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2008

孙子兵法与武学



兵法者,用兵作战之法,即带领军队作战的方法。武学者,练习武术之法。武术者,搏人之术也,以最小之代价取得最大之效果。故兵法与武学深有相通之处,都是交战之法。所不同的是兵法为指导军队作战,而武术是指导自己的身体作战。然而军队有兵力之强弱,武术也有功力之深浅,其之作战原则与谋略之运用却为一理。故研究兵法对练习武学深有裨益,研究武学对学习兵法也大有帮助。
孙子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其战略战术原则也备受世人推崇。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六点,即:一﹒避实击虚,二﹒致人而不致于人,三﹒先胜而后求战,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五﹒以正合,以奇胜,六﹒识众寡之用者胜。下面分别就这六点来阐述孙子兵法对武学的指导作用。
1. 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哦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这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之所在是集中力量,寻找敌方弱点,并迅速出击。
众所周知的游击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劳;曹刿论战讲:“一而盛,再而衰,三而竭,乘彼气竭,一鼓作气,必能制胜”。此两例都是兵法上避实击虚的典范。前者主要是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后者则主要运用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避实击虚这一战略方针也同样广泛适用于武学之中。其中尤以三大内家拳中的八卦掌发挥的淋漓尽致。八卦掌堪称武学中的游击战,其以走圈为主,里脚直进,外脚内扣,以其独特的趟泥步围绕敌人转圈,避其锋锐,待绕至敌人侧方或后方,并制造或发现敌人破绽进行打击。八卦掌的打击原则为:避正打斜,以正打斜;避实击虚,以实击虚。所以八卦掌在对敌实战中能以巧打蛮,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习武者最讲究能观敌之虚,察敌之漏;能避敌之强,惰敌之锐。以蛮打强进取胜,不为高明,正所谓击人一千,自损八百,这是下乘功夫。真正的高手能不战而屈敌,次则与人交手,能屈指胜人。审时度势是人杰,三国时期的关羽深明此道。“温酒斩华雄”时,华雄收了兵,此时关羽单枪匹马闯进敌营,兵士们尚未反应过来,觉得刚打完,不知道关羽来干嘛,就没拦。华雄此时已经下马,关羽骑在马上一刀就把他劈死了,然后趁乱一溜烟出了敌营。过五关斩六将,基本都是瞅个冷子就一刀。赵云七进七出,张飞大喝长坂坡,这是血勇。关羽没那么威风,但他时机把握得好,避实击虚,胜来省时省力。关羽杀华雄,是投机取巧,但他只身闯敌营,是大勇,能算出敌人的心理盲点,是大智。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镇关西是屠夫,鲁智深假装买肉,让镇关西切了一包又一包,先把他累了个半死再打他,结果三拳就把他打死了。
功力深,但不会审时度势,说明功夫还不行。功夫深者,审时度势上便会胜人一筹,从而避实击虚,胜来易如反掌。
2. 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俟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武者交手,向来强调掌握主动权,占住先机,方能克敌制胜。故武谚有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又云: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说道:“世界上永远是强者影响弱者,交战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强了,能影响别人,别人不自觉地一学你,就败了。模仿是人的天性,养狗的人像自己的狗,养猫的人像自己的猫,张三总和李四聊天,最后张三脸上出现了李四的表情,李四带上了张三的小动作,都是不自觉地模仿。比武时,情急之下,人的精神动作容易失控,一受惊,就模仿对手了。”这一段话生动的描述了武术中占据主动权的重要性。与高手过招,常会觉得自己的每一举动都已陷入对方的算计之中,有如置身网内,周身之力全使不出,处处不得劲。此便是已“致于人”,必败无疑。
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可谓又将这一原则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太极拳不主搏人,而是以逸待劳,待敌人进攻之时,借对方之力击打对方,故称借力打力。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顺其自然,即不主动攻击敌人,不与敌人作正面冲突,而是顺着对方。乍看来似乎太极拳丧失了主动权。事实上,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在保持自己有利地位的前提下的舍己从人,是保证自己优势境况的条件下的顺其自然,而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一味避让。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有如挖好了陷阱等敌人来跳。太极拳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以被动为主动,胜人于无形之中,所以才巧妙。
3. 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他提出了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战。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与此。
兵法讲究不打无把握之仗,武术也莫不如是。习武者首先要对自己的功夫有强大自信,此自信是经过多年的刻苦练功得来的,有强大的功力作后盾,是在精神上产生的一种信心与豪气。而不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纸上谈兵的虚妄;也不是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自负。然而武者又是谨慎的。武者习武的第一课,也是贯穿其一生的精神支柱就是武德。武德的第一条就是敬,谦虚。武者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武者深知善水者溺的道理,知道武术战斗是关系到生命的大事。武者是最知道生命的可贵的,所以武者决不轻易出手。武者是生活在对自己功夫的自信,和对生命的敬畏的矛盾中的。所以武者在决战之前会充分的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预算自己胜利的机会。
兵法,有兵力之强弱;武学,有功力之深浅。兵法,“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武学,“明六要,而知功力之深浅,曰速、硬、力、柔、稳、和”。武者会综合考虑这些要素,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充分准备,制定相应战略战术,从而取得胜利。
4.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己知彼,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在第三点中已经讲到武者在决战之前会充分的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预算自己胜利的机会。这便需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充分了解敌人的情况,才能知道对方的虚实与强弱,再结合自己的虚实与强弱,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作战方针。
我曾与一位练习拳击的武友切磋武艺。习拳击者,上实而下虚,上肢力大而速快,然而下盘却虚浮不稳。所以我避开与之近距离拳头的冲突,利用腿法距离远而速度快的优势,将之逼到外围,攻击其下盘,结果轻松取胜。我也曾与一位练习跆拳道的朋友交流功夫。习跆拳道者,上下俱虚,下肢虽力大速快、灵活多变,却失于空虚漂浮,尤其上肢基本完全空虚无用。因此,我利用八卦掌转掌功夫,避免与其进行腿法的比拼,寻其破绽突然进身,利用掌法速快力沉的优势,将之轻松击败。
以上两例中,针对不同的对手,了解其虚实强弱,再参照自己之虚实强弱,制定不同的战略战术,最终都取得了胜利。这便是知己知彼之法在武术中的实际应用。
5. 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布置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的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相应的,武术中也有奇正之分。武术中,以进行正面攻击,脚踏中门为正,以侧面进攻,打击侧门为奇;以强大功力,稳扎稳打为正,以奇招绝技,投机取巧为奇。武林中人对奇正的看法也大不一致。有人主正,比如形意拳讲究脚踏中门,硬打硬进,练功不练拳,练拳不练招;有人主奇,比如八卦掌讲究脚踏侧门,避正打斜,变化无端,出奇制胜,几乎每位八卦门人都有一招绝技。我认为,武术应出奇制胜,然而要有强大功力为后盾。若无功力,只一味靠奇招妙技,一旦遇到真正的高手,有如以卵击石,便要吃大亏。但若只有功力,而不懂得用奇,势必有如狮子打苍蝇,事倍功半,空费体力。所以武术也讲究以正合,以奇胜。正所谓“奇正相生”。
鄙人也十分重视奇正的关系,并从中广受裨益。鄙人一方面加强功力练习,务使功深劲沉;另一方面勤修奇招绝技,以求出奇制胜。也正是因为奇正互济,懂得奇正相生的道理,并能灵活运用,鄙人才能在与人交手中无往而不利。
6. 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处置兵力的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方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的相对优势,来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立、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护自己,消灭敌人。
事实上,所谓“识众寡之用者”就是采取手段造成局部兵力的相对优势,从而有力地打击敌人。造成局部相对优势这一方法对武学也有很大启发。武者交手往往弱小者可以战胜强大者,耄耋老者可以战胜孔武壮年,其道理主要是前者能灵活运用避实击虚和造成局部相对优势的战略战术。用兵作战,当己方兵力不如敌方时,要设法调动敌人,分散敌人的兵力,从而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的相对优势。武者交手,在己方力量不如敌方时,也要采取方法调动敌人,以自己的强势部位攻击敌方的弱势部位。比如,可以己方之手对付敌方之指,以己方之臂对付敌方之手,以己方之身对付敌方之臂等等,从而造成局部的相对优势,有如田忌赛马,虽己方综合实力不及对方,然而经过合理布置,造成局部优势,同样可以战胜实力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采取手段造成局部的相对优势,这一方法在武术中,尤其是擒拿和摔跤中,十分常见,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战略战术。
然而武术中另有一种说法是“制稍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习武者讲究三节,举一身而言之,手臂为稍节,腰胯为中节,足腿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中又各有三节。如稍节之三节,则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节之三节,则胸为稍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根节之三节,则足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制稍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控制敌方的稍节不如控制敌方的根节,控制敌方的根节不如控制敌方的身体。这是因为,根据运动学,人体的活动是大关节带动小关节,所以控制了中节就控制了稍节,控制了根节就控制了全部。然而,稍节力量最小,中节次之,根节力量最大,这岂不是与造成局部优势矛盾么?事实上,稍节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中节次之,根节活动范围最小、最笨拙。从这一方面讲,稍节最难控制,中节次之,根节最易控制。其关键在于找准对方的力点,以自己之强攻敌之弱,从而控制对方。这就又是另外一种局部的相对优势了。

