,意识到修身、修心还不够,还需修技,即修炼技艺。修技是修身、修心之拓展与发挥,此三者实为一体,不可强自分之。

提倡者不一定是实行者,有时恰恰相反。

成佛的不都是和尚。

东阳、小叶和我共进晚餐,谈到我将人生分成的三个境界:以苦为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东阳说道:尚有第四层境界。我续言:无苦无乐。东阳大喜,以为知己,彼此不言而可会心。然我续言道:无苦无乐已非人的境界,故略而不谈。

曾国藩一生修为曰:不动心。余不以为然,余所主张者曰:不住心。

东阳曾问我如何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回答:资源的最优配置。

西方之文化重想,东方之文化重悟。想是用头脑去想,悟是用身心去悟。可能这也是东方文化在传承上不如西方文化的一个原因吧。

过分地实施某种美德,往往会损害实施这种美德的能力。

商战明提倡将理想与世俗分开,但他并没有找到连接理想与世俗的桥梁,从而在理想与世俗之间徘徊、纠结、无奈、惆怅。我想我或许找到了这座桥梁。这座桥梁是由三根桥柱支撑的,一是理性,即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效益;二是分清目的与手段,为目的而手段;三是辨明借口与理由。只要弄懂这三点,我认为世俗本身就是通往理想之桥梁的桥身。

不要怨恨昨日之非,因为昨日之非的意义就是让你找到今日之是。

几乎所有人都希望他身边的人都是高尚的人,但这并不说明他们都想成为高尚的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只是企图在别人的高尚中获取自身的利益;几乎所有人都期盼英雄的出现,但这并不说明每个人都崇尚英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希望得到英雄的庇护。

当你喜欢某种事物时,请仔细想想你真的喜欢它吗?不要只是叶公好龙而已。

这个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终归到底是属于我们的!!!








7/16/2008

苦楼诗稿



五言绝句
大鹏歌
命中有文武 生就不平凡
且待大风起 振翅升云天
邀王妹颖游杭州
十里西湖水 万朵荷花开
夕阳残照里 静候故人来
送别
狂欢人散后 明月照残瓯
坐听风吹柳 凄凄满别愁
无题
孤身登苦楼 楼高望水流
流云淡淡过 过尽两悠悠
五言律诗
暮游启真湖
独立启真桥 田荷几处发
翠草偎碧树 清涟浣细纱
弱风揉池水 夕阳映紫霞
但识其中趣 拙笔可生花
登高
环拱悬危崖 疑是登天梯
四顾苍山远 举目白云低
短草天南北 豪情海东西
当遂凌云志 敢教天下齐

