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2009

Life@Hongkong 持续更新5.2

5.1
白天走进一个个小街坊,可爱的招牌让我忍不住想进去窥视其中的故事。城市很整洁,整洁得让我由衷的尊敬。地铁站也好,马路也好,明明到处是匆匆而过的行人,但却发觉不了一点脏乱和嘈杂。地铁站前的队伍,清洁员工的友好,让我肃然起敬。

这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城市。人权平等的背后是人们对权力的尊重,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位置;做的好,一切都井然有序。到了前廉政公署署长郭文伟的家中,菲佣做的下午茶摆了一桌,边喝边聊。HK和大陆是决然不同的。这是秩序和人权至上的社会,大家尊崇的是基本的权利;报纸上可以吵得闹翻天,但对规范的尊重,渗透到了每个市井之中。马路的垃圾桶边,地铁的手闸上,公交车的玻璃门上,清清楚楚的都写明了罚款的金额。这是一个认真极了的社会。这认真不是不近人情,正是因为保持人情才有认真。地铁车厢的精英区,酒店的吸烟和无烟分层;语音电台的多种语言--都是细致周到的服务。 这比之大陆生意场明明无情无义,却呼朋唤友,不分彼此要好得多。

我喜欢这份清爽,清爽的背后是对个人的尊重。因为这份清爽,才有街坊里的各路神仙;才有报纸上的吵吵闹闹和马路的干干净净。

5.2
香港的饮食
本来就偏爱吃,于是来了香港自然不能错过这里的美食。这是特别国际化的城市--谈国际化约有各个国家的人定居,有各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于是就有了各个国家的饮食。其他国家的不多说,没看过,没闻过,没尝过;但标签上中国的,还是可以和大陆一比。而且饮食这样的东西,本来就没有标准,非的说好坏,不过是比较而来。这样的方式也比较能够接受。
香港饮食的第一个特点大概是对质量的要求。街头随便的小店一坐,点一碗云吞或者麦面,料一看都是最精到的。为一探其真假,往厨房里窥探一番,做饺子的师傅,正把新鲜的黑鱼包在云吞皮里。贡丸厚实足够在地上做一个完全反弹。云吞的馅料是两颗大虾仁。比之大陆的淀粉贡丸,肉糊水饺;香港店铺对用料算得上苛求。而且我去的是市井小店,那些动之一百,两百的麦面;一定是近于苛刻了。 其二,香港的饮食店提供的是享受。我曾经和女友笑谈,在大陆,会起个油锅都上街来开店了。想吃一碗尚可的粥都得自己下厨,更不用提健康佳肴了。饮食店也频频用劣质素材或者偷工减料,只为博食客欢心,而不问厨艺的优劣。这和需求也相关。我们吃饭出门更多是懒的下厨,而不是追求享受。在香港有些不同,面食也好,甜点也好,总有几家是特别出名的。带了女友给的《蔡澜常去食肆一百五十间》就谈及很多美食店铺。其中好多店主都是在外学得一手两手绝活,例如生记清汤的阿芬。糖朝和许留山,更是凭借对甜品的创意,直接影响了大家对甜品的口味和需求。
想想原因。几个方面,一是作为大陆和世界沟通的港口,经济上发展的快;二是西方思想中对于个性的推崇在这里鼓励各方对饮食文化的表达;三是粤区历来丰盛的原料和饮食的习惯的传承。
在推演一下,每个地方的饮食,地理和经济是重要条件。有经济,地理条件不行,饮食水平被戴了帽子,有上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原料。好的原料自然是本地货。而且有好原料的地区,历来就讲究饮食;正如被宠着的舌头吃不得一点苦,自然挑。所以在内陆,东西吃的是新奇,是爽快。真的好吃么,未必是,这好吃多是来自于氛围。 第二个重要的是经济,好的地理,没有经济提供的支撑,需求徘徊在温饱附近。在内陆,能指望在路边吃上二十块钱一碗,地道熬制的皮蛋瘦肉粥。自己做的时候,原料成本就有十二元,还不算人工。(皮蛋两元,瘦肉半斤8元,米2元)再说一个,为了新鲜,用大地鱼加罗汉果熬的汤,十元一碗,大陆也吃不消。 在大陆的城市,沙县,兰州拉面的盛行不是没有道理的。 做饮食是满足需求。
自己也萌发过开餐馆的打算;挑挑地方,判断天时地利,看来是最重要的。

没有评论: