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2009

苦楼说武术——第二次之江之舞演讲稿



今天很荣幸,这是第二次在之江之舞讲武术了。上一次讲武术是在去年十月份。其实,我们在座有这么多才俊,这一次本轮不到我来讲。只不过原本打算请朱淼华老师过来的。我和他有点小交情,所以这一次才安排我来讲,就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过可惜的是,这个周末朱淼华要出去玩,过不来。我这块砖头是抛出去了,可是没能引来玉,不过却引来了在座的这诸多才俊,引来了这么多珍珠、玛瑙、宝石,虽然没能引到玉,我还是觉得很荣幸。
这一次讲武术,其实我都不知道该讲什么。去年十月份伟龙第一次请我讲之江之舞的时候,我就问伟龙我讲什么好呢。伟龙就说讲武术吧,大家都喜欢听你讲武术。我还自嘲地说好像我只懂武术似的。伟龙反问说,除了武术,你还懂什么啊?当时让我十分汗颜,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是第二次讲之江之舞,仔细想想我能讲什么呢?还讲武术?想了半天,觉得好像我连武术都不懂了。不过呢,既然已经接了这个活了,就应该硬着头皮干下去。所以我还是厚着脸皮来讲武术。
上一次讲武术,主要讲的是我的习武经历、感受以及体悟。后来本来想讲武术的原理,以及武术的意义的。只是讲到后来被吊汽车的话题给引开了,引到房中术上去了。结果讲了三个小时,愣没讲到主题。这一次我再从吊汽车的话题上引回来,接着讲武术的现状和意义。

前几天略有闲暇,翻看了几本武术杂志,觉得内容空洞泛泛,毫无新意。了无情绪之际翻看了一下杂志中的广告,这下倒令我情绪大涨。何止情绪大涨,简直要大动肝火。这些广告无非三类,第一类就是所谓房中术,也就是上次把我们的话题引开正轨的那个话题。打着性命双修的幌子,大讲淫秽的驭女之术,讲什么如何勃起、如何长久不泄。简直有辱武门!武学竟衰败至如此境地,令人不禁扼腕!第二类是一些武术速成班,收费奇高,荒诞不经,而且收费越高,越是荒诞不经。收费最高的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武术追求的就是功夫,功夫就是工夫,不下工夫,如何出功夫?这些人丧尽天良,欺骗大众,说什么独门绝学,练功十天徒手制服二十个歹徒。其恶劣的赤裸裸的欺骗行为,简直令人发指。而那些报名去学习的学员根本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三类就是某某大师公开授徒,全国海选。宣称什么选徒首看武德,次看资质,其实看的只是那几万元的拜师束修。如此师长,如何能教出高徒?如此行为,怎能不败坏武学?如此丑恶嘴脸,实在令人恶心!

很多人曾经问我为什么学武术,我都会告诉他,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我深深地为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而着迷。其实,只要是熟悉我的人就知道我在扯淡。我最初学武术实在是被逼无奈。作为一个武术协会的会长,居然不懂武术,实在是很丢面子的一件事。那时有朋友评价我这精武协会会长时说,盟主的功夫七分在嘴上,三分在腿上,在腿上的那三分还是用来逃跑的。更令我不堪的是,那时很多单位在举办晚会时,都会邀请精武协会去表演武术。老实说,我是个好面子的人,每当此时我都是很痛快地答应下来,然后就很痛苦地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去请人帮忙,看人家脸色。后来,实在受不了这种一边痛快一边痛苦的煎熬,我决定无论如何都要亲自学会一门能上台表演的武术。这就是最初我学武的真正动机,既不是我在外面宣传的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所倾倒,也不是一般人们所认为的要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不过,练武一段时间以后,我真正感受到了武术的魅力,就像当初学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美一样,我倒是真的被武术的博大精深迷住了。可以说,我学武术的最初动力是被逼无奈,但真正吸引我在武术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还是武术博大精深的魅力。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有句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武术这片大林子里,更是千百种鸟儿飞来飞去,跌跌撞撞。更令人不忍卒睹的是,很多鼠辈也插上两只翅膀,假装蝙蝠来冒充鸟儿,甚至冒充始祖鸟——鸟儿的老祖宗。中国武术现在的状况之混乱,实属匪夷所思,惊人耳目。如今的武术界有句话说,古人工夫好,今人理论高。言下之意就是说,古人理论虽不高,但功夫练得很好;而今人理论虽高,功夫却是一塌糊涂。换句话说,就是古人的武术精深,而今人的武术只是博大,而且是博而不精,大而不当,越大越乱,越博越糟。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插翅膀假装蝙蝠来冒充鸟儿的老鼠太多了,严重影响了鸟儿世界的秩序,破坏了鸟儿世界的平静与和谐,打乱了整个林子的生态平衡。现而今,我也作为一只新生的鸟儿闯到这个林子里面来,不求拨乱反正,重整秩序,重建平衡,只望能发出两声悦耳的叫声,警醒几只身边的鸟儿,于愿足矣。我说过我不强迫别人接受我的想法,我的思想就像一盘菜,谁爱吃就吃一点,不爱吃就算,我只是专心把菜做好。

