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2009

关于《中庸解读之一》的一点讨论



我曾写过一篇拙文《中庸解读之一》,蒙tommysbox贤弟略加青眼,使我颇有受益。今将我二人之讨论发付于此,望tommysbox贤弟莫怪我冒昧才好。

tommysbox 评论此文说...

斌哥一文力透纸背,融会贯通。然,小弟仍觉诠释不及定义。若哥肯为“天命”下一定义,实为大快。
另,细胞与人,人与宇宙之关系恰如小弟之心则。而,且问,兄何以得“细胞包含人全部遗传信息”之论断?自悟,或自想?
姑且不谈此论断真理与否,吾认为此乃想之果。遂斗胆一句:知天命为想与悟之结合,若否,天命(世间万物的规律)难参。
性(规律的特征)道(特征的表现方式)教(认知这些表现。)

2009年1月6日 下午8:46

田开斌回复 说...

不知道是否邵贤弟?我久疏网络,今日才看见这段留言,另我汗流浃背,惭愧不已。其实此篇文章最初是思考经济学问题时的一点心得。后有一位叫杨晨昀的朋友邀请我写一篇解读《中庸》的文章,才稍作修改,写成此文。愚兄才疏学浅,虽有心解决贤弟所提的几个问题,奈何力有不逮。然愚兄亦会再作潜心思考,望贤弟有以教我。我认为天命即非天命,定义之曰天命。若非要下个定义的话,我认为应该就是大自然的运行、大自然的更新与自我更新吧。至于细胞包含人全部遗传信息,乃是自悟自想的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随便一块石头、一粒沙子都能告诉人们很多过去发生的事,而况于人哉。我认为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自然中来,都是大自然的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身上一定打磨上了大自然的更新与自我更新的痕迹。只是这些信息还没有被完全发现而已。故佛教云:“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而况于人的细胞哉?况且现在的科学告诉我们,细胞中的染色体DNA确实包含了人的很多遗传信息。我习武炼气练神,也觉颇有玄妙之处。此论断实是悟与想结合之果。贤弟言:“知天命为想与悟之结合”。贤弟所言极是,我也认为知天命是想与悟之结合,两者缺一,则难知天命。纯想无悟难知天命之奥,纯悟无想难知天命之妙。至于性、道、教,文中已有言,不复赘述了。各家自有见解,本无所异,实为一道。这些见解也只是我一家之言,望贤弟不吝赐教。

2009年2月28日 上午11:36

tommysbox 评论此文说...

斌哥,

好。

DY跟你讲到关于我的话,真是这一兄弟没事吹捧我。斌哥的文章真的真的写得很好,兄弟读者自愧不如,觉得没有斌哥那样的悟性。回复此文,只是想借此认识斌哥。冒昧地有点像套近乎一样。不过,认识斌哥不是目的,目的,也是想能和斌哥聊聊杂七杂八的东西。也更没有斌哥那样的文采,每次都斌哥的诗词,都颇有压力。怪我古文学得不好。我没有读过《中庸》,所以,请允许我用白话讲讲我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我也没有什么逻辑,所以按你行文的顺序说吧。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让我先扯出这话来。《中庸》应该是儒家的书吧?那这句话里的“天命”,和中庸里的“天命”应该没有多大差别。
听到某些说法,我常常崩溃掉,说“我十五开始立志学习,三十而成家立业(或者,学有所成,自立于世),四十我就对事情不会感到疑惑,五十知道天的命令,六十我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耳朵听顺了),七十我就随心所欲,不会超越规矩(或者,说不逾越法度)。”晕,简直是晕。
斌哥,孔子讲的是对自己的灵性修养的提高,所以,我能这么理解吗?
十五:懂得了立志学道,学,指增长知识,道,指悟性【1】的提高。
三十:懂得了行事为人的准则。所谓“不知礼无以立也。”
四十:懂得了人生(人际关系,现实社会)的智慧,跟那个“对事情不会感到疑惑”差不多。
五十:懂得了宇宙(这里和物理学家说的“宇宙”不一样,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不仅包含物理的宇宙,还包括人的思想这样的抽象之物。)的存在,存在的条件,存在的规律,改变的条件和力量。
六十:懂得了顺应存在的条件,规律,改变的因素。但是,到这里都还是在讲修养、道德上的问题。
七十:懂得了从心所欲,所做的都合于天命(不逾矩,合乎规律),他的行为可以不再需要意识的引导,可以顺乎自然。就是说,他这个主观存在和自然这样的客观存在几乎融合。
我用几个“懂得了”都是在说,他强调的是心灵修养上的造诣,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而不是他真正能否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之所以这样讲,是觉得这实现起来是比较困难的。【2】