醉酒
本是豪放人 生就婉约心
也会清风唱 不堪夜寒吟
飘飘风吹雨 依依泪沾襟
每当狂酒后 方可现真身
游龙井
晨起赴龙井 山高入云峰
林深遮碧日 风清送蝉鸣
乱石掩行路 竹杖辟前程
茶香共忘机 陶然俱空灵
游龙井
微雨赴龙井 山高草木深
清风吹幽径 飞鸟戏逐林
静心得禅趣 仰首卧浮云
欣遇何空色 乐闻足古今
游龙井
新雨青山秀 露滋深林喧
清风吹戏水 晕月照听泉
别枝惊飞鸟 摇影动鸣蝉
悠悠道不尽 心阔天地宽
暮游西湖
寂寞难排遣 暮至天泽楼
清山残日落 碧水浮云游
林中空万籁 湖上余孤舟
茫茫两行泪 樽酒慰离愁
冬夜怀旧
惆怅不成眠 吾心谁可知
一杯糊涂酒 两句荒唐诗
都言人生短 莫道苦楼痴
今生不作念 何事复目滋
泛舟西湖
小舟漾碧波 山青柳如烟
高风开云路 湖水弄漪连
清臆如得道 息心若悟禅
此中有真趣 萧然忘尘间
登山
向晚意不佳 孤身又登山
举首叹孤鸿 平白羡青鸾
阴阴似欲雨 暝暝若微寒
又忆旧沧海 潇潇独怆然
春游
春末人浮躁 外出强登山
浓翠伴听琴 碧鉴曳行船
一部南华经 半套太极拳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云烟
西湖夜饮
又当经别日 夜饮慰离愁
不见今昔月 空忆旧时游
清风摇疏影 枯灯见孤舟
倚石似微冷 元知不千秋
又夜饮西湖
春去诸芳尽 各寻各自门
三叠千秋曲 孤征万里云
清风直须过 薄酒独自斟
送得故知去 惜无折柳人
七言绝句
游启真湖
启真湖畔草茵茵 疑是铁血铸英魂
莫言书生无士气 豪情绵宕满乾坤
题江南雪景
似瑛冰霜封故北 如梅玉雪砌江南
心念断桥千载事 就情饮酒对门轩
忆江南雪
小屋浓睡不觉寒 一夜樱花飞满天
又忆江南断桥雪 深沉恩义两重山
题端午节
端看桃花且徐行 午来登楼会友朋
快意醉人何需酒 乐当自在踏清风
端午节戏薛弟剑晖
多情才子俏娇娘 共制华灯戏草塘
青青艾叶珍珠米 悠悠化作满池香
咏松
远上寒山鸟不行 罅隙盘桓一孤松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以孤傲成其名
无题
雾笼西子薄似烟 风嬉湖水弄漪涟
一点痴心凝犀角 百年多情照吴山
月圆
月偏之夜思月圆 明月何苦少半边
曾经欢笑明月满 而今惨淡对月酣
颂唐山人民抗震三十周年
一片血泪洗万愁 英雄只为英雄流
三十年前乾坤坼 会把豪情震九州
七夕游西湖
半鉴方塘镜天河 一抹横梁引鹊桥
痴问璧人相会处 水上玉舟应月摇
十一月十一日怀旧
去年今日此时间 青天明月映娇颜
而今青天依旧是 可怜明月少半边
吴山怀旧
入冬时节赴吴山 一壶浊酒忆旧颜
潇潇更续昨年雨 物是人非两暖寒
告薛弟剑晖诗
烈酒催寒寒更寒 不若春风暖心泉
今朝有幸须自珍 莫作它岁忆旧年
唐诗三百首赠丛君琳琳
三百唐诗耀古今 无酒读来亦醺醺
宝刀由来配名士 吾赠雅集遗丛君
生平乐
其一
月如金钩月入盘 月如流水去华年
而今年少需自珍 积水成深始扬帆
其二
月如金盘月如钩 月上华阁月难收
苍苍两鬓繁霜时 小船吟月随波流
游西湖
纵是春深愁亦深 旧烦新恨碎残心
欲将沽酒图一醉 搜尽全身无分文
清明祭于忠肃公偶题
孤矗松岗寂寥坟 高风过发心怆然
追慕当年英雄气 忠魂依旧傲青山
答郭倩
苦楼飞鸟戏逐林 工部恨别鸟惊心
若非心有感伤事 纵是风雨不愁人
答邓贤弟东阳诗
三春过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
只需留得根不断 更得来年一片春
端午赋诗
总是无端忆旧游 每逢子午独登楼
匆匆风快雨疾去 多少欢乐付水流
怀故人
一片夕阳满湖红 夜阑残星点点灯
醉里笙歌酣诸友 酒醒江山几万重
中秋
玉壶泄水动疏影 送来金桂淡淡香
一杯菊酒怀知己 留得菊花待重阳
重阳
中秋过后复重阳 月色清幽菊花香
踏遍四海皆知己 人生无处不故乡
雨中忆故人
纤雨如丝潜入湖 素衣斜挎小酒壶
未晓菊花何处有 细念故人归来无
无题
断桥不断情已断 残雪未残心已残
劝君莫饮多情酒 皓月清歌弄管弦
无题
宝刀未老心已老 孤山不孤人自孤
劝君勿奏名利曲 无即有来有亦无
无题
一醉醉到天尽头 不知欢喜不知愁
五湖福地独来往 四海洞天任我游
无题
奈何桥畔勿饮酒 孟阿婆处莫用汤
休教来生多情我 寻寻觅觅枉断肠。
无题
半夜风寒送犬吠 三更月冷伴客眠
清风摇碎花间影 落松敲碎水中天
无题
滴滴滴滴又滴滴 细雨缠绵无尽时
留恋花间成珠泪 奈何花落向流溪
无题
处处处处又处处 处处处处又处处
处处风雨处处愁 迷却红尘归无路
赠依兰
依旧西湖三月天 月光如水水如烟
相知何须折杨柳 春风犹忆白玉兰