以上所说的只是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对武术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孙子兵法和武学的关系远不止此,但限于篇幅,此处不作详述了。
兵法的至高境界是入道,武学的至高境界也是入道。事实上,世上的一切学问的最高追求都是入道,也都可入道。茶有茶道,酒有酒道,画有画道,棋有棋道,武术则讲究习武入道。但若想入道则需要勤学苦练,外加广思深悟。各门学问的这个“道”则是相通的,即道法自然。所以智者能够一通百通,一悟百悟。唐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成为一代书法大家;李小龙观水之动态而创立截拳道;孔子见大河奔流感悟:逝者如斯夫;子期闻琴音袅袅赞道:巍巍乎高山。武术更是常借鉴外界的自然而入武道,所谓象形取意。有人模仿猴嬉创立猴拳,有人模仿蛇形创立蛇拳,有人深明醉酒之意创立醉拳,有人悟通佛家慈悲创立大悲拳。陈王廷悟透太极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互为其根之理创立太极拳。禅宗的发源地少林寺更是以禅习武,修武入禅,所以少林功夫又称武禅。盖人为百灵之长,最擅能取万物之长,而补己之短。
因为世间一切学问和事物都是相通的,所以研究兵法对研习武学深有裨益,研究武学对学习兵法也大有帮助。世间万物就是这么有趣,即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正所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其根,这种矛盾的关系把世间万物万理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大系统,这就是宇宙。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