中国哲学的特点,或者说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3】这句话,我需要解释吗?

斌哥说:“至于性、道、教,文中已有言,不复赘述了”我仔细找了找斌哥的“性”“道”“教”,只发现有这句“要注意的是《中庸》的立场在于:真实天命所赋予的人性界定了‘道’是什么,而后者界定了‘教’应该是什么。”可以允许我说吗?斌哥只讲到了界定,还是没有讲斌哥理解的定义啊。
所以,允许我再胡诌一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吧:
天命:上文定义了。省字。
性:存在的规律的特征,性质。
道:这些特征所表现的方法,道理。
教:学习这些方法,道理。
合起来:宇宙有规律,规律特征的,这些特征有表现方式,学习领悟这些道理。
其实啊,我这简直是曲解这句话的意思。这样说吧,我更认为,天命,性,道,三个说的就是一个意思,简单地,就是“宇宙存在,和存在的规律”;我们要修什么,教什么呢?就是认识宇宙的规律——不对,那不是中国的哲学精神——应该是超越这些现实的规律,体验高于道德,心灵的价值。前面【1】,志于学道,道就是心灵,悟性的提高。中国的哲学家不是西方意义上类似一人职业人一样的从事哲学思考研究的人,中国的哲学家们只是载“道”的人而已。说得白一点,提升过心灵价值的人,更白一点,就是那些境界很高【4】的人。

讲到这,在瞎忽悠,要问:什么是心灵的价值?什么是悟性?

让我讲这样一段话。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例子:师傅向徒弟提出许多问题后,会突然用棒打他一下,徒弟于是得到了顿悟,会像是忽然没有了什么,各种问题都自行解决了。

说这个,我想讲三点东东:
第一点, 斌哥说的刺激因素,不用我多解释了,跟这根棒棒差不多吧?嗯,刺激是要的。
第二点, 我想多说一句,刺激因素是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让人顿悟的?我觉得不是。我们的记载或者文学里,给顿悟这个说法整得神神秘秘的。我想说,要时间。这是什么意思?别想那根棒子,就想刺激因素。哦,想想《少年包青天》《名侦探柯南》里的那种一闪而过。哦,一句话:事物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的积累的,我们的顿悟来自来自于对事物长期的不同角度的认识;那个刺激因素,往往是连接各个事物的其中一个关键东西。~~就像斌哥提到的,你看《我的见证》。
第三点, 为什么忽然什么都没有了,各种问题都自行解决了。前面【4】,人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自然便是修道。尽管吃饭穿衣都是寻常事情,要在做时无求无心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举例来书,人们通常喜欢漂亮衣服,衣服收到别人称赞时,心有就得意起来。修持,就是要人忘记,是要用一番心的,才能渐渐达到不知之知,一种从容——这,是上面,禅,佛家徒弟的通常事情。我想借此说的是,悟性。

悟性,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我总觉得我们通常理解的“悟”有点玄乎。DY,这一“心”,一“吾”,有道理【5】,也有没道理之处。让我先说没道理之处。
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字典,古代汉语没查,我古文不好,以下随便讲的,见谅:
悟性是分析和领会能力。单讲领会,还有点像说的一个心,一个吾,就是有种感觉想不学习,空想一样的感觉。可是,字典里确实提到了分析能力,这跟我的理解有点像,我可以把它理解成综合能力吗(分析和综合,无非是拆了,拼上)?就是上面讲的,顿悟来自来自于对事物长期的不同角度的认识。还没看明白吗?