七言律诗
自勉诗
寒窗苦读十余年 满腹经纶莫等闲
逸乘辛舟赏学海 悦踏勤径观书山
宝剑经秋锋且利 美酒陈坛醇更甘
巨鲲岂甘随流水 风合云聚升九天
雪夜怀旧
孤雪独步叹零丁 空余指爪叹孤鸿
半夜风寒送犬吠 满腹忧怨诉谁听
有意何愁分南北 无心不复计西东
夜寒惊醒残宵泪 未及滴落已成冰
无题
锦瑟无端五十丝 一弦一柱诉情痴
吴山缠绵多情话 犀角凝为连理枝
山青木秀固成画 情深意挚可为诗
不羡九天灵霄殿 只求白发同相依
夜游忆旧
情人长坡百草青 竹杖赤足且徐行
绵绵如缕旧情绪 悠悠化作满河星
红豆犀角系青丝 湖畔清风听蛙鸣
且将一醉到天晓 风雨过后即是晴
菜根谭赠郑君
神农尝草初菜根 菜根始育中华魂
莫道菜根无佳味 须知平淡方为真
水自清白利天下 火虽酷烈祸古今
宝刀由来赠名士 吾赠菜根遗郑君
夜游西湖
夜来幽抑携酒行 斜倚孤石意飘零
往事不堪作云烟 飞絮无奈化浮萍
大悲极处自无悲 多情深处反绝情
夜寒惊醒残宵泪 未及滴落已成冰
高山流水
伴窗怜影月愁云 月入愁云无处寻
金葵有心空对日 玉梅无意苦争春
务求汴和识荆玉 莫学伯牙枉断琴
碧水长流山长在 高山流水谨付君
无题
历经风雨或如神 无悲无喜无痴嗔
悠悠长恨此生久 漫漫无求来世深
口中常有断情酒 心头再无牵挂人
踏破红尘终无己 清灵一点上昆仑
无题
一溪春水如碧烟 依依曳曳去华年
清风摇乱花间月 落石敲碎水中天
黄昏落日风送雨 虹晨晓月蝶依兰
今宵独卧苦楼夜 皓月清歌满秋山
五言古诗
中秋夜思亲
明明天上月 皎皎洒清辉
婵娟披缟素 寂寞舞袖飞
吴刚难奋斧 溢香三秋桂
本是团圆日 朋亲难相会
起舞弄清影 一吟双垂泪
忆送方兄政赴新加坡
或言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西湖比西子 荷叶满桥头
弱风揉池水 碧波荡小舟
但得长居此 灵霄不可留
白堤风细细 断桥水漪涟
昔者蛇妖义 大水漫金山
雷锋二十载 此桥重相见
茫茫廿春秋 一吟双泪叹
今送吾友去 一别十余秋
依依杨柳岸 凄凄满别愁
男儿志四方 壮心正当年
愿君无所羁 平步面金銮
玉堂金马时 还复仰君颜
吾寄离别意 深埋青云间
会当重逢日 醉卧桃树前
中秋夜游启真湖
皎皎天上月 悠悠小湖边
玉壶流光转 我携酒樽欢
月既不能饮 我也自寡鳏
四海本孤寂 无论天地间
既无对酌人 何不闭心轩
题父亲节
世外荒林寺 夜半深山钟
一心事佛祖 不知父母生
为尔生平乐 无言雨里风
人生几十秋 逝去何匆匆
莫学不孝儿 故后建豪陵
无题
昔日尝恩怨 从此两不识
不堪回首看 一声长叹息
莫愁前路孤 天下尽知己
离别曲
薄暮辞故土 一去万里远
杨柳徒萧瑟 依依泪涟涟
斟酒敬兄弟 忍辞高堂颜
一杯复一杯 千杯不忍断
酒至半酣时 相与始言欢
男儿四方志 奈何苦情长
古来有志士 慷慨赴国疆
今朝伤离别 相逢时未远
异日遂凌云 醉卧桃树前
仓皇登车去 苍茫见青山
皎皎月如钩 何处望婵娟
天涯
情尽益逍遥 风雨任豪侠
腰间一壶酒 仗剑走天涯
朝随白云起 暮归依红霞
狂饮一腔酒 舞剑乱千花
问我何归处 天涯是我家

七言古诗
夜游老和山
晚来多寂寞 夜登老和山 问君何独然
为此山中阴似鬼 野径盘盘萦危峦
深林幽暗无所辉 脚下石阶皆不见 猿猴愁攀援
酒壮英雄胆 壮士把酒啸青山
夜游西湖
长恨西湖水非酒 不能醉我慰离愁
昔者旧烦复新恨 夜阑深处独登楼
旧时烟光四散去 各自东南西北流
今朝但求真酒醉 留待明日再悲秋
读史
千秋铁血王朝 狂风漫卷寂寥
碧海群星寥落 月光寒照弯刀
秋山
一夜秋风飞落叶 一叶一情一幽咽
枯黄漫卷怨秋风 秋风正是当时节
看不透 云烟事 谙不尽 愁滋味
勘不破 世上情 流不尽 断肠泪
浓云暮霭迷秋山 寂寞秋山溢芳翠
无题
静坐湖畔,曼曼杨柳参差舞
闲看天上,脉脉白云自在游
纸扇轻摇,摇落心头几许恨
狂风漫卷,卷去人生许多愁
烟雨淡,青山幽
淡淡清煦自风流
莫唱清歌莫纵酒
清茗一盏卧苦楼


