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2009

关于内心修持的一点讨论



沈阳吾妹,

迟迟不肯动笔,实在被小妹所问惊起满腹牢骚~


2009/3/1 Yang SHEN <

东阳兄,

谢谢你的欣赏。愿不负相交相知,共同守护心中所爱,勇猛奋进。

近日醉心于人类学,间隔读到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的散文集,
收入了他在日本的一段禅缘。尚有不解,愿请教兄。

李先生问京都万佛寺一老僧缘何中日共同持有原善立场,
都注重内在道德力量的修持,易忽视外在法律的束缚,但日本人却乐于守法。老僧以庭园作答,说注重内力修持也可有不同的形式,特别是在借何种外在环境以达成内在修持上差别最大:“日本人的庭园都喜欢把细沙石爬梳地井井有条,就是要借这种外在的秩序来训练自己内心的合理与有条不紊;至于那些砂上的浮石,或者砂边缘上的树木,可以看作是秩序世界的结,如何绕过这些结而再达于合理,更是借外在景象做内心修持的重点。日本人这种借外在景象以增强内在修持的特性,恐怕是其他民族少见的。”李先生又借问具有现代中国意义的庭院该如何设计方能引导内心思考,老和尚引曾子《天圆篇》答道:“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

想请教兄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老和尚以《天圆》阐释中国式的借外在环境达成内在修持的功夫。在妹过去的理解中,中国人对内在的修炼是借经典径直注重内心的修养,通过实际的交往与外在的活动不断巩固内心对一以贯之之道的追寻,而自然环境,常常似乎是从一开始便是人融汇在其中了,这秩序与和谐自是内在的而一的。在这样的语境里,环境如何可以归之为外在?


小妹问得好!
我对中华文化,只有十分粗浅的认识,我只能根据自己的一点经验,给妹一点参考。在我所认识当中,正如小妹所言,中国人对内在的修练是借经典径直注重内心的修养。我们中国人一口想吃成正果,在第一点上,便将秩序与和谐内在而一,直至抛弃秩序而无处不是秩序,不管和谐而哪里都是和谐。这或许就是无的境地。

然而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我和李志文老师曾经谈到佛教的问题,李老师给我的启发,佛、道、儒家的仁,其实是给出关于人生的一种均衡。我们这些最聪明的先辈,他们已经感觉到了这样一个均衡,但是他们谁也讲不出,如何抵达均衡的dynamic process。

其实内心的修持,可以看成对均衡的一种追求。所谓的在一开始人与环境融入其中,等于是说,不经过一个动态的过程直接抵达均衡点。这当然体现了我们先辈的高明之处,但是由于他们讲话总是讲一半,不说清楚,让无数后人误入歧途,坐而论道。

什么是dynamic process?人生是有几方面组成的,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努力以及际遇。就像计算机处理系统一样,基因、智商、天赋等,是这个系统的运算速度,他代表了一种更快更好处理数据的可能性,但是还需要其他东西,后天的努力是运算的时间,而际遇则提供了数据。

人生是需要数据的,没有足够的数据,哪怕处理速度再快,运行时间再长,也不会得到什么结果(抵达均衡)。我们那些圣贤,其实很不负责任。他们通过他们的运算,告诉我们有这么一个结果存在,但又没讲明白怎么得到这样的结果,因而使得整个中国文化千年以来在不停打转。

你看老子、庄子、孔子,这些人算是圣贤了吧,实现了内心的修持。然而你要看到这样一些:老子是周朝国家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加上他聪明好学,于是在那样一个年代,这样的职位等于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庄子出身贵族,人生经历很丰富,读的书也很多,很杂;更不用说孔子了,从没落贵族,小时候几乎什么活都干过,后来周游列国,有机会开了眼界,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些人都懂得独立思考,同时又有很丰富的人生体验,于是他们就更有机会悟道了。

回到环境。我们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而且我相信人生是一个修练的过程,能做到环境和内心统一的,几千年来找不出几个。我们凡人还是认命的好,人心是极容易受环境影响的,我们既然想踏上漫长的修练之路,经历一个dynamic process,还是老老实实把每一步走好。

我到过京都的南禅寺,切身感受到了日本人通过对沙石的设计,来体现内心的境界。当你面对那样一种环境,你会更容易达成内心的正果。

下一步,当你通过环境的训练,到达内心若有若无的境地了。现在你可以开始更变环境,任环境变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境界又难了。

我曾经读过南怀瑾的《南禅七日》,虽然这个老家伙很多话我都觉得在瞎扯,但是你仔细听听,还是很有道理的。研究一下释迦摩尼是如何悟道的,他是犯过无数的错误,修练了很多所谓的外道,三年无想定,三年苦行僧,最后在菩提树下七日得证。然后他老人家说,之前修练的都是外道。我真想骂着个老家伙,他只讲之前的无想定、苦行是外道,可是他没有告诉后人,没有那十几年的外道生涯,就不会有后来的如来佛祖。我在写给李志文老师的信中提到我总结的试错理论,释迦摩尼这老头子其实是不断的犯错误,又运气够好,最后糊里糊涂的上了西天极乐。

总而言之,人生的许多方面是不可分离的。而一切的本源当在人性。我们人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循序渐进的修道,决定了我们一开始更多的依赖环境,而又是由于人性的能动性,能让心灵不断的超越束缚,获得解放。

以上是一点浅薄的看法。附上我写给李老师的信,供参考。冀有裨益于万一。

 


又,对日本人的一丝不苟与内心宁静,妹向有耳闻。不知兄在日半年,是否对此有独到感受?若如老僧所说,这样的内心安宁是与外在不懈地细致梳理有关的,那么在细致之中对全局构架的预想应也是题中之意了。妹窃想自己的时有懈怠是否可归之于浮躁的仍未去除,又可归之于对实际情况之清楚认识的缺乏?总之,妹总觉得自己似乎忽略了什么东西,故向兄呓语一番,兄旁敲侧击,也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了。。

日本人做事精细,但这不代表理所当然的有对全局架构的预想,反而,因为精细,容易忽略其他,这也是为什么你会看到许多日本人对自己本行很厉害,但对其他一窍不通。但是日本人很懂分工,做一件事,会做得很深入。而日本上流社会,特别是大公司的高层,都以下围棋为喜好。我想或许正是因为围棋所带来的大局观,弥补了普通日本人的那种精细,而上层人的精细正在于全局架构。这样的社会结构,很好的将整个社会有效的组织起来,尤其在工业社会下,生产模式是零件式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工业化能如此之成功的原因之一。

至于小妹自身的问题,哈哈,有时的懈怠更多的是因为面对的高山太高。正如小妹前一问,中国人一口想修成正果,这难度是不可思议的高,所以若常人按此方法修练,常有挫败之感。

照我说来,小妹不必思虑太多,人生在于经历,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走,许多事情若无经历,很难有体会。所以我鼓励身边的人到处走,见各种各样的人,看各处风景,体验百味人生。有了数据,然后才能处理得到结果。

虽然我们这个结果不是那个遁去的一,那个本来的元,但是随着我们数据库的扩大,所得的结果会不断的趋近那个真。而这也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没有人能看得清到底如何通往那个均衡。但我们总有一点大致的感觉,灵台深处守住这点大致的感觉,大胆的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想看什么就去看,想做什么就去做,想去哪里就去;凡事心有所想,必定身体力行。

 

至少,有我们一起同行。






东阳草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