斌哥提到“细胞包含是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我问了一句:“是斌哥想出来的吗?自悟?自想?”斌哥的回答不是我想说的意思。我想说,斌哥已经提到了“另外,我的经历也算丰富,经历过大起大落,见证过世间百态,甚至有过抑郁症的经历;所学也算广博,物理,化学,生物,经济,文学,诗歌,摄影,武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儒家,道家,佛家,东方西方种种学问也有所涉猎,这些为我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材料。”那DNA的含全部的遗传信息,不是你自个儿空想出来的吧?细胞,DNA这个词也不是你造的吧?不是,“细胞包含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不知,那些科学家们是不是骗我们的,但这个命题是他们提出来的吧。那好了。既然,斌哥说知天命,既要想,也要悟,也就是我想说的:我们对天命的理解和认识一方面依靠我们对宇宙零碎真理的探索,又依靠我们对宇宙普遍规律的总体把握。中国人自古以来比较喜欢从现象提结论“相声相克,相反相成”,西方人弄了个列沙特勒定律和楞次定律。其实都有一点没有变:我们“悟”是靠对事物不断积累的客观认识,而总结出了目前条件下的客观或主观的一般规律。——感叹一下,现在的教育往往有点极端,要不是让学生学一大堆零碎的知识而不总结规律,做到融会贯通,要不然就是让一下人只顾思考,悟(空想,或者只是依靠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生活经验),不注重集中性地探索和学习科学的成果。根前述,中国哲学的精神一样,都是喜欢看自然而然的东西,而不深入分析,推理。

从中国人的思维来讲,悟是在提升心灵的境界,“从心所欲”;西方人有时更强调认识了普遍的规律后,利用规律,发现新的客观。哎,说的就是 小规律,大规律,宇宙就是一样的。什么一样的?
斌哥说了,人是自然的产物,也包含有自然的规律。前面【5】,人也可以通过自身去认识宇宙啊。但是,其一,斌哥说了,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哲学这种理想中有一部分是提出这种人生哲学的哲学家所处时代、地区和经济条件的产物,但也还有一部分是对人生的一般见解,不只有一时的意义,而还有持久的意义。我们往往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不能懂得其中的深意,或者我们不知道哪些是有差异的,哪些是有共性的。我真的不懂,但是我可以举一最简单的例子。“妈妈”这个词,每个语言里都有吧,“插队”这个词,中国就有,俄罗斯有没有。还有更多更多。所以,不把一些具体问题搞清楚,我们还一时不能简单地说靠悟,而用自身去推测宇宙。其二,好吧,我们把具体问题都搞清楚了,再总结规律吧,这样总可以推测宇宙了。但是,以我们2009年,21世纪的发展速度,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速度可能还没有宇宙的变化速度快——我没有证据,我主观判断,就像我们还没搞清楚为什么一场战争要胜利,一方会赢,下一场又打起来了。有句话不知对不对,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其实都是对以前的,甚至很久的认识,对现在的变化,和未来还认识不够——前面【2】,不能利用总结的规律而对未来行为,行为的未来有判断,我们怎么“从心所欲”啊?顺应什么规律啊?规律难道就那几个吗?就顺那几个我们就不逾矩吗?

所以,虽然有点不可知,有点看似悲观,但确实我们都是生活在上帝给我们开的玩笑中。邮局名言,记不得谁说的:“人一思考,上帝就笑了。”孔子的那句话,我觉得还是要加“懂得了”好一些,因为那恐怕人生的理想。所以,不知是不是我的曲解,中国古代的理想,空拍现在也是,固然很好,道家的“归自然”,儒家的“知天命”,实在也是有点对现实的无奈啊……


我想讲的讲完了。谢谢斌哥听我张牙舞爪,无法无天得乱说话。没有检查就贴了,有错别字请原谅。不过公开滴,轻轻滴打个小报告,之前听某人感叹学到二十五,不用再读书了,就可以根据内心行事了。我听了最先以为他讲的是说,人的思想选择在18到25很重要,25后可能只是影响观念,方向性的东西,比如人要选择成为什么,可能影响就小了。后来听到有是说有点“从心所欲”,我就不知该做何评论了。人真的要不要学呢?