临江仙
翩翩狂傲少年时 白衫剑挑清秋
江湖浪迹十年游
乘醉听箫鼓 诗书自风流
把剑凄然望归路 轻摇独钓孤舟
魂销剑寞隐荒丘
酒冷诗残处 空余水悠悠
蝶恋花
凭栏远看夕阳坠
浅唱低吟 无道催人泪
天涯肠断终不悔 念深哪寄心肝碎
把酒长歌当一醉
只知多情 哪道相思味
料峭春寒入罗帷 红豆执手人憔悴
卜算子
明月生东南 夕阳西山坠
老树黄花曳西风 斯人独憔悴
一杯断肠酒 两行伤心泪
只道多情乐逍遥 谁解其中味
鹧鸪天
半轮清月挂天际 料峭春寒无心意
杨柳叶上染新雨 别恨离离露沾衣
油纸伞 连理枝
可笑旧日多情诗
而今风雨吹酒醒 伫倚楼台清泪垂
鹊桥仙
银汉望穿 晓星渐沉
盼来闲愁无数
不慕月女盗灵丹 只落得月光黯度
柔肠百转 佳期又逢
多少笑颜回顾
盈盈一水纵海深 又争将真情断驻
红豆巧
层林叠翠 莺飞草青
怅然黯对长空
苏堤依依杨柳 云淡风清
残阳坠去山色暝 对酒当歌无人应
一任它
酒醒何处 醉卧西风
日已暮 玉壶升
斜倚孤石 心念自飘零
那时吴山留恋 尽诉高亭
落花若付流水 如何一任映日红
自由来
若无深情 何来绝情
永遇乐
夕阳西坠 晚霞如织 玉壶初升
断桥流水 旧时携游 何处不留情
后弈射日 婵娟窃丹 困煞多少英雄
莫笑他 豪杰一世 只落得凡躯残名
今宵月圆 不由触景涕零
寸寸柔肠 点点清泪 化作旧时梦
可堪回首 浊酒一杯 往事云淡风清
一任它 酒醒何处 醉卧西风
虞美人
上元群贤南华座 杯盏交相错
火树银花逐月明 月下悠悠湖水自冰莹
往来得失莫清点 岁月不堪减
人生在世不言愁 与君再饮一壶二锅头
浣溪沙
一声长叹一杯酒
悲断愁肠泪千斗
潇潇黯对湖边柳
酒摧胸胆欲狂吼
虎臂无力雄躯朽
浅唱低吟词一首
清平乐
翠亭枕首 鸣泉调玉柳
松竹为邻云作友 再斟一杯浅酒
清风吹去忧伤 茶香洗净愁肠
便是一生得意 平添一梦黄粱
菩萨蛮
断家桥上断魂人 偶然值意又醺醺
出门淡着裳 倚石似微凉
暝暝西江月 月中独冷阙
夜阑上高楼 新愁连旧愁
菩萨蛮
暖风吹醺西湖水 欲将沽来图一醉
浅吟词一首 就饮一盏酒
玉柳飘飞絮 任它随云去
劝君莫说愁 碧波依旧流
临江仙
尝酣西子映湖月 笑看醉里春秋
过往云烟已难收
苍山仍然在 碧波依旧流
酒冷诗残君何在 明朝何处同舟
相知三载共携游
今夕一别去 江海寄余愁
苏幕遮
小红阁 垂杨柳
草色如烟 人在画中走
乱花残红人独瘦
最是销魂 风雨黄昏后
浓云合 又欲雨
鸟雀忽来 匆匆又归去
今日多情能记否
小红葫芦 一杯桂花酒
水调歌头
乱花销残红 花瘦不堪摘
昨夜宿酒浓睡 往事还萦怀
丰富世情似锦 阔绰江山如画 不知谁剪裁
倚阑干 叹稼轩 空负才
人生无奈 烟雨雨蒙蒙独徘徊
陶诗低吟去愁 浅酒轻啜别恨 一任鬓发衰
匆匆春归去 风雨不复来
江城子
——改作浙大某校友词
鹂歌一曲别情长
藕丝香 燕飞忙
回首春风 桃李又成行
三叠阳关唱不尽
一片月 两茫茫
笑看醉里旧烟光
满庭芳 莫彷徨
一杯清酒 洗净断魂肠
留得他年寻旧梦
随百鸟 归钱塘
蝶恋花
层林叠翠隐行路
杨柳参差 离离飘飞絮
梦里彩笺无计度 梦醒人去不堪顾
把酒漫行浑无绪
故地重游 新愁吟旧句
钱江尽唱三叠曲 脉脉流向天涯去
鹧鸪天
独眺西湖黯水沉 点点残灯入梦深
料峭风寒吹酒醒 莫知酒醒更断魂
杯中醪 频频斟
饮酣乐事在诸君
今宵卧倒西楼夜 他年同醉有几人
木兰花
夜阑更残人不寐 潇潇风雨乱红翠
明朝深巷卖杏花 明艳娇花残浪蕊
解尽金龟拚一醉 梦中旧日多苦味
一杯清酒薄似水 醉里春秋几多泪
柳梢青
大地苍茫 长河落日 几度飞霜
怒风如歌 寥寥河草 几番秋凉
萧萧风雨无常
打不尽 寂寞芬芳
大浪淘沙 风流东逝 背道斜阳

7/06/2008

【连载】苦楼论拳5







叁拾叁



余以为本能反应有先天本能反应与后天本能反应之分。所谓先天本能反应,乃与生俱来之本能;所谓后天本能反应,乃后天培养所成之本能。有拳派惟重先天本能,吾不以为然。余以为先天本能固当重之,而后天本能犹当重之。



叁拾肆



余以为神意者需能敛得住,而放得出。神意敛住,即所谓神意内敛,是练功之法门也;神意放出,则精神一动,气势大震,自能威慑敌胆,震撼敌心。斯所谓以意击人也。



叁拾伍



余尝演拳于人前,待练之十字摆莲接闪通背时,不意间神意外放,一女士骇然而退一步有余。余奇之。或所谓劈空劲、凌空劲也复如是。虎虽不击人,而人见虎两股战战,不能站立。精神如虎,不击人而人自败矣。



叁拾陆



余所谓精神如虎,不惟虎之雄威,而虎之机警也。余所练神意如鉴,神意如虎之法,即神集中于虚无也。



叁拾柒



世有所谓象形拳者,象形取意,颇有意趣神妙。盖人为百灵之长,能取万物之长而为己所用。余以为,想象己为何物,而下功日久,则能象其形而取其意。此亦练神意之一奇妙也。



叁拾捌



习八卦拳者,想象自身龙形猴相、虎坐鹰翻,久之则身形如龙、机警如猴、威势如虎、盘旋如鹰,颇为神异。是故练通背、劈挂者,想象两臂如鞭,久之鞭劲自出;练少林者,想象自身为金刚巨神,久之自然力巨体坚;习太极拳者,想象自身如水、如簧,久之则柔如水,而弹如簧。斯所谓神意练就功夫也。



叁拾玖



故世之练武者,需兼练形神,不可偏废,否则功难成。有形无神,行尸走肉;有神无形,海市蜃楼。



肆拾



世有所谓大成拳,以站桩为主,而继之以试力,不求招、不求形,纯以意击人,曰打出人之先天本能。吾未能信之也。大成拳以人为先天本于道,乃因后天俗惯而泯之,故需以站桩而导以意气修炼,去后天而返先天,自然合于道也,道合则功成。此说根于中国古典哲学也,犹以道家为主。余则不以为然,余以为技击之法固仗本能也,然非惟先天之本能,而后天之本能也。所谓后天本能者,乃后天训练,是习惯成自然,而成本能者也。倘如大成之论,岂非婴孩为技击大师乎?不亦谬哉?或对曰:“婴孩形小体弱,倘力盛体长,则能胜”。果如是,则古之学子,未尝劳力,当无后天之病,而携婴幼之道,当无敌于天下乎?吾不觉乃笑。吾以为技击之道,筋骨、整合、神意,三者缺一不可。形神亦需兼备之。功之与招,亦不可偏废。固当以功为本,然而,功以招显,招以功成。无招则功亦不能行也。以刀喻之。招者,刀也;功者,锋利也。倘无刀,斯锋利焉存?以之而论,大成之病,昭然若揭。况吾未闻有止练大成而能成技击大师者。举以芗老,吾亦以为芗老之功多赖早年所习之形意拳也,亦非大成之功。

孙子兵法与武学



兵法者,用兵作战之法,即带领军队作战的方法。武学者,练习武术之法。武术者,搏人之术也,以最小之代价取得最大之效果。故兵法与武学深有相通之处,都是交战之法。所不同的是兵法为指导军队作战,而武术是指导自己的身体作战。然而军队有兵力之强弱,武术也有功力之深浅,其之作战原则与谋略之运用却为一理。故研究兵法对练习武学深有裨益,研究武学对学习兵法也大有帮助。
孙子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其战略战术原则也备受世人推崇。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六点,即:一﹒避实击虚,二﹒致人而不致于人,三﹒先胜而后求战,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五﹒以正合,以奇胜,六﹒识众寡之用者胜。下面分别就这六点来阐述孙子兵法对武学的指导作用。
1. 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哦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这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之所在是集中力量,寻找敌方弱点,并迅速出击。
众所周知的游击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劳;曹刿论战讲:“一而盛,再而衰,三而竭,乘彼气竭,一鼓作气,必能制胜”。此两例都是兵法上避实击虚的典范。前者主要是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后者则主要运用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避实击虚这一战略方针也同样广泛适用于武学之中。其中尤以三大内家拳中的八卦掌发挥的淋漓尽致。八卦掌堪称武学中的游击战,其以走圈为主,里脚直进,外脚内扣,以其独特的趟泥步围绕敌人转圈,避其锋锐,待绕至敌人侧方或后方,并制造或发现敌人破绽进行打击。八卦掌的打击原则为:避正打斜,以正打斜;避实击虚,以实击虚。所以八卦掌在对敌实战中能以巧打蛮,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习武者最讲究能观敌之虚,察敌之漏;能避敌之强,惰敌之锐。以蛮打强进取胜,不为高明,正所谓击人一千,自损八百,这是下乘功夫。真正的高手能不战而屈敌,次则与人交手,能屈指胜人。审时度势是人杰,三国时期的关羽深明此道。“温酒斩华雄”时,华雄收了兵,此时关羽单枪匹马闯进敌营,兵士们尚未反应过来,觉得刚打完,不知道关羽来干嘛,就没拦。华雄此时已经下马,关羽骑在马上一刀就把他劈死了,然后趁乱一溜烟出了敌营。过五关斩六将,基本都是瞅个冷子就一刀。赵云七进七出,张飞大喝长坂坡,这是血勇。关羽没那么威风,但他时机把握得好,避实击虚,胜来省时省力。关羽杀华雄,是投机取巧,但他只身闯敌营,是大勇,能算出敌人的心理盲点,是大智。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镇关西是屠夫,鲁智深假装买肉,让镇关西切了一包又一包,先把他累了个半死再打他,结果三拳就把他打死了。
功力深,但不会审时度势,说明功夫还不行。功夫深者,审时度势上便会胜人一筹,从而避实击虚,胜来易如反掌。
2. 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俟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武者交手,向来强调掌握主动权,占住先机,方能克敌制胜。故武谚有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又云: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说道:“世界上永远是强者影响弱者,交战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强了,能影响别人,别人不自觉地一学你,就败了。模仿是人的天性,养狗的人像自己的狗,养猫的人像自己的猫,张三总和李四聊天,最后张三脸上出现了李四的表情,李四带上了张三的小动作,都是不自觉地模仿。比武时,情急之下,人的精神动作容易失控,一受惊,就模仿对手了。”这一段话生动的描述了武术中占据主动权的重要性。与高手过招,常会觉得自己的每一举动都已陷入对方的算计之中,有如置身网内,周身之力全使不出,处处不得劲。此便是已“致于人”,必败无疑。
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可谓又将这一原则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太极拳不主搏人,而是以逸待劳,待敌人进攻之时,借对方之力击打对方,故称借力打力。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顺其自然,即不主动攻击敌人,不与敌人作正面冲突,而是顺着对方。乍看来似乎太极拳丧失了主动权。事实上,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在保持自己有利地位的前提下的舍己从人,是保证自己优势境况的条件下的顺其自然,而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一味避让。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有如挖好了陷阱等敌人来跳。太极拳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以被动为主动,胜人于无形之中,所以才巧妙。
3. 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他提出了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战。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与此。
兵法讲究不打无把握之仗,武术也莫不如是。习武者首先要对自己的功夫有强大自信,此自信是经过多年的刻苦练功得来的,有强大的功力作后盾,是在精神上产生的一种信心与豪气。而不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纸上谈兵的虚妄;也不是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自负。然而武者又是谨慎的。武者习武的第一课,也是贯穿其一生的精神支柱就是武德。武德的第一条就是敬,谦虚。武者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武者深知善水者溺的道理,知道武术战斗是关系到生命的大事。武者是最知道生命的可贵的,所以武者决不轻易出手。武者是生活在对自己功夫的自信,和对生命的敬畏的矛盾中的。所以武者在决战之前会充分的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预算自己胜利的机会。
兵法,有兵力之强弱;武学,有功力之深浅。兵法,“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武学,“明六要,而知功力之深浅,曰速、硬、力、柔、稳、和”。武者会综合考虑这些要素,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充分准备,制定相应战略战术,从而取得胜利。
4.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己知彼,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在第三点中已经讲到武者在决战之前会充分的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预算自己胜利的机会。这便需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充分了解敌人的情况,才能知道对方的虚实与强弱,再结合自己的虚实与强弱,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作战方针。
我曾与一位练习拳击的武友切磋武艺。习拳击者,上实而下虚,上肢力大而速快,然而下盘却虚浮不稳。所以我避开与之近距离拳头的冲突,利用腿法距离远而速度快的优势,将之逼到外围,攻击其下盘,结果轻松取胜。我也曾与一位练习跆拳道的朋友交流功夫。习跆拳道者,上下俱虚,下肢虽力大速快、灵活多变,却失于空虚漂浮,尤其上肢基本完全空虚无用。因此,我利用八卦掌转掌功夫,避免与其进行腿法的比拼,寻其破绽突然进身,利用掌法速快力沉的优势,将之轻松击败。
以上两例中,针对不同的对手,了解其虚实强弱,再参照自己之虚实强弱,制定不同的战略战术,最终都取得了胜利。这便是知己知彼之法在武术中的实际应用。
5. 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布置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的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相应的,武术中也有奇正之分。武术中,以进行正面攻击,脚踏中门为正,以侧面进攻,打击侧门为奇;以强大功力,稳扎稳打为正,以奇招绝技,投机取巧为奇。武林中人对奇正的看法也大不一致。有人主正,比如形意拳讲究脚踏中门,硬打硬进,练功不练拳,练拳不练招;有人主奇,比如八卦掌讲究脚踏侧门,避正打斜,变化无端,出奇制胜,几乎每位八卦门人都有一招绝技。我认为,武术应出奇制胜,然而要有强大功力为后盾。若无功力,只一味靠奇招妙技,一旦遇到真正的高手,有如以卵击石,便要吃大亏。但若只有功力,而不懂得用奇,势必有如狮子打苍蝇,事倍功半,空费体力。所以武术也讲究以正合,以奇胜。正所谓“奇正相生”。
鄙人也十分重视奇正的关系,并从中广受裨益。鄙人一方面加强功力练习,务使功深劲沉;另一方面勤修奇招绝技,以求出奇制胜。也正是因为奇正互济,懂得奇正相生的道理,并能灵活运用,鄙人才能在与人交手中无往而不利。
6. 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处置兵力的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方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的相对优势,来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立、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护自己,消灭敌人。
事实上,所谓“识众寡之用者”就是采取手段造成局部兵力的相对优势,从而有力地打击敌人。造成局部相对优势这一方法对武学也有很大启发。武者交手往往弱小者可以战胜强大者,耄耋老者可以战胜孔武壮年,其道理主要是前者能灵活运用避实击虚和造成局部相对优势的战略战术。用兵作战,当己方兵力不如敌方时,要设法调动敌人,分散敌人的兵力,从而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的相对优势。武者交手,在己方力量不如敌方时,也要采取方法调动敌人,以自己的强势部位攻击敌方的弱势部位。比如,可以己方之手对付敌方之指,以己方之臂对付敌方之手,以己方之身对付敌方之臂等等,从而造成局部的相对优势,有如田忌赛马,虽己方综合实力不及对方,然而经过合理布置,造成局部优势,同样可以战胜实力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采取手段造成局部的相对优势,这一方法在武术中,尤其是擒拿和摔跤中,十分常见,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战略战术。
然而武术中另有一种说法是“制稍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习武者讲究三节,举一身而言之,手臂为稍节,腰胯为中节,足腿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中又各有三节。如稍节之三节,则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节之三节,则胸为稍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根节之三节,则足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制稍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控制敌方的稍节不如控制敌方的根节,控制敌方的根节不如控制敌方的身体。这是因为,根据运动学,人体的活动是大关节带动小关节,所以控制了中节就控制了稍节,控制了根节就控制了全部。然而,稍节力量最小,中节次之,根节力量最大,这岂不是与造成局部优势矛盾么?事实上,稍节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中节次之,根节活动范围最小、最笨拙。从这一方面讲,稍节最难控制,中节次之,根节最易控制。其关键在于找准对方的力点,以自己之强攻敌之弱,从而控制对方。这就又是另外一种局部的相对优势了。

以上所说的只是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对武术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孙子兵法和武学的关系远不止此,但限于篇幅,此处不作详述了。
兵法的至高境界是入道,武学的至高境界也是入道。事实上,世上的一切学问的最高追求都是入道,也都可入道。茶有茶道,酒有酒道,画有画道,棋有棋道,武术则讲究习武入道。但若想入道则需要勤学苦练,外加广思深悟。各门学问的这个“道”则是相通的,即道法自然。所以智者能够一通百通,一悟百悟。唐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成为一代书法大家;李小龙观水之动态而创立截拳道;孔子见大河奔流感悟:逝者如斯夫;子期闻琴音袅袅赞道:巍巍乎高山。武术更是常借鉴外界的自然而入武道,所谓象形取意。有人模仿猴嬉创立猴拳,有人模仿蛇形创立蛇拳,有人深明醉酒之意创立醉拳,有人悟通佛家慈悲创立大悲拳。陈王廷悟透太极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互为其根之理创立太极拳。禅宗的发源地少林寺更是以禅习武,修武入禅,所以少林功夫又称武禅。盖人为百灵之长,最擅能取万物之长,而补己之短。
因为世间一切学问和事物都是相通的,所以研究兵法对研习武学深有裨益,研究武学对学习兵法也大有帮助。世间万物就是这么有趣,即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正所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其根,这种矛盾的关系把世间万物万理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大系统,这就是宇宙。

7/04/2008

【连载】苦楼论拳4


贰拾伍

吾之所谓神意,是大神意也,凡所一切精神、意念、思想、观念、乃至灵感,等等皆为神意。夫神意之炼者,各家功夫各有不同,乃所谓内家心法也,从来密不示人。其各家练法虽有不同,然其理一贯,下功日久皆能成就。不可厚此薄彼,厚己而薄人,徒增夜郎之笑也。