首先我要讲的是武术的现代意义。
那么武术的意义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武术的现代意义》。已经在山西《搏击》杂志发表了。好像还被维普网转载了。这里我就还是老生常谈,再把那篇文章的意思说一遍。
有人说现在已经是热兵器时代,习武已经过时了,拳脚功夫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因为再强大的拳脚功夫也不可能战胜枪炮。如果你真的这样想就错了。不要以为现在习武已经过时了。习武能修炼你的身心,给你坚强健壮的体魄,勇敢而不可战胜的意志,机警灵敏的精神,上窥天道的智慧。也不要以为在热兵器时代拳脚功夫就已经失效。一个功夫高手固然斗不过一个持枪械的人。但如果两人都有枪,功夫高手还是比没有功夫的人强大。因为他更坚定、更敏捷、更沉稳、更机警。在同样的灾难面前,包括自然灾难等各种灾难,功夫高手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生存下来的概率更大。只有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才有能力保护别人。一个人一生中用到功夫的时候并不多,但遇到一次就是要命的时候。正确评价一个事物的作用的方法,应该是它的效果乘以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不应单是看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功夫还是很有意义的。况且这个社会毕竟还算是太平的,枪支还远远没有普及,遇到武力纠纷时所使用主要的工具还是拳脚棍棒。这个社会虽然已经不需要武力解决问题了,但有些问题还是可以用武力解决的,而且很有效。
  习武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爱的人及爱自己的人。而且从古代来说,习武的目的本就是保家卫国,也就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爱的人及爱自己的人。至于其他比如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乃至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等等,都是习武的副产品,是在接受正确的武术思想和按照正确的习武方法练武的情况下,自然就会得到的东西。有的人说习武是为了入道,那么这就是入道。入道的不是技艺,而是心。入道者,并不是时刻想着入道,也不是时刻思考如何入道,越想入道离道越远。当你用心把你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到尽善尽美,合乎自然之理,入乎自然之境时,自然就入道了。只是有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你已经入道了而已。
  我认为武学可分为三重境界:技、艺、道。技之境界追求真,艺之境界追求美,道之境界追求善。这是就精神的修炼而言的,并非指格斗的修炼。并不是说道之境界的武者在格斗时就能战胜技之境界的武者。所以一个武者不应该妄求入道,你至少应该技艺精纯之后再谈入道。否则你入的那个道就只是个虚道,除了给道抹黑外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技、艺、道的关系,我曾有这样一段论述:“入道的不是技艺,而是心。入道的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当你用心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至尽善尽美,合乎自然之理,入乎自然之境时,自然就入道了,只是有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你已入道了而已。入道之后,则不为技艺所拘,心无挂碍。入道的虽是心,而不是技艺,然而技艺精纯却是入道之基础,必须藉由技艺之途方可入道。不修技艺而妄言入道者,即使达到了你所谓之道,你所入的那个道也只是一个虚道,是苍白的、空洞无物的、了无内涵的,除了给道抹黑外没有任何意义。以渡舟过河喻之,道是河之彼岸,技艺则是渡河的那条小船,只有乘上这条小船你才能登上彼岸。当然渡河之小船有很多条,而你要找的是适合你的那条小船——也便是适合你的藉由入道的技艺。虽知登上彼岸便应舍船,然而舍船必须是在登上彼岸之后的事,切不可在未登上彼岸之前便妄自舍船,否则永远到不了彼岸。然而世之修道者多妄言入道,实不知何谓道,何谓入道,诚可悲也。世之最可悲者,非不知何谓道者也,而为自以为入道,却不知何谓道者也。”
  义而无勇者虚,勇而无义者暴。武即止戈,然而有武才能止戈。没有武而妄谈止戈是空虚的、自欺欺人的、没有意义的。