Tommysbox
再强调,斌哥的文章真的写得很好很好,所以之前我转载了。留个言,真有几分为了和斌哥攀谈而找借口的感觉。我中没读过很多书,所以,讲的以上这些,都是生活经验,在空想而已。讲错话了请原谅。没重读没修改就贴了,对不起了。【3】没解释,留作回味。

田开斌回复 说...


贤弟高明,老田自愧不如,实在是相差甚远。我本不长于逻辑论辩,也不长于灵性修持,我只是喜欢把逻辑论辩和灵性修持化合起来胡说八道。我本无能力授业解惑,我只要能给人一点启发,也就是我们文中所说的刺激,能抛砖引玉,便心满意足了。当然这也很有可能会被别人把砖头反抛回来,砸了自己的头。但我依然乐此不疲。因为授业解惑的人很多了,而能给人启发刺激的人并不很多。况且我也无授业解惑的本事。人总要找到自己该做的、能做的和想做的事情。所以纵使被自己抛出去的转头砸了头,也在所不惜了。
贤弟所持说法应该是本于冯友兰先生之论和贤弟自己之感悟。冯友兰先生讲“六十而耳顺”时,认为耳字是讹误,应作“六十而顺”。(这话也是听傅佩荣老师讲座时听来的)。我只读过四书原著,至于注解之文我则很少一看。各家自有妙解,如何能看得过来。况且我非哲学家、更非哲学史家,也根本无心当哲学家或哲学史家,当然也并非全是无心,更是无力,所以也根本无此必要。我认为对我这样的人来说,作者原意为何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我不喜欢问作者原意是什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原意可能是什么,我喜欢问的是作者原意应该是什么。当然,各人自有见解,这也只是我自己的见解,于我适用,于别人未必适用。所以我并不持某家之论来反对别家。若非要说我到底是持何家之论,也应该说只是持自家之论。我喜欢以科学思考哲学,又以哲学反思科学;以心学看理学,又从理学反看心学;从佛家看道家,又从道家反看佛家;从武学看经济学,又从经济学反看武学,等等等等,把我所学所知所悟所思的一切化合起来思考,倒也有点心得。故我最初给这篇《中庸解读》定名为《大系统视角读中庸》。后终觉狂妄,我这点疏才浅学哪有能力从什么大系统视角读中庸?只是胡说八道而已。所以后定名《中庸解读之一》。可能有人以为这是一系列文章中的一篇,实则不然。这只是众多解读中庸的论点中的一个而已。
我本学浅,贤弟所论我皆无异议。当然这并非说贤弟之论皆对,只是我无能力找出其中的错误而已。但有些问题我认为也不应该排斥别家之论。下面我只是从几个方面做一点我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贤弟解释为“孔子讲的是对自己的灵性修养的提高”,我认为是否高看孔子了?十五岁尚属弱冠之年,况是在两千多年前,虽孔子之悟性,恐也难有这等直修灵性的本事吧。我认为孔子还是应该以学习知识为主,尤其是古籍、礼乐等——孔子常言好古——并以之来提高灵性修养。孔子曾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应该是说孔子少时什么都学,是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吧。至于灵性修养,以孔子悟性之高,博学自能广悟。故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之“学”,应该是兼有学习知识技能和灵性修养两方面,但孔子的意思应该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吧。或许孔子自身也没有搞清楚学习知识和技能与灵性修养有什么区别吧。
2.贤弟言:中国哲学的特点,或者说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孙子兵法》、《韩非子》等当作何论?我倒感觉道家、佛家是如贤弟所言。而兵家、法家等则是为了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信息的认识,并加以利用。而儒家、墨家则两者兼顾。当然这也不绝对,但大体如是吧。所以儒家理学讲“格物致知”。况中国各家学说本难明确分别,在民间哲学中更是交相混合,实难分明到底如何。
3.悟性是分析和领会能力。此言不错。但分析什么?领悟什么?我认为“悟”本难下定义,“悟”也只能靠悟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国的哲学概念始终是模糊的,可能也是受这两句话的思想的影响吧。我也只是想给“悟”做出一个定义,虽说我也知言出必错,但也没办法了,总比不说好吧。我的为事哲学是“不求无过,只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效果”。贤弟说“顿悟来自于对事物长期的不同角度的认识。”,然后在一个恰当的契机下,豁然明朗。我然此言。所以我一直不认为佛教禅宗顿悟说与渐悟说在思想上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顿悟不顿,渐悟不渐,我认为只是修行方式上有差异。