贰拾陆

吾个人所炼神意之法分三层功夫。一曰:意遍全身;二曰:意存丹田;三曰:神意集中于虚无。夫初习武者,周身不灵活通畅,故需意遍全身,以查周身之活动,乃使周身顺遂,此练武入门之基,曰第一层功夫。待得周身顺遂,则意存丹田。盖因丹田乃周身之令,周身既顺遂矣,则受命于丹田。故丹田令行,则周身功成。又意存丹田有助于气沉丹田,乃可使下盘稳固,此曰第二层功夫也。第一、二层功夫乃求之于自身。然拳者,搏人之术也。待自身顺遂而应令于丹田,则需求诸外也。与人搏,需能应敌而变以克之,故需心无所想而无所不想,无所应而无所不应,故需神意集中于虚无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贰拾柒

吾向不喜看武侠小说中所述之武功,以为误人不浅。然其中有一句话吾深然之。武功有三重境界,一曰:手中有招,心中有招;二曰:手中无招,心中有招;三曰:手中无招,心中无招。手中有招,心中有招,此第一层功夫也,因周身尚未顺遂,未能应命于丹田,各自为政,故需手中有招,心中有招。手中无招,心中有招,此第二层功夫也,因此时周身顺遂而能应命于丹田,故心中有招,而丹田一动,周身应命于丹田,自然出手成招。手中无招,心中无招,此第三层功夫也,此时神意集中于虚无,无所想而无所不想,无所应而无所不应。敌一动,吾自有所应而克之,故能手中无招,心中无招,应敌而变,出手成招也。此乃习武之大境界。

贰拾捌

第三层功夫,第三重境界,可入道矣。非下功日久,待功深后不能成焉。然则何谓神意集中于虚无?吾不知何以名之。有如深度睡眠,而深度睡眠神意涣散;有如凝神思索,而凝神思索乃有所思。以愣神喻之,亦不是,近之矣。以鉴可喻之。鉴中无物,而外界一动,鉴中有应,此可谓神意集中于虚无也。是故神意如鉴。

贰拾玖

吾以为吾之所练神意之法可行也。而别家之法亦可行也。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也。

叁拾

余以为神意者有自我神意、超我神意之分。所谓自我神意者,经自我调控者也;所谓超我神意者,非由自我调控者也。条件反射可谓超我神意也。

叁拾壹

吾尝垂手而立,或偷袭于吾,突击我面,吾不经意间以左手圈化之,而右手击其面,中其目。彼大惊以为神也。其动作成于火光电闪之间,吾未及思索而应手出招,过后吾亦奇哉,不知何以击之。此可谓超我神意也。

叁拾贰

诸家武术所重之本能反应亦属超我神意。吾所练之神意集中于虚无,是练超我神意之良方。

从紫云到碧峰




出埃及记

前两天搬家,从紫云到碧峰,不变的是阁楼,变的是心境。

紫云,紫气东来,云雾彼端;碧峰,清新悠远,沉稳大气。所以想来,虽然无奈被赶出紫云,但这样的名字的变化,或多或少也蕴含了变的契机。从上面下来,先到山顶,最后踩在地上,踏踏实实的踩在地上。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外在的变化,总是能引起内在的反应。经历过两个月的沉浮,现在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坚硬多了,少了冲动,多了沉稳的热情,少了偏激,多了专注于一的执着。

所有的天才,都是伟大热情的产物。而这种热情,真正具有厚重的品质,而不是轻飘不定,随风而逝。真正懂得了要做一件事,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要承担多大的压力。你带着极大的热诚要为世界发出光和热,但等着你的却是数不尽的冷嘲热讽,等着你的是多少人对你的不理解,还有多少只图一己之私的人带给你所不尽烦恼。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

当那只幸运的爬上树的小蚂蚁,看过树下众生的庸碌、毫无意义的勾心斗角之后,平静的爬下树,回到自己的部落,自己参与战斗的时候,他只会付出的比别人更多,他只会尽力做的比别人更好。从云端,回到地面,需要做的更多。

做的更多,说的越来越少。

老田还是那样的自闭,小杨继续的懵懂。看着他们熟睡,看着阁楼里一团乱糟糟的情状,我不想多说什么,静静的一个人慢慢收拾干净。

是的,静静的,慢慢的,收拾干净。

老商一年半以前,曾经送给我十六个字,“纵深思考,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步步为营”,走了第一步,后面还有四分之三。一切才刚刚开始。

所以当昨晚和老叶走在一起的时候,我只强烈的感觉到,自己不愿在多说话了;当收到小杨的短信时,我不想多说什么。

许多东西,出口即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胜自强,生生不息。

六个孤独的灵魂,飘荡在碧峰的楼顶,躺在屋檐上,面朝篮球场,看着紫金港的空寂的夜景,述说着一段又一段美好而神奇的故事。这辈子怎么能忘记盛宴一般的大学生活呢?怎么能不对这些活在心坎里的人们产生深远的情怀呢?


为了自己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土地,坚定的朝着心中的方向前进,始终记得,还有一群与你同行的人——你们将一起走出受苦的埃及,演绎属于自己的“出埃及记”。

This land belongs to me.




明铮于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