  祈求和平的人通常都是弱者,而和平却是掌握在强者手里的。弱者如果想得到和平,就需要拿他们的权利去与强者交换。所以和平并不代表公平。有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个仁慈的强者,他可以无条件地赐予你和平,但你要知道这和平的赐予只是出于那仁慈的强者的怜悯,就像主人对他的狗一样。这种和平是极不稳定的,因为他随时可以收回这种恩赐。如果你想得到一样东西,最好利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而不要指望一个仁慈的强者出于怜悯而赏赐给你,否则有可能你一辈子都得不到这种东西。当然,我并不是说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事实上正好相反,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别人的帮助的,对于别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满怀感激之心,而且应该尽可能地去报答,从而形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稳定的共赢局面。我只是反对一味地依赖于别人的力量去生存,而不懂得利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
  祈求和平的人通常都是弱者,然而和平一般都是掌握在强者手里。所以弱者如果想要得到和平,就应该让自己充满力量,让自己强大起来。但可悲的是,弱者一旦变成强者,往往他就不再想要和平了。因为乱世出英雄,他想要主宰别人的命运。
  没有力量的正义是空虚的,没有正义的力量是暴力的。所以弱者要赶快强大起来,让自己充满力量。但同时你也应该让你的灵魂、让你的心和你的力量一样强大,不要丢失了心中那强大的正义,否则你只能成为暴徒,早晚会被别人打败推翻,就像你打败推翻别的暴徒那样。
  时刻保持你的刀的锋利,但不要无缘无故地轻易拔刀。把你的力量化为这把刀,把你的正义化为这把刀的刀鞘。一旦拔刀,你不仅要为你的刀负责,也要为拔刀负责。
  世间所有理性的行为都是为了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从大系统的视角来看,一个行为的效益如果比为之付出的代价大,那么这个行为就值得去做,否则就不值得去做。当一切行为的收益与为之付出的代价相等的时候,就是均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和谐。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根除所谓的恶,而是让善恶处于均衡状态。因为根除所谓的恶要付出的代价极大,大到不可估量,会损伤更多人更大的利益,如此以来根除所谓的恶的行为就是更大的恶。
  武者习武、用武的目的也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所以武者要分清目的与手段。值其可杀,杀之可也,此时之杀是为了不杀,或说为了止杀,所以杀是手段,止杀是目的,而不是杀就是为了杀。一个所谓的恶人,如果劝其改恶从善或留之继续作恶的代价大于杀掉他的代价,我们就要杀掉他,这就是所谓的“值其可杀,杀之可也”,因为杀他带来的效益大于为杀他所付出的代价。然而生死大事,务必谨慎。人很多时候总是盲目的、鲁莽的、不理性的,有时会屈从自己的欲望与情感。所以一定要理智地将借口与理由分开,不要将借口当成理由,不要把两者混淆。
  上面我提到善恶之时,总是用“所谓的善”、“所谓的恶”来指代,因为世间本无所谓绝对的善恶,有的只是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立场。符合多数人的利益的即为善,与之相对的则为恶。此之分法虽属无奈,却也没更好的办法了。世间所有理性的行为都是以最小之代价取得最大之效益,从我的思想里,这个分法虽不至善,却代价最小,所以我接受这种分法。值其可杀,杀之可也。须知此处之杀不一定就是要杀死对方,而更主要的是打败、制服对方,从而使整个大系统达到利益最大化。
  所谓武学,便是有关武斗的学问;所谓武术,便是有关武斗的术法。所谓武斗,也便是搏击、格斗,即求胜之道,以最小之代价,博取最大之效果。武术格斗,只有一个目的,便是战胜对方。至于为什么格斗,这不属于武术格斗所要考虑的范畴,而应归于伦理学与哲学去思考。武术格斗的目的只有一个,便是战胜对手。作为一个武者,你可以选择不去战斗,但一旦选择了去战斗,便应义无返顾地将自己化成战斗身与战斗心,此时心中别无他念,目的只有一个,便是战胜对方。然而习武,乃至武斗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我认为就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爱的人及爱自己的人。当然,我们也应该记住耶稣的告诫:爱你的敌人。