4.细胞、DNA自然不是我之首创。“细胞包含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也不是我最先提出。但也不应该说这个思想就是沃森和克里克等几个人最先创出来的。他们只不过把这思想具体化、明晰化、科学化了,并作出了定义。实则我认为“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说的意思也与之同。其实当初我并不相信“细胞包含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说不相信,并不是说我拒绝接受,而是相信但不迷信、怀疑但不狐疑,是保留怀疑的相信。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细胞会包含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后来广思深悟才给出一个解释,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随便一块石头、一粒沙子都能告诉人们很多过去发生的事,而况于人哉。我认为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自然中来,都是大自然的更新与自我更新的产物,身上一定打磨上了大自然的更新与自我更新的痕迹。只是这些信息还没有被完全发现而已。故佛教云:“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而况于人的细胞哉?”,我也才坚定了“细胞包含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的说法。这便是我所说“这是我自悟自想的结果”的原因。并不是说我通过自悟自想,发现了细胞和DNA。我言“纯想无悟难知天之奥,纯悟无想难知天之妙”,说的就是贤弟所说的意思。
5.“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贤弟是有点悲观。其实我还有下句。我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一发笑,人类就思考。所以上帝笑傻了,人类累疯了。”我比贤弟还要悲观。DY知道,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对一切事物都有本能的戒备和怀疑。但我认为不管这世界可知不可知,我们总要活下去吧,总要活得更好更幸福吧。东阳自称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所以他总是勇猛精进;我则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所以总是悲辛交集。勇猛精进是过程,悲辛交集是状态。能升华它们的也只有不住心了吧。所以我便有了这篇《中庸解读》中的思想,提出了“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并认为它们是一致的,一致于自然。我认为这个世界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感觉这个世界是什么,也即这个世界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怎么去利用它。所以接着那句话后,我还有一句话:“上帝一发笑,我就装思考;我一装思考,上帝就发笑。所以我把上帝笑死了。”声援一下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中说的“上帝死了”。 他是笑死的。
6.贤弟说我只讲到了性、道、教的界定,而未讲到三者之定义。我在文中最后一段讲道:天命者,我认为便是自然之命,也便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如此以来,天命也即自然。符合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则自然会出现祥瑞,国家自然兴旺;不符合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则自然会出现妖孽,国家自然会灭亡。故云:“国之将兴,必有祥瑞;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而人是由自然中进化而来的,人的身上存有自然全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已被掩盖,隐藏起来了,形成了潜意识,或者说以潜意识的形式储存起来。人之性也便是人身上隐藏起来的自然的信息。故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即人们遵循“性”而为便是谐之道。人性自然,而当然道亦自然,故古语有云“道法自然”。“修道之谓教”,即修道便是教化,自我教化,自我修养。那么修道,也即“自我教化”是为什么呢?这便是释放,回复隐藏在自身中的信息,以使人的后天之性回复天性,即合天命了,也即顺于自然了。

哈哈,我都是在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贤弟见谅、莫笑。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