其实,一般说来,武术的作用无非三点。第一点是搏击格斗;第二点是审美价值;第三点就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我认为武术的主要意义就是技击格斗。刚才上面讲的都是这一点。而审美价值,和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都是附加产品,连带着就有了。这不应该是主要目的。现在武术分为两派。一派是学院派,一派是民间派。学院派追求的就是审美价值。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培养运动员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武术表演比赛,拿奖牌。可是,大家都看得出来,追求审美价值,武术永远赶不上杂技,也赶不上京剧里面的武生。如果追求审美价值的话,倒不如去学杂技,去学京剧里面的武生。八极拳的老前辈吴秀峰说,杀人的东西有什么好看的。是的,武术是用来战斗的,追求什么好看?就像杀猪一样,只追求怎么样最快地把猪杀死,怎么最省力气,根本不用考虑杀猪的姿势好不好看。杀得干净利落就是好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武林外传》,有一集是开封展家二小姐、天下第一女捕头展红绫要拘捕白展堂到六扇门。她在房顶上遇到白展堂,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功,拿着一支判官笔,一边念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边耍了一套判官笔法。正耍着就被白展堂用葵花点穴手点住了穴道。白展堂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所有练武的人都应该记住。这句话说:跳舞我不如你,打架你不如我。武术是用来打架的,是用来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爱的人,以及爱自己的人的。不是用来表演的,更不是用来跳舞的。
再说武术的强身健体的作用。其实,没有任何资料能够证实,习武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能比其它的运动要好。我们来看太极拳,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太极拳是最好的养生运动。陈氏太极拳近代代表人物陈发科活了70岁,陈照奎才活了54岁。杨氏太极拳,也就是一般大家在公园里看见的老头老太太打的那种太极拳,缓慢柔和,一般被认为是最好的养生拳。可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也只活了74岁。看过《太极宗师》这部电视剧的应该对杨露禅不陌生。里面的杨玉前的原型就是杨露禅。后来和他比武的董汉城的原型,就是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是我最佩服的一代武学宗师。董海川德艺双全,真称得上是习武人的典范。他功夫好,自从练成八卦掌后一生比武无数次,从来没败过。而且从来没有伤过人,总是点到即止,能够以技伏人,以德服人。他教徒弟从不保留,而且懂得因材施教,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气质、学识、以前的基础,来教习相应的内容。所以有句话说,董海川有多少徒弟,就有多少种八卦掌。后来他的徒弟每个人都声名赫赫,都能独当一面。他的十大弟子每个人都称得上一代宗师。所以他能够以个人之力短时间内给八卦掌打开局面,成为当时京城内最显赫的武术拳种。他活了85岁,在那时期内的武师中算是相当长寿的了。这是我很佩服的。好了,回过头来说杨露禅。杨露禅本来是河北邯郸永年人,他之所以有机会和董海川交手,那是因为他去了北京。他为什么去北京呢?那是因为他性猛好斗,和人比武时打死了人,出了人命,怕人报复,躲北京去逃难了。从此可以看出来,杨露禅一点都没有修身养性。他的儿子杨班侯更是以辣手出名。跟他学拳的人经常被他打的头青脸肿,断手断脚,所以没人敢跟他学拳。学拳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自己更好地活着。跟他学拳可好,拳还没学成,命先丢了一半。所以我不认为学拳有那么大修身养性的作用。当然也不能绝对说习武不能修身养性。学拳还是有修身养性的作用的,但作用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不能过分地夸大这方面的作用。杨露禅活了七十四岁。他的儿子杨班侯五十多岁的时候,因为痛杀八国联军侵略者,最终葬身火海。这是民族大义。我是很敬佩的。所以人可以不拘小节,但不可以不守大义。杨露禅的孙子杨少侯六十多岁的时候,有人向他挑战,但那时他已是体弱多病,怕坠了杨式太极拳的威名,为了不让太极拳的威名葬送在自己手上,他选择了自杀。我说过有些人是可敬而不可学的,杨少侯就是这种人。我尊敬他的这种精神,但不会学习他这种做事方法。杨式太极拳最重要的传播者杨澄甫也只活了54岁。再说练迷踪拳的霍元甲,他从在上海建立了精武体操会,本意是传播武术,以强国强种,使民众能够强身健体。可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自己也才活了四十二岁。据后人研究表明,霍元甲逝世是因为小时候强行修炼内,结果伤了肺,又不相信中医,只相信西医,最终身亡。还有创立截拳道,把中国功夫推向世界的李小龙,也只活了三十三岁。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认为论养生,论强身健体,武术可能还不如瑜伽,甚至跑步。
所以说,论审美价值,武术不如杂技、京剧的武生,论养生,武术不如瑜伽甚至跑步。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费这么大精力来学武术呢?这是因为武术的灵魂是技击格斗。如果离开了技击格斗,武术就毫无优势可言了。武术的根本目的不是审美价值,也不是修心养性、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些都是附加产品,是在接受正确的武术思想和按照正确的习武方法练武的情况下,自然就会得到的东西。武术的根本目的是格斗技击,在危难来临的时候,能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爱的人,以及爱自己的人。

下面先讲一讲武术中的两个大流派,内家拳和外家拳。凡看过武侠小说的朋友都知道武林中有两大武术圣地,一个是武当山,一个是嵩山少林寺。这两个武术圣地各有一个武林大派,分别是武当派和少林派。武当派是道家流派,是张三丰所创。少林派是佛家流派,是菩提达摩所创。一般说起来,我们认为道家的功夫就是内家拳,佛家的功夫就是外家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称为三大内家拳。而少林拳一般被认为是外家拳的代表。不过现在各种武术都标榜自己是内外兼修。
那么什么是内家拳,什么是外家拳呢?这个问题是武林界的一个很大的争论,众人各执一词,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外家拳是力与速度的合并,是攻击型的拳种,内家拳是气与柔的合并,是防守型的拳路。也有人说,得真传者为内家,得皮毛者为外家。也有人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也就是说,内家拳主练内气充盈,外家拳主练筋韧骨坚。还有人说,佛家拳是外家拳,道家拳是内家拳。
其实,我认为这些都没有说到点子上。若说武术分内家外家的话,其根源也只是理念不同而已,而不在于练功方法。实际上,所谓的外家拳的代表少林拳也练那一口气,所谓内家拳的代表太极八卦形意也练这一副筋骨皮。我认为武术追求的是功力,功力的六个要素就是速、硬、力、柔、稳、和,也就是速度、硬度、力量、柔韧、稳定、协调。习武练的就是三方面,筋骨、整合,神意。筋骨,就是筋韧骨坚。整合,就是周身连贯协调。神意,就是精神意念。打个比方当来说,如果人体是一台机器,,那么筋骨就是组成这台机器的元件,整合就是这台机器的结构要精密,这样才能减少能量损耗,机械效率才高。而神意就是给这台机器发送的指令。只有指令准确、机械能量损耗少、机械零件能顺利运转,这个机器才能最好地运行。我说过,练武要形神兼备。有形无神谓之行尸走肉,有神无形谓之海市蜃楼。以此看来,内家拳和外家拳在练习的内容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区别。要说有区别也只是由于理念不同,引起了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
我认为,内家拳追求的是习武入道,以道演武,外家拳追求的是习武修禅,以禅演武。所以说到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分,就需要说一说道与禅的区分。我在《苦楼行思录》中说道,“道家之道在于将自己之身心化入自然万事万物之中;而佛家之禅则在于将自然万事万物化入自己之身心之内。道之与禅虽不同,然而其两者之不同亦为两者之同,道与禅皆求入乎自然之境,合乎自然之理,以至于天人合一。从此看来,此两者与儒家亦为不同之同。故入道者无待无己、身心无拘、自在逍遥;入禅者大智大慧、洞彻万物、身心无住。”
以此来看,追求习武入道,以道演武的内家拳,其理念便是将自己之身心化入自然万事万物之中;而追求习武修禅,以禅演武的外家拳,其理念则是将自然万事万物化入自己之身心之内。所以内家拳要有将自己之身心化入自然万事万物的洒脱,外家拳要有将自然万事万物化入自己身心之内的霸气。内家拳讲究自然冲和,外家拳追求刚劲威猛。内家拳每一举则柔顺自然,外家拳每一动则惊天动地。内家拳飘渺似太上神仙,外家拳刚健如金刚巨神。据说,世尊释迦牟尼出生的时候,其母化作一朵莲花,释迦牟尼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作狮子吼说道:“上天下地,唯我独尊”。所以佛家信徒追求的是实力,是世间万事万物在我掌握之中的一种霸气,这种霸气在外家拳中完全体现了出来。
我认为这才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真正的区别。并不是内家拳只练内功,外家拳只练外功。其实内功是什么,现在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武术中的内功绝对不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可以传来传去。曾有一位朋友问我怎么看导引吐纳之术,吐纳导引与气血经络有无关系?武学中,经络气血有何地位? 还举例来说,习武之人往往表现的力气很大,那么这异于常人的力量是否可归结于其经络气血?按中医理论,似乎生理和精神的基础都在这里。想问我经络气血是否确实如此。关于呼吸导纳之术,我也在练。但对此我并不是很了解。现在我只简单地说一下我的看法和体悟。
我说习武需炼气、炼神。其实炼气炼神根本就是一体的,里面的诀窍就是我所说的“神意集中于虚无”,而练法就是导引吐纳。我认为导引吐纳一方面是为炼丹田,也即腰部对周身的控制能力。凡习武者都知道腰部的重要性,周身的力量主宰于腰。拳经上说,夫力也,起于足,主宰于腰,通于肩背,形于手指。练丹田就是练腰,练习腰部对周身的控制能力。第二方面则是通过导引吐纳炼气炼神,练就意定神明,也即我所说的“神意如虎,神意如鉴,无所想而无所不想,无所应而无所不应”。这时候意念就像一面镜子,里面什么都没有,可是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在你的意识里面反映出来了。第三方面则是通过导引吐纳进行自我催眠,连接潜意识,开发释放内在潜力,其实我认为我所谓“神意集中于虚无”便是一种自我催眠状态。 我认为这便是所谓的内功。当然,不同流派有不同见解,这也只是我一家之见而已。关于经络气血,有的武术家认为有,有的武术家认为没有,有的武术流派认为有,有的武术流派认为没有。比如八卦掌是内家拳,但从我看到的关于八卦掌的老掌谱来说,没有关于经络气血的描述。再比如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宗师陈发科不承认经络气血的功能。陈发科前辈功力深厚,一个震脚能震碎大青砖。有人问陈发科前辈说:“如果没有经络气血,没有内气,你怎么能震碎砖头。”陈前辈回答:“一二百斤的人一下子砸下来,只要筋骨结构得当,一块青砖算得了什么。”而他的徒弟冯志强先生则承认经络气血的功能。气血经络之说主要流行于中医和气功之中。武者好像并不是特别重视。古来的武者还是更倾向于炼形、炼气、炼神。至于我个人则是不迷信经络气血之说,但也不拒绝接受。这属于我的未知领域,姑且束之高阁。我所能承认的吐纳导引的作用,就是我所说的那三方面。
现在的武者精研理论,尤其重视内气与气血经络之说,但功夫实在不敢恭维。所以武术界有句话说:“古人功夫好,今人理论高”。这是今日武术界的弊病。
至于习武之人的力气很大,那是练出来的,你若整天练石担、穿铁鞋,你的力气也会很大。若把力气大归功于经络气血,我看是靠不住的。因为那些整天练习经络气血的气功师们的力气,并不如那些不练经络气血的举重运动员的力气大。而且练武人的力气并不都特别大。除了一些专门作力量练习的武者外,一般武者的力量都不算特别大。但是练武的人的爆发力很强。练武不追求本力,追求的是爆发力。
中医理论只是理论而已,理论不等同科学,更不等同现实。我从不迷信这种理论,尤其是这种模糊的理论。我更相信现实和经验。当然并不是说我不相信中医。我认为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医疗经验的总结,我相信中医的经验,但我不迷信中医的理论。
有练武的人说感觉到了经络气血的运行,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幻觉。炼气、炼神时有时会出现幻觉——就像练习法轮功出现幻觉一样——如果相信了这种幻觉,就是武侠小说中所说的走火入魔。
曾有一位师弟和我们一起练太极拳,练了一个月时就问我:“师兄,我怎么感觉到有气从指尖冒出。”我老实不客气地回答说:“幻觉!”这位师弟练习才一个月,纵使是练武奇才也不可能有这等进境。况且他也实在算不上武学奇才。我苦练了一年半都没有这种感觉。而且他的功夫,说实话,还不如我。我认为他是太追求这种内气的感觉了,久而久之,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从而导致了幻觉的出现。

我是练陈式太极拳起家的,下面再说说我对太极拳的几点理解,并对一些日常中大家对太极拳的误解作下辨析。

1.有人认为陈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太极拳的最大之处,就是陈式太极拳架强调发劲,在发劲的刹那,将绵绵不断的平稳呼吸变得粗急。破坏了养生的状态。所以冯志强老先生在70岁之后,他的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答:事实上陈式太极拳讲究松而不软,刚而不僵,强调发劲也强调化劲。陈式太极拳发劲前先蓄劲,然后打出,但这并没有断。蓄劲时已经暗含了发劲的势态,发劲时也暗含了回劲的势态,况且神意俱连绵未断,正所谓形断势不断,势断意相连,意断神可接。况且发劲本身由脚而腰而肩背而手臂连绵不断一气贯穿,怎么能叫断呢?太极拳经上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阴阳合而太极,阴阳分而无极。发劲与化劲恰是一对阴阳,只有化而没有发,就是只有阴而没有阳,怎么能叫太极拳呢?而且我没听说过哪家太极拳没有发劲的,只不过有的含蓄,有的外现而已。
冯志强先生年老后发劲变的不明显,那是他个人的体悟,也只不过改变了发劲的表现方式而已,我相信冯先生的发劲功夫又有了新的进展。从养生方面没有任何资料显示陈式太极拳养生效果不好。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陈式太极拳改善了我的体质,治好了长期困扰我的疾病。以事实而论,我相信陈式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效果。

2.还有人说陈式太极拳有刚强的动作,说陈式太极拳不是太极拳,太极拳应该是柔的。
答:事实上,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刚柔相济,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二路拳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刚与柔也是一对阴阳,只有柔没有刚,就是只有阴没有阳,怎么能叫太极拳呢?事实上,所有的太极拳流派都是讲究刚柔相济的,正所谓外示安逸,内含金刚,绵里藏针。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 绵里少了那根针就只能做衣服护体,但扎不了人了。

3.太极拳讲究后发制人,舍己从人,那不是丧失了战斗的主动权了吗,如何能战胜敌人。
答:《孙子兵法》讲“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俟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武者交手,向来强调掌握主动权,占住先机,方能克敌制胜。故武谚有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又云: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与高手过招,常会觉得自己的每一举动都已陷入对方的算计之中,有如置身网内,周身之力全使不出,处处不得劲。此便是已“致于人””,必败无疑。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可谓又将这一原则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太极拳不主搏人,而是以逸待劳,待敌人进攻之时,借对方之力击打对方,故称借力打力。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顺其自然,即不主动攻击敌人,不与敌人作正面冲突,而是顺着对方。乍看来似乎太极拳丧失了主动权。事实上,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在保持自己有利地位的前提下的舍己从人,是保证自己优势境况的条件下的顺其自然,而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一味避让。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有如挖好了陷阱等敌人来跳。太极拳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以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去被动,胜人于无形之中,所以才巧妙。

4.太极拳以柔克刚,柔怎么才能克刚呢?
答:太极拳之“柔”不是绵软无力之“柔”,而是百炼精钢之后,所成之“柔”。功力的表现者曰劲。劲力一般有刚柔之分。然而劲力之刚柔不可强自分之。刚非僵硬之蛮力,柔非绵软之无力。软中有硬之弹力谓之刚,硬中有软之韧劲谓之柔。刚柔之性如弹簧,弹簧之柔韧曰柔,弹簧之弹颤曰刚。簧无柔则无刚,无刚则无柔,故刚柔实为一体。柔者,即是百炼精钢绕指之柔,故曰柔而不软,刚而不僵。柔者是一种劲力,软者是一种状态;刚者是一种劲力,僵者是一种状态。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即为极松到极紧,极柔至极刚。刚柔无所谓优劣,两者兼而有之,且能随机而变,应势而变,方为懂劲。武术者非练刚,也非练柔,而是练能刚能柔、欲刚则刚、欲柔则柔之混元劲,其性如弹簧。
当有外物施力于弹簧之上时,弹簧就会收缩,此时弹簧发挥柔性,借外力积蓄自身之能量。当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弹簧便发挥刚性,将所蓄之能量一举反施于外物之上,从而将之弹开。所以太极拳的柔是为了借对方之力、借对方之势积蓄自身的力量与势态,然后以刚劲之方式反击对方。这便是所谓的借力打力,以柔克刚。这种弹劲加上螺旋劲,更能发挥奇效。

5.太极拳那么缓慢,怎么能打人?
答:太极拳的缓慢只是练拳时缓慢,用起来是很快的。太极拳练时缓慢,缓慢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用起来很快。可以说,太极拳的慢正是为了快。我总是说,要把目的和手段分开,不要为了手段而手段,要为了目的而手段。就是从太极拳的快慢之辩中悟出来的。
太极拳要慢练,慢练的目的不是慢用,而是快用。慢练才能更好地撑筋拔骨,从而练得筋韧骨坚。筋韧才能周身灵活,周身灵活才能行动快捷。骨坚才能心无所惧,心无所惧才能威猛,才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慢练是为了练得心平气静,这样才能练就意定神明,也即我所说的“神意如虎,神意如鉴,无所想而无所不想,无所应而无所不应”。这时候意念就像一面镜子,里面什么都没有,可是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在你的意识里面反映出来了。也就是武术中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样才能把对方的一举一动都算计的清楚,才能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由于你知道对方的每一个动作,所以本能地就做好了准备,就像挖好了陷阱等敌人来跳。太极拳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以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去被动,胜人于无形之中,所以才巧妙。

无论做任何事都需注意方法。世人只道勤能补拙,却不知道若是方法有偏差,越是努力则离成功越远。就像我们想要去北极,却往南走,走得越快则离北极越远。世人需注意,若是误入歧途了,越是努力,离道越远。

大家听我扯了半天估计早就烦了。大家之所以肯耐着性子听我扯,一方面是因为给老田面子,怕人都走光了,老田面子不好看,这一点我要特别感谢大家。老实说,老田真的是个好面子的人。另一方面,可能在座诸位想学一点真正能用得上的功夫,以备不时之需。
下面我就着中讲一讲武术的运用。其实武术一点不神秘,练武的人更是普普通通。并没有什么超人的能力。跟人交手,我总结起来只有六点:

交手要诀之一:心狠、手辣、眼毒。

交手要诀之二:顺势打、连环击。造势、借势、顺势;造力、借力、顺力。

交手要诀之三:快、硬、力、活、准、狠、隐、稳,八功也。

交手要诀之四:诱敌、惑敌、惊敌、乱敌。

交手要诀之五:察己之实,辨敌之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敌之盛,惰敌之锐,避实击虚,以实击虚。

交手要诀之六:手脚并用,声东击西,指下打上,上惊下取。

其中第一要诀就是心狠手辣眼毒。这里的心狠手辣不止是对敌人要心狠手辣,同时对自己也要心狠手辣。我总是说,是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春节期间,舅舅家表哥带着几个小表侄来我家拜年。喝酒喝得很兴奋。几个小表侄缠着我表演功夫。我乘酒兴找了块青石板,一掌下去,石板分为两段。孩子们很崇拜,我也很自豪——第二天手就肿了。其实人与人的能力相差并不远,就看对自己够不够狠。有一句话说艺高人胆大,其实我还有一句话,就是胆大人艺高。在我写的《苦楼论拳》第二卷《交手要诀》中有一段话说:“每与人交手需有杀心,杀心重、杀气盛,则气势劲,气势劲则胜;杀心弱、杀气弱,则气势衰,气势衰则败。盖杀气能乱敌之心,而坚吾之志;能弱敌之力,而盛吾之功。以盛击弱,以坚击乱,取胜之道也。然则日常不可有杀心,不可存杀气,否则为取祸滥伤之门,不可不防也。故需多读书以化解之。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故古之武学大家多文武兼修。固然习文有助悟武理,习武有助通文理,另一方面则以武坚文之志,以文化武之杀。故古之武学大家日常似教书先生,每动手则如妖似魔。”这都是说与人交手必须要有杀心,有杀气,心狠手辣才能胜。有句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武术中有句谚语也说,一胆二力三功夫。其实都说的是这个道理。只要掌握了这个要诀,和人交手时就胜了一半了。

第二要诀是顺势打、连环击。造势、借势、顺势;造力、借力、顺力。这一点是纯粹的武术技巧。必须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才能运用实战。没有好的功夫的话,是施展不出来的。

第三要诀是快、硬、力、活、准、狠、隐、稳。我把这八点成为交手八功。快,就是速度快。我把速度列为交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功夫》那部电影中,火云邪神说:招式万变,惟快不败。这是很有道理的。硬,就是坚硬。首先你不能打人家一拳,人家一点事没有,你自己的手断了。其次,要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也就是金钟罩铁布衫。不能挨人家一拳就站不起来了。和人交手时,挨打是难免的。和人交手,并不是不付出代价就把人打倒,而是以最小的代价把对方打倒。力,是力量,主要指的是爆发力。爆发力是速度与力量的统一。发劲之时,务求动作协调、准确、连贯,无一丝挂碍,呼吸规整。力登于足,主宰于腰,通于肩背,形于手指,总需一气贯通。出手要远,发劲要短,取势要险。爆发劲发放时务需放松,以增加出击速度,接触目标刹那,整体骤紧,腹部猛沉,腰部猛拧,周身猛旋,骤然吐气,力量骤然集中,突然加速过位,落点极刚,劲长而透。随后趁劲力反弹之势迅速复原,放松,为再次进攻做好准备。其行迅雷不及掩耳,疾电不及暝目。这就是爆发力。活,是灵活。身体要像猫一样灵活。准,是出击时机要准确,打击点要准确。一般的原则是,最佳击打时机是对方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时。狠,就是心狠手辣。隐,就是出手隐蔽。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稳,就是稳定。一方面是心理要稳定,一方面是身体要稳定。和人交手不能怕,一怕就先堕了自己的气势,就先败了一半。其次是身体要稳。不能一出腿,还没踢着人,自己先摔个大跟头。

第四要诀是诱敌、惑敌、惊敌、乱敌。诱敌惑敌,就是迷惑对方,让对方摸不清虚实。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惊敌乱敌,就是让敌人惊慌,敌人一惊慌,就会有破绽,我们就有机可乘。我一般常用的方法,一个是作假动作,一个是攻击对方的眼睛。我以前和人交手常用穿掌,冲着对方眼睛就是一通乱穿,让敌人心惊胆战,防不胜防,浑水中就摸了鱼。这一招被张智称为败类穿掌。

第五要诀是察己之实,辨敌之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敌之盛,惰敌之锐,避实击虚,以实击虚。这一点很重要。要明白敌我双方的虚实,形成局部优势才能战胜对方。习武者最讲究能观敌之虚,察敌之漏;能避敌之强,惰敌之锐。以蛮打强进取胜,不为高明,正所谓击人一千,自损八百,这是下乘功夫。真正的高手能不战而屈敌,次则与人交手,能屈指胜人。审时度势是人杰,三国时期的关羽深明此道。“温酒斩华雄”时,华雄收了兵,此时关羽单枪匹马闯进敌营,兵士们尚未反应过来,觉得刚打完,不知道关羽来干嘛,就没拦。华雄此时已经下马,关羽骑在马上一刀就把他劈死了,然后趁乱一溜烟出了敌营。过五关斩六将,基本都是瞅个冷子就一刀。赵云七进七出,张飞大喝长坂坡,这是血勇。关羽没那么威风,但他时机把握得好,避实击虚,胜来省时省力。关羽杀华雄,是投机取巧,但他只身闯敌营,是大勇,能算出敌人的心理盲点,是大智。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镇关西是屠夫,鲁智深假装买肉,让镇关西切了一包又一包,先把他累了个半死再打他,结果三拳就把他打死了。功力深,但不会审时度势,说明功夫还不行。功夫深者,审时度势上便会胜人一筹,从而避实击虚,胜来易如反掌。去年我在郑州砸了一家黑店,他们四个大汉也没敢把我怎么样,靠的就是这一要诀。

第六要诀是手脚并用,声东击西,指下打上,上惊下取。这也是诱敌、惑敌、惊敌、乱敌的技巧。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让对方辨不清虚实,摸不着头脑,这样才好战胜对方。

由于时间关系,很多东西都没讲,尤其是武术的理念和原理我都没有讲。如果谁有兴趣可以去参看我写的《苦楼论拳》。这是我写的比较系统的武术理论文章。其中第一卷《习武总论》已在山西《搏击》杂志发表。第二卷《交手要诀》我也正准备拿去投稿,以方便更多的人拿去参考。再就是《孙子兵法与武学》这篇文章。讲的是孙子兵法与武学的关系。已在《少林与太极》杂志和《搏击》杂志发表。这就是今天我所